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找春天 教学设计与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找春天 教学设计与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4 23:41: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一课《找春天》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课的课题就呼唤着我们去找春天!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朗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吗?2、我们刚刚过完春节,该到什么季节了?对,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就和书中的小朋友一起找一找春天吧! 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把生字画下来,记记它的读音和字形。2、这些新朋友你都认识了吗?我们来检查检查。3、我们全班一起读一读。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自学生字。同桌互相指读生字,说说字形。学生读生字。(难写的生字说说字形。)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三、熟读课文 这些生字藏在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我们来读读课文吧。同桌互相帮助,一会我们来一个读书比赛,看看哪一组能获胜。2、读书比赛。(不同的组互相指名读,正确、流利者为胜,一人代表一组的成绩。) 同桌共同练习读课文。选出各组的代表。比赛开始。(每组一个自然段。)同学评议,胜出的得红旗。 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激发兴趣,熟悉内容。
四、感悟课文 1、请学生回答:找到春天了吗?2、同桌互相说说小朋友们都看到什么了。3、小组汇报:说说小朋友们都看到什么了,有那些词句没读懂。4、指导朗读。问: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小朋友们看到春天来了,会是一种什么心情?那么,我们怎样读就让人感觉到我们特别喜欢春天了。1)自己试着读一读。2)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3)老师领读课文。4)练习背诵,配乐读或背诵课文。 回答:找到了。同桌互相讨论。(画在书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1、小草。。。2、野花。。。3、树木。。。4、小溪。。。)边汇报,边理解难词、难句。自由回答。回答:高兴。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学生自由选择读或背。 理清所写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并学会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拓展 1、同学们,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你们发现了吗?谁能说说你看到了身边的景物或人有哪些变化?2、你愿意用你的画笔把春天的美丽景色画下来或用你的笔把它记录下来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画可写。 激发情感,培养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
找春天小草、野花、树木、小溪 ……高兴、热爱春天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教学反思
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平等对话,个性阅读,并让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