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09: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的表达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艺术美,体会诗人思亲怀远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表达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艺术美,体会诗人思亲怀远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这首诗的字词,明白了它的大致意思,那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二、分析前两句 (写景)
“十五的月亮圆又圆”,诗人在中秋之夜,除看到了皎洁的明月外,还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来吗?
(一)讲解“中庭地白树栖鸦”
1、说“地”(详讲)
(1)地是怎样的地?“地白”,地为什么是白的?这两个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月光什么样的特点呢?
(2)同学们,看到这如水般皎洁的月光,你想到了李白的哪句诗呢?(生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对了,“地白”就是“疑是地上霜”
2、说“树栖鸦”
(1)你还看到什么呢?(乌鸦)他们在做什么呢?(在休息,快睡着了)
(2)乌鸦原本是很爱啼叫的鸟儿,然而此刻却没有了声音,这庭院中的中秋之夜还真是……(万籁俱静)
3、齐读(齐读前一句)
来,让我们把这种幽静的感觉读出来。还不够静,我们再来读一遍,嗯,现在好多了,此刻真乃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二)讲解“冷露无声湿桂花”
同学们,诗中还写了什么景物?(露水、桂花)
1、说“冷露”
这是什么样的露水?(寒冷的露水),此时正值秋季,“天凉好个秋”!所以秋天的露水显得格外的冷。
2、说“桂花”
“冷露无声湿桂花”,同学们,桂花被什么打湿了?(露水)是呀,露水浸润了桂花,这一过程诗人注意到了吗?
(没有)他在干什么呀?(对了,他在望月亮)。
3、夜已经很深了,月光如水,鸟儿入眠,冷露打湿了桂花,诗人望着那轮明月,感受到了什么呢?
(三)诵读诗歌,想象画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刻世界只剩下孤独的诗人,对着形单影只的月亮,他的内心是(学生说)。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我读上句,你们读下句。(师生对读)
三、赏析后两句 (悟情)
(一)品“望”之情感美
1、寂寞的世界是无声的,望着天上的明月,诗人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愁思,所以,诗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刻,诗人的情感你悟出来了吗?
2、其实,有一个词点明了诗人心中所想,你找到了吗?没错,那就是“秋思”。
3、同学们,秋思到底思的是什么呢?(学生说)
4、大家先别急着回答,我们先来看个短片。(微课:秋思)
5、这就是秋思的意蕴,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思乡怀人)
(二)品“望”之含蓄表达美
1、这种思乡怀亲的情感,诗人是直接说出来的吗?(没有)那他说了什么呀?(品析“不知”:“不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不知道呢?)我们再来读读(齐读)。
2、讲解“人尽望”,什么叫人尽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
3、望着望着,那这“秋思”最终会落到谁家里去了呢?(诗人家)
4、真棒!你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处处却在说,月出东山,诗人在(望月);乌鸦入睡,诗人在(望月);寒露渐起,诗人在(望月);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月),他用他的行动表现了一切。
5、同时,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表达了自己思乡怀人的情感,显得更深沉隽永,耐人寻味,这就是我们古人传统含蓄的表达手法,也可以称之为间接抒情法。
6、同样是望月抒怀,有一种是李白式的,他豪爽直接(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是王建式的,他委婉含蓄(生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三)品“望”之情结美
1、《十五夜望月》,写的是望月所看到的景,而抒发的却是自己的思乡怀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借景抒情”。
2、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洒落在所有怜月之人的心上。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和秋思往往联系在一起,看看这个练习,聪明的你能给它们配对吗?
有一种淡泊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一种乡愁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一种寂寞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有一种怀远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成果,教师评价。
4、看,月亮已经挂上了枝头。让我们伴着这美妙的音乐,一起再来吟诵这首诗歌(学生个人配乐自由吟诵)
5、用班级优化大师选取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并及时给与评价鼓励。
6、全班配乐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
像这样望月抒怀的诗句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到班级问卷星中完成“古诗知识竞赛”,看看谁是本期的冠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