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6 20:3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石窟寺盛行于5—8世纪的北魏至隋唐时期,寺院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建浩木构或仿木构的建筑,窟内雕刻或泥塑造像(如下图敦煌莫高窟泥塑造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当时石窟寺盛行主要由于( )
A.雕塑技术的突破 B.外来文化占主流
C.艺术审美力提高 D.佛教兴盛和传播
2.先秦时期端午主要是通过沐浴等辟除毒气、邪气。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一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 )
A.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足 B.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C.门阀士族制度盛行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D.苦难深重的人们通过节日的欢娱求得心理慰藉
3.皇权虽然推动了佛教在南朝时期走向鼎盛期,然而皇权的强大使得佛教丧失了士大夫佛教时期的那种相对独立性,佛教在南朝时期越来越处于皇权的从属地位。这反映了( )
A.魏晋时期三教相互借鉴和融合 B.佛教传播主导南朝政治的走向
C.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D.皇权专制对佛教影响的两面性
4.有学者指出:“(唐朝)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下列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 )
①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④高僧法显前往天竺收集梵文经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有人评论魏晋以来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泛,波光粼粼的样子),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该评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 )
A.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 B.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
C.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 D.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6.如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 )
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
7.佛教强调罗汉、菩萨、佛这三个神灵层次构成依次提高的系统。但传入中国后,由于宗法社会的特殊性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导致观音由男变女,成了送子娘娘,整个佛教的神灵崇拜系统也因此而调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C.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D.佛教在中国以女性信徒居多
8.魏晋之际,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风大盛,《老子》《庄子》成为名士推崇的经典著作。一些名士为儒家《易经》和道家经典作注,醉心于道家的“逍遥”思想,喊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儒道思想融合发展 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道家成为主流思想 D.经世致用思潮进发
9.下图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石家庄毗卢殿璧画,共绘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
A.儒佛道三教合流 B.民族交融的高峰
C.商业的高度发达 D.藩镇割据的时势
10.东汉末年,人们将佛教中的“佛”视为一种大神,将其置于道教之中,并将佛教“情虚无为”的教理与道教学说相比附。这种认识( )
A.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B.体现了道教是社会主流思想
C.推动了魏晋玄学兴起 D.受到了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
1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12.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理论思维比较突出,首先要求系统观察,其次根据性能统一法则进行学科分类。这体现( )
A.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 B.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
C.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 D.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
13.下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 )
A.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D.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14.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15.下图是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对此,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又夫平!”这一评价强调了( )
A.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
B.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C.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
D.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
1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这一书法现象( )
A.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
B.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的文化特征
C.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D.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
17.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札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南朝人顾欢在乡中学校外旁听的是《孝经》《诗经》《论语》;北魏后期的刘兰在家乡随师所学的也是《春秋》《诗经》《周礼》。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基础得到拓展 B.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
C.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D.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
19.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 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 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的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 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 如陶潜
第五种类型 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 为道士。如葛洪
A.土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20.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中(如下图局部),大都绘有佛徒们洗浴、剃头、刮脸、揩齿、刷牙等内容的壁画。这反映出当时( )
A.已有重视个人卫生的意识 B.僧侣生活十分奢靡
C.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视 D.佛教宣扬讲究卫生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石窟寺盛行于5—8世纪的北魏至隋唐时期,寺院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建浩木构或仿木构的建筑,窟内雕刻或泥塑造像(如下图敦煌莫高窟泥塑造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寺院”是佛教活动场所,图片中的造像也是佛教人物,因而石窟寺的盛行主要是由于佛教兴盛和传播,D项正确;雕塑技术突破只是石窟寺发展的具体原因,不是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虽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占文化主流的仍是中国文化,而非外来文化,排除B项;艺术审美力提高与否,与石窟寺盛行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端午节“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带有娱乐性的原因与佛教、道教在此时广泛传播的原因相似,魏晋社会动荡,百姓困苦,通过“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娱乐活动寻求慰藉,D项正确;“社会稳定”的说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相关问题,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门阀士族制度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皇权虽然推动了佛教在南朝时期走向鼎盛期,佛教在南朝时期越来越处于皇权的从属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材料主要表达了皇权对佛教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皇权推动了佛教在南朝时期走向鼎盛,皇权专制对佛教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皇权的强大使佛教丧失独立性且处于从属地位,它的独立性发展和社会地位受到削弱和制约,皇权专制对佛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推动又有制约,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魏晋时期“三教合一”问题,排除A项;佛教传播不可能主导南朝政治的走向,导致政治走向的因素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多重因素,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南北朝时期的本土化趋势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沿袭了隋朝,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长安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①③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是宋朝时期的社会现象,②错误;根据所学可知,高僧玄奘前往天竺收集梵文,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不强调水波荡漾、波澜壮阔的景象,描绘的人物比山峰还大,山石树木,结构单调,体现了古人之意,展现出个人绘画专长,不拘泥旧俗等评价,说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尚不成熟,具有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A项正确;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与“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等不符,排除B项;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与“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等矛盾,排除C项;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是风俗画而非山水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儒学发展示意图”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面临佛道思想的冲击,体现了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并存的特征,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A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明末清初,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的神灵结构在传入中国后做了调整,而且观音菩萨也由男变女,这都是受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反映的是佛教的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本土化趋势,但没有背离基本教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所以不存在三教合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信徒的成份比例,得不出佛教在中国以女性信徒居多,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依据材料“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风大盛,《老子》《庄子》成为名士推崇的经典著作……”,可以看出以道家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说明魏晋时期,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的融合发展,A项正确;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于唐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得到了推崇,但不能说明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潮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璧画呈现“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涉及了儒佛道三教文化,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儒佛道三教合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流,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石家庄毗卢殿璧画涉及儒佛道三教文化,但未体现唐代商业高度发达,排除C项;藩镇割据的时势与材料内容无关,也不会导致儒佛道三教合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人们将佛教教理与道教学说相比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将佛教教理与本土道教学说相比附这有利于佛教的中国化,A项正确;东汉末年,虽然佛教的影响扩大,但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排除B项;魏晋玄学的兴起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大,排除C项;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刘勰等为魏晋玄学的代表,其作品和当时的科技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贸易十分繁盛,大量外商、胡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唐朝墓葬中发现的砖刻《胡人引驼图》,证实了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兴盛,D项正确;图中胡人的波斯装束不能代表唐朝人民对异域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砖刻《胡人引驼图》无法说明敦煌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与南方经济开发,促使南方文化发展,而北方因战乱等原因导致文学成就不及南方,南方文化在北方流行,体现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北齐、北周之时,北魏早已分裂,排除B项;魏晋到隋朝的发展趋势是北方统一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又夫平!”可知,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外貌特征,这反映了北魏时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汇融通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的信息,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结合材料“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关系紧密,B项正确;材料涉及时间不仅有魏晋南北朝还有隋唐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书法具有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的特点,排除A项;雕版印刷术确实是在隋唐之交出现,但是材料体现不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推动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书法与佛教之间关系,未涉及道教、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统治者向周边邻国和少数民族赐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也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吐蕃(西藏)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中央的地方行政区,排除A项;材料是体现儒家文化影响力,无法得出维护宗藩关系长期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指中国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典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这说明儒家教育在乡村地区普遍实施,儒学基础得到拓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经典下移为乡村教材,没有体现儒佛道的关系情况以及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C两项;儒家经典下移为乡村教材,并不是融合世俗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由于儒、佛、道三教思想并存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土人群体出现分化现象,儒教讲现实人伦秩序,道教和佛教告诉人们功名利禄如浮云,毋须贪恋,生命重于一切,士人群体对社会多元化思想的不同态度,致使他们分化为不同的群体,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佛道虽有发展,但不是社会发展主流,排除B项;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导致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大都绘有佛徒们洗浴、剃头、刮脸、揩齿、刷牙等内容的壁画”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人对个人健康卫生比较重视,已有个人卫生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卫生生活习惯,不能等同于僧侣生活十分奢靡,排除B项;材料是卫生生活习惯,不是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视,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宣扬讲究卫生,排除D项。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