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6 20: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秦在这些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且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下列有关于该做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大大提高了秦朝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掌控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治理
C.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彻底解决了割据势力对中央统治的威胁
2.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下对秦长城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④隔绝了农耕和游牧文明交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5.有学者指出: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修长城,70万人修始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秦朝( )
A.强大的经济实力 B.发达的交通网络
C.完备的法律体系 D.有力的制度保障
6.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繁荣昌盛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着手修建一条通道,历时两年半完成,这就是著名的秦直道。它是世界上人工修建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道路。其所经过的地方,颇为荒芜,起止地点如图。据此推断,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攻灭六国的进程 B.平定秦朝农民的起义
C.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 D.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8.据记载,秦朝初步确定了乡官制度,有秩、啬夫、游徼等行政吏员与三老以及治安亭吏(介于乡与里之间),共同构成权力中介,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这表明秦朝( )
A.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权力制衡机制已经形成
C.君主专制统治得以强化 D.地方治理体系有所完善
9.下图所示是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秦安出土的秦铜权(铜权上的文字为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秦二世元年的诏书),此类文物不仅出土于甘肃,还在陕西、山东等多地被发掘出土。这一现象反映出秦朝( )
两诏铜权 铜诏铁权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D.积极推动国家统一
10.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11.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12.与战国相比,秦朝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徒隶、“诸当作县道官者”、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他们必须在官府安排下从事雇佣活动,不得私底下佣作,劳动所得也需上交官府。由此可推秦朝( )
A.社会生产领域出现新经营方式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官府意在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3.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曾展示了一件“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其中法律条文达到六百条。如此详细的法律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巩固中央集权 B.开拓国家疆域
C.加强君主专制 D.传播法家学说
14.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写道“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注: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关中地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 B.关中地区民风淳厚,不喜战争
C.关东地区为六国旧地,反秦意识强烈 D.关东地区文化落后,民风彪悍
15.如图是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巡行目的是宣德扬威以安天下 B.巡行所制石刻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C.数次巡行极大凝聚了天下人心 D.巡行方向反映秦朝统治中心东移
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17.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且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其中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立秦的三个降将为王。而汉王刘邦打下关中地区后,则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关外置河南郡。相对于项羽,刘邦( )
A.注重积累“削藩”的力量 B.着力提升关中的战略地位
C.有着明确的中央集权意识 D.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18.历史课上,在讨论秦朝地方行政体制时,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
甲说: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乙说: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丙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丁说: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其中所引史料正确的是
A.甲说 B.乙说 C.丙说 D.丁说
19.秦朝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并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B.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C.重农抑商观念强化 D.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
20.如表是古代部分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基于秦始皇( )
文献 作者 记载
《汉书》 东汉班固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史记》 西汉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柳宗元集》 唐朝柳宗元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A.创立郡县制并推而广之 B.秦统一后的制度创新实现了长治久安
C.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D.政治建树对封建国家形态的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彻底解决”说法绝对,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秦在南方边疆地区设立郡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岭南地区的开发。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管辖的开始。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政治……贵族色彩,……‘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在分封制下,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周天子权力有限,地方权力很大,但在郡县制下,郡、县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地方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因此中央权力很大,地方权力较小,综上所述,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在对地方的管理上,由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皇帝制度下皇位世袭,其来源于夏朝的王位世袭制,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作者没有发表对秦以后的“独制”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的大变局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考查了秦长城的修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秦长城的修建并没有隔绝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往,所以④说法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是贵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不世袭,属于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两者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但后来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2000万人口”、“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等信息可知,秦朝能组织大规模人力修建大型工程,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D项正确;秦虽实现统一,但统治时间较短,经济未得到恢复发展,不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排除A项;发达的交通是国家能修建大型工程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秦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但并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材料“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体现的是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B说法过于绝对,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大一统,并不会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排除B项;郡县制在秦朝时期普遍推行,不只是边远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直道的修筑,使秦军可以不用迂回上郡和云中,由云阳北出直抵九原,加强了都城咸阳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C项正确;秦灭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不是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中“秦朝初步确定了乡官制度”“有秩、啬夫、游徼等行政吏员与三老”“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可见秦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地方治理体系有所完善,D项正确;A项“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材料并无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行政吏员、三老、治安亭吏,并非是制衡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甘肃、陕西和山东等地都出土了秦国统一后的度量衡,这表明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得到了贯彻,也表明秦朝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商鞅变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出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信息,排除C项;当时秦朝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提及秦末战争也焚毁了大量的文献书籍,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焚书带来的具体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有没有下令焚烧书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焚书对文化的具体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题干特点,没有谈到目的,排除。故选D项。
12.C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时期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也被安排从事雇佣劳动,从而对劳动力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利用,C项正确;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经营方式指的是雇佣劳动,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利用,并不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秦朝官府对劳动力进行充分利用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制定法律规范社会行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秦朝制定法律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与疆域拓展的关系不大,排除B项;秦朝制定法律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强化君权,排除C项;秦朝制定法律是为了加强统治,不是为了传播法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是: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可能是:秦灭六国后,用自己相对落后的秦文化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关东地区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C项正确;关中地区同样遭受秦朝暴政,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民风淳厚,不喜战争”与商鞅变法的影响不符,排除B项;“文化落后,民风彪悍”的是关中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始皇巡行南方和东方各地,再根据泰山石刻的内容可知,巡行的目的是宣德扬威以安天下,A项正确;泰山石刻是一手史料,具有非常重大的史料实证价值,排除B项;“凝聚人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秦朝的统治中心并没有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信息可知,费正清意在强调秦帝国在施政过程中对传统的改变过速,激化了与原六国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矛盾,多个因素导致了秦朝的覆灭,D项正确;题干主旨是探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诸多因素,“国家兴衰”的话题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特别指向“文化认同”是否缺乏,材料不是强调“朝统治”而是秦王朝瓦解,排除B项;精英知识分子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和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实行分封,并在关中设立三个王国,刘邦则在自己控制的地区推行郡县制,加强对统治地区的掌控,反映了刘邦在当时有中央集权意识,C项正确;此时刘邦还没有“削藩”的意图,排除A项;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楚汉战争时期,双方征战不断,刘邦的首要任务是打败项羽,而不是恢复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秦朝地方行政体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以后,丞相绾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建议分封诸侯王,而李斯否定了这种看法,主张设郡县制,集权中央,最后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C项是关于“秦朝地方行政体制”的言论,C项正确;“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即丞相协助天子处理全国政务,不符合“地方行政体制”,排除A项;“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与秦朝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为正宰相”反映的是北宋前期出现多个长官都是宰相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实行宰相集体领导制,与秦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项正确;秦朝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抑商信息,排除C项;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体现政府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故不会出现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影响深远,D项正确;郡县制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秦朝速亡,未实现长治久安,排除B项;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