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的中国》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的中国》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09:4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土的中国》单元测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 Face-to-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甲】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杜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宇。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宇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乙】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节选自《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9.3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或叫做乡土社会。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基本是熟人之间的沟通,一种面对面的交流,表现为邻里之间、个人之间、群族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居住在同一村落里的人们,以农业耕作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邻而居,社会结构基本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大规模的市场交换和工业化,也就没有人口的流动,可以说这样的社会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在一个相对静止不变、邻里守望的社区环境中,一些沟通是不需要语言的,点个头,或者一个体态语言都可以“不言而喻”,甚至成为经常的沟通模式,“‘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障碍。”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之间面对面谈话是社会沟通的基本形式。由于熟悉,面对面之间的交流和语言之简洁,有些交流甚至不需要言语,可以“不言而喻”,人们也比较容易感受“言外之意”。熟人社会中的面对面交流进行“察言观色”也比较容易。这样社会中的人们内心世界也是比较容易透视的。
面对面的交流不是传统农业社会唯一的沟通方式。出门在外的家人、亲戚、朋友之间的信函、电话、电报、口信等也是社会沟通方式,只是比较稀少,不普遍。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在一起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社会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书信,“鸿雁传书”是一种真实的写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报告显示,“建国初期,我国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邮路总长度仅为70.6万公里,长途明线仅为14.6万对公里。”在那个时期,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通过短短数页和洋洋数百字的书信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表达思念。书信发出去后经过慢慢路途达到目的地,中间需要几个礼拜甚至一个月,这中间产生的期待、焦虑甚至误解自然不可避免。除此之外,电报也是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通常这是发生紧急情况下的沟通方式。
交流的最佳状态是可以及时做出反馈。面对面的交流、信函、电报和电话都是交流,只是交流、反馈的遠度不一样,信函和电报有时间间隔。电话和电报出现之前,面对面的沟通模式独具特点,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较亲近、社会空间有限,人们甚至只可以通过表情、眼神、手语等相互理解,从村落到其周边,范围不会太大。
(节选自《新中国70年社会沟通方式变迁与展望》)
1.作者曾经用《项脊轩志》中的内容佐证“面对面社群”的特点。以下语句均出自《项脊轩志》,其中最符“材料一”【甲】处意思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材料一【乙】处的“比较完善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比较完善”的呢?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词语中不符合“特殊语言”特点的一个是( )
A.眉目传情 B.心领神会 C.不言而喻 D.鸿雁传书
4.两则材料相互印证了一个观点,即: 。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乡土社会里人们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68题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茅盾、废名、沈从文、萧红,到40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80年代以后的汪曾棋、古华、韩少功、张炜、莫言、贾平凹、路遥、陈忠实……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郡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尽管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中国乡土小说难以拒绝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对乡土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书写毕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而这恰恰也是乡土小说最能代表中国新文学创作成就、同时也备受世界文坛关注和认可的原因之一。
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慣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賴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宄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更是将长期存在。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逆,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域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怀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出生机。
取材于《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6.下列对“乡土文学”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
B.乡土小说没有受到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浓郁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
C.乡土小说书写乡土中国历史与现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D.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学面临巨大的危机,已经开始走向衰亡。
7.(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
(2)作者从两个角度论证观点:一是 ,二是 。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即使进入了城镇,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是会保留和影响很长时间。
B.作者举沈从文莫言的例子是想证明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C.人们对乡村生活体验的追求,会使乡土文学获得时尚色彩,保持其生命力。
D.随着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乡土文学的发展需要自身的转型和调整。
二、写作
9.“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格局模式,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请你在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一例,阐释“差序格局”的一个或两个特点。不少于200字。
10.《长老统治》中,作者阐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爸爸式权力”,即教化权力。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教化权力”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自圆其说,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C(“面对面社群”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很熟悉,“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而的”,【甲】处强调了人们互相熟悉到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C项说自己关着门窗住在里而,因为都是熟人经过,所以时间久了就“能以足音辩人”,符合“面对面社群的特点”A项是说房间面积小,B项是说家里庭院几经变化,由通到隔,D项是表现娘对儿的关切之情,这三项均不体现【甲】处的意思)
2.第一间:指面对面交流。(“比较完善的语言”与前文“为什么含此”中的“此”是复指关系,”“此”在文中指代前半句中的“面对面的往来”,此可确定“比较完奔的语言指面对面交流)
第二问要点:传情达意最简洁、准确。(由“材料一”第2段、第4段可知,使用文字在表情达意上是不完全的,文字是“向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工具”;由第3段可知,说话可以“没有文法”,可以“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可概括“面对面交流”的优势是”简活”和“准确)
3.D(“特殊语言”强调了熟人社会中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意会”特点,有时甚至不用声音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A,B、C三项都体现了这个特点。D项“鸿雁传书”是指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用书信往来进行沟通,不符合“特殊语言”的特点)
4.在乡上社会中,人们用面对面的方式交流沟通。(“材料一”讲乡土社会的交流方式是面对面的,用特殊语言沟通;“材料二”先讲乡土社会的普通沟通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后讲传统农业社会的其他沟通力式。两则材料相互印证的,就是“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遍用面对面的方式交流润通”)
5、要点
(1)乡土社会以农耕为主,社会结构长期稳定,人员流动少。(乡土社会的特点由“材料二”第1段概括)
(2)属于熟人间的沟通,面对面交流更简单,反馈更及时,(“面对面社群”的特点,由“材料一”第9、10段和“材料二”第3段概括得出)
(3)文字常常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在熟人社会里是不完善的沟通工具,(“面对面交流”比“文字交流”有更简洁、准确的优势,由“材料一”第2,3段概括得出)
6.C(A项扩大了范围,文中是说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B项“没有受到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错误,文中说乡土文学“难以拒绝四方现代文学思的影响”D项“已经开始走向衰亡”错误,从第2段可以看出,“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只是一些人的认识,并非事实)
7.(1)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把握选文第2段最后一句话,抓住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乡土文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2)应理性看待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一定走向衰落。(划分全文的结构可知,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1—2段提出核心问题;3—6段分别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证;7段总结。由第3段和第5段第一句话,可提出论证的两个角度)
8.B(要关注第4段“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一方得到佐证”这句话的重要作用。作者举这两位作家的例子,是想说明乡土作家虽然身份、居所都脱离了农村,但其对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的熟悉,将使他们仍然可以进行“作为农民的写作”,因此,“乡土空间的萎缩”,并不一定带来乡土小说的消失)
9.思路提示:首先应围绕书中“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已为中心,可申缩,自我主义等,提出观点,然后选取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例子,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四世同堂》中的祁家、《雷雨》中的周家等来谈“差序格局”的特点,自圆其说。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求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红楼梦》中的贾家是一个具有典型“差序格局”特征的家族。以荣国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荣国府,住着贾赦贾政等子孙,而远房子孙贾代儒贾瑞等都住在府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内外有别的特点。当贾家兴盛的时候,姑表亲林黛玉,姨表亲薛宝钗都住进了大观园,这个“伦”的范围一层层可以包容很多人。但当贾府被抄家,树倒猢狲散的时候,之前攀附之人又都离散而去。在“差序格局”的一伸一缩当中,我们不禁感叹世态炎凉,也看到了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中,居于中心的势力如何影响了整个小社会的格局。
10.思路提示:首先应阐释对“爸爸式权力”的理解,即年长的人必拥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其次可以选取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做例析,比如《家》中高老太爷对觉新、觉民、觉慧的训诫,《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的训斥和打骂,《雷雨》中周朴园对周萍、周冲的控制等。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或自身经历来谈对“教化”的理解,比如“高考志愿”“创业”“爱好”等。最后要能体现出自己对“教化权力”的看法和反思。
答案示例:在乡土社会中,我们看到年长的人拥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这种“教化权力”发生的基础,离不开稳定的经济、文化形态。在相对静止的社会环境中,年长的人拥有更多的经验,能确定自己正确而否定年幼的人,这是因为不常有新的问题产生,传统经验可以指导绝大多数问题。但这种“爸爸式权力”也会束缚人的思想,尤其是会压抑年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的才情与父辈不同,对生活的认识和追求也不同。但是他的父亲贾政不认可他独特的才华和追求,只希望他按照自己的老路读好四书五经,考取功名,贾政与宝玉没有平等的交流,只有父对子的训斥。我们看到这种不容分说的“教化权力”,压抑着有着相异思想的年轻人,而教化的结果则以失败告终。“爸爸式权力”在当今更需警惕,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经验”早已不是“真理”,平等与法治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不能反对一切传统和经验,“教化”中也有精华和丰富的营养。所以,我们应倡导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教化”,倡导基于实事求是的、尊重真理的“教化”。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