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1.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黄巢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两首唐诗时代背景的对比,唐朝是如何由盛世走向衰亡,引入本课学习?出示学习目标,大家齐读,明确重难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设计意图:以诗歌对比形式引入,新颖别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同时暗示唐朝兴亡规律)
新课讲授
目录:
01安史之乱 ——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0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0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夹于唐宋五十秋,乱世梁唐晋汉周
目标导学一:第1篇章: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2、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根据四则材料简单概括。
材料1:教材P23页相关史事1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材料 2:从 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 26次,对突厥用兵 12次......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材料3: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材料4:(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
提示:历史背景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分析归纳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及概况?
提示:
时间:755——763年。
叛军:安禄山、史思明。
经过:(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发动叛乱,攻占洛阳。756年,破潼关,占领长安。(2)唐玄宗仓皇入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最终被平定。
结果: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战,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表达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和读图的能力,学会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
4、据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教师引导: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 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 1:“(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材料 2:战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少......政府却把税赋强加于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材料 3: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父死子握其兵。
——《新唐书·卷五十》
提示:
(1)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 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 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设计意图: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
5.知识补充: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为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到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
6.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过渡: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战争不断,人民赋役繁重,又加之连年灾荒,社会矛盾激化,大唐王朝迎来了致命的打击——黄巢起义。
目标导学二:第2篇章: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读一读感受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快速抢答。
(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1)背景: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4.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唐朝衰亡的原因。
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培育学生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用绘图和图形结合学习历史的能力)
目标导学三:第3篇章:夹于唐宋五十秋,乱世梁唐晋汉周。(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 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五代十国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本讨论: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阅读教材,分析归纳五代十国特点及影响。
提示:
特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影响: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4.结合P26《知识拓展 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家国情怀】唐朝由盛世走向衰亡,出现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知得失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学生灵活思辨)
三、课堂总结
唐朝从 618年李渊称帝起到 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本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呈现史料不够丰富,学生分析史料不够细致彻底,在分研究史料过程中,教师引导过多,需要更多锻炼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2、课堂落实不够,学生课堂笔记不够完善,教师总结归纳本课内容时,需要大胆让学生尝试总结。
3、学情分析不够彻底,对学生缺少具体的了解,部分学生上课状态较差,需要教师进行提醒引导。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为主体,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