19.2枣儿
【学习目标】
1.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2.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检测】
(一)枣儿(节选)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
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也来。
老人不骗我?
男孩骗人是小狗。
老人我们拉勾。(伸手与男孩拉勾)
老人金勾勾,银勾勾,骗人是小狗。男孩
1、节选的对白,反映了老人和男孩之间怎么样的一种情义?在对话中,老人说“我等儿子回来”,男孩说“我要回去等我爹”,这两句台词又反映了哪一种情感?
2、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作者借男孩台词里的“迷路”一词,想表达什么?
3、老人和男孩在这段对白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出课文中“枣儿”的双重含义。
5、分析老人说:“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这句台词的象征意义。
二、文本探究
1.剧本中童谣在文中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开头和结尾,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有什么不同?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3.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4.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5.试根据课文概括人物形象: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各抒己见。
三、达标检测
男孩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 (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 (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 (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怕是你嘴甜吧 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也来。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噢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枣儿甜,枣儿香,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在前面,老人曾饶有兴致地提议和男孩一起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没能得到响应,为什么此时男孩提出相同的建议,老人却没反应
2.在选文中,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结合你对全剧的理解,说说巧克力象征什么
3.选文结尾用了与开头相同的一首童谣,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4.在你的身边有类似老人和男孩这样孤独的人吗 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老人和男孩之间是一种十分纯真的情义。老人和男孩的台词反映出一种“至爱亲情”。
2、表达当今社会青壮年对传统的迷失、对情感的迷失、对人生的迷失。
3、流露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亲情的追寻。
4、一是指树上结的枣儿,一是指老人的儿子枣儿。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二、文本探究
1.剧本中童谣在文中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开头和结尾,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有什么不同?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是人物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
3.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4.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示例:(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5.试根据课文概括人物形象:
老人:是老一辈农民;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疼爱年幼的新一代;念旧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小孩:新生的一代:思念父亲、喜爱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7.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各抒己见。
明确:(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三、达标检测
1.因为此前的话题谈到了老人的儿子,尤其是小孩的一句“迷路了吧 ”触痛了老人的心,所以他此时因为盼望儿子归来而没有兴致去做那些事。
2.“巧克力”象征着一种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3.结尾用了与开头相同的童谣,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