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09:20: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教学过程】
学习《伯牙鼓琴》
一、欣赏乐曲,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一起欣赏。
2.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诗题。
二、了解文中人物
(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吗?
预设:伯牙、锺子期。
教师板书:伯牙 锺子期
(2)教师出示人物介绍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农具)、拿板斧的樵夫。
(设计意图: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伯牙和子期的人物身份,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为此后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四、理解大意
1.教师提出要求:请结合注释内容,理解文章的意思。
2.学生根据注释内容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伯牙鼓琴
预设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
预设2:“鼓”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是伯牙弹琴的意思。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预设1:“志”的意思是心志,情志。
预设2:“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预设3:“善哉”的意思是好啊。
预设4:“巍巍乎若太山”的意思是像大山一样高俊。“巍巍”形容高大的样子。“若”的意思是像。
预设5: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4)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1:“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
预设2:“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是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指的是流水大而急的样子。
预设3: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流水一样浩荡。”
(5)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预设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预设2:这句话的意思是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读一读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根据节奏划分齐读本文。
(设计意图:古诗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和对文意的疏通,这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尝试先行,教师随后再指导,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正确读文,知道文章的意思之后,为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做准备。)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里有怎样的画面?善听的锺子期听到了这样的曲子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预设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太山”“流水”的画面。
(1)学生结合图片想象巍峨的高山、险峻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
(2)学生结合图片想象浩荡的流水、波澜壮阔的流水、波涛汹涌的流水……
3.练习题:拓展想象,补充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想象一下伯牙听到锺子期的话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子期能从我弹奏的乐曲中听出我心中的所想、所感,我真是太高兴了,子期真是我的知音啊。
六、交流对最后一句话的感受
1.教师提出问题: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师板书:死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1)我们从伯牙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呢?请结合“资料袋”,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2)学生阅读“资料袋”内容,小组内交流感受。
(3)汇报交流
预设:因为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生不再鼓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4).拓展延伸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节选)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七、尝试背诵
1.教师提出要求:让我们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尝试背诵《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吧。
2.学生尝试背诵。
八、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师板书:知音难觅
九、会写字学习。
重点指导“哉”字的书写: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戈”字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
重点指导“巍”字的书写:上下结构,要注意写好“禾”的点和“女”的撇点。
【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一文伯牙和锺子期的友谊真挚,而文章却用极短的话语概括“知音”相遇的过程,如果想让学生体会到“知音”的内涵,就需要用大量的想象来丰富文章内容,这才能达到理解课文内涵和感情的目的。在教学时,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高山、流水”说出自己的想法,借此丰富文章内容。除此之外,《伯牙鼓琴》并没有描写伯牙遇到锺子期的欣喜,却写了锺子期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然而笔墨甚少,这里引入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增加画面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己”。
“音乐之美”与这个单元的“艺术之美”有关,“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高级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艺术之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