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任务一:通读全书,形成方法》名师单元教学设计(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任务一:通读全书,形成方法》名师单元教学设计(4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10: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一:通读全书,形成方法》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本任务要求学生通读全书,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初步形成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建构全书知识体系。完成本任务以课下阅读为主,用时两周左右,师生用4个课时进行相关指导、交流。
本书共14章。在通读阶段,学生需按照以下阅读任务单完成每章的阅读。
《乡土中国》阅读任务单
章节 第 章
内容 核心问题
主要概念
作者观点
联想 阅读积累
社会生活
方法 我的阅读收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第一至三章,了解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初步体验学术著作阅读的基本方法。
2.明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初步体验学术著作阅读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
本任务旨在指导学生完成全书的通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初步建构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抓概念、观点,梳理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分清材料与观点等。
本任务单引导学生及时整理提炼阅读内容要点,并指导学生关注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任务单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抓概念、明观点;“联想”部分引导学生将作品内容、作者认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联系,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会联系;“方法”部分要求学生反思和提炼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关注阅读效果。任务单的三个主要内容都指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建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预习:(3天)阅读《重刊序言》以及本书第一章至第三章,完成阅读任务单。
导入
同学们,我们阅读过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情;吟诵过余光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深情凝望。故乡、祖国,是中国人心中一份最深沉的惦念;乡土、乡情,是每个人抹不去的深刻记忆。接下来的几周,我们一起走进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去发现、解读这份传承千年的乡土情怀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学习活动一:示范阅读
结合《重刊序言》,阅读第一章《乡土本色》,圈画主要概念和关键词句,回答“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一起梳理本章论述思路。
第1段:提出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第2—6段:分论点:土气—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不流动。
第7—10段:分论点:聚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第11—16段:分论点:熟悉—终老是乡,人与人,人与法,人与物。
第17段:联系现实—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流弊。
设计意图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学生在此之前几乎没有阅读学术类作品的经验。开始时,教师和学生可以起阅读,逐段梳理;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提炼概念、确定观点和材料等。
学习活动二: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活动要求:
(1)快速浏览两章内容,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中国乡土社会没有用文字来帮助社会生活的需要。
(2)把握两篇文章的关系。
关系:并列。
(3)以“中国乡土社会的达意方式”为核心,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乡》的思维导图。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示例
学习活动三:总结阅读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这节课获得的阅读经验:
(1)抓住本书核心问题“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了解每一章是如何回答这问题的。
(2)通过圈画每段的主要论述对象来划分全篇结构,圈画每章的概念名词和主要观点。
(3)用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文章主要观点,把握论述对象与论述内容的关系。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实践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放下阅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习惯。
明确单元学习成果
整本书阅读的最终成果是制作自己的“我读《乡土中国》”阅读作品集。
作业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阅读本书其他章节,填写阅读任务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清材料与观点,把握论证逻辑。
2.鉴赏学术著作的语言,品味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3.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清材料与观点,把握论证逻辑。
设计意图
本课设置在第二周,学生初步尝试用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通读本书第四至十一章。对《差序格局》中引用的儒家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关译文。
教学过程
导入
《乡土中国》这本学术经典中,虽然有大量专业术语,但也有浅显生动的生活实例。阅读的时候,这些穿插在论述中的例子和材料可能会分散我们理解概念、抓住主要观点的注意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不易提炼作者观点和梳理论述思路,原因之一是丰富的证据材料干扰了学生把握作者观点。本课试图通过辨别材料与观点、理解论证方法的使用效果等方式解决这一阅读问题。
学习活动一:细读文本,准确理解学术概念
理解学术概念是把握作者观点的前提,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学术名词,可以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或通过例子和引用材料理解概念;还应抓住表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语句,或对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1.教师展示《长老统治》中的部分语段,师生一起精读。重点在理解语段中内容之间的关系和表达意图。
要了解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只从我在上篇所分析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个概念去看还是不够的。——过渡句,提示我们上篇《无为政治》中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与本篇《长老统治》中的“长老权力”的关系是作比较。(本篇论证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我们不用“意志”加在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格中,就因为在教化过程里并不需要这种承认。其实,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在维持同意秩序中,这是个必需的要素;在别的秩序中也就不发生了。我们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引用例子,用“教育未成年”的例子来论证“教化权力”不是同意权力。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更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对比论证,引用材料,将严父与专制君王作对比来论证“教化权力”不是横暴权力。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爸爸式权力”,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认识(观点)。
2.写作与讨论。
(1)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又说“姜还是老的辣”。请你结合本章《长老统治》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2)你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权力结构”有怎样的特点?请尝试自创学术名词去概括其主要特点。
提示:“经验式权力”“声望式权力”等等。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意义是“示范”。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梳理,关注、辨别概念,分清观点和例子,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
学习活动二:理解引用材料的作用
作者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丰厚精深,但是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对第四章《差序格局》中的部分引用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解决学生经典阅读的一些困难,指导学生更加明确地建立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感受作者论证逻辑的精妙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深厚。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讨论发言,师生就有争议的地方展开讨论。
引用的儒家文化材料 译文 论证目的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礼记·大传》) 亲近亲属,敬重尊长,赡养长者,男女有别,这些都是不能让百姓随意进行改变的。 论证中国传统社会格局中的“伦”就是“差序”。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为了解释“差序格局”的“一圈圈,推出去”的特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为了论证“差序格局”的“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许都难以做到哩!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作为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这一段《论语》的引用,为了论证孔子的道德系统是由己推到人的。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孔子的道德系统中具有明显的“差序”特点,检省是从自身出发,报德和报怨也是有差别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有人对孔子说道:“拿恩惠来回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这一则材料的引用和上段“私的问题”展现了“差序格局”外向、内向的两条路线,辩证地分析了“差序格局”中群已界限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
运用表格法,补充译文,帮助学生理解引用材料的作用。
作业
1.完成本书十四个章节的阅读任务单。
2.填写下列表格内容,进一步理解学术著作的论述方法。
阐述方法 典型例子 效果 阅读方法
对比 《乡土本色》中将农业社会与游牧业社会、工业社会作对比 可以借助表格法一一对应的方式,更准确地把握作者论证的核心观点
引用 《差序格局》中引用儒家经典 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可以通过解读材料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作者阐释的事理
举例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比喻 《再论文字下乡》中把乡土社会中人们定型的生活比喻为“小学生的生活”
3.梳理全书大纲小目,抓住每章各学术概念之间的关联,做出全书各章内容的思维导图。小组课下讨论,组员合作绘制一张全书思维导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全书的学术知识体系。
2.通过交流分享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呈现全书的学术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导入对“作业2”的讨论
论证方法 典型例子 效果 阅读方法
对比论证 《乡土本色》中将农业社会与游牧业社会、工业社会作对比 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学者阐释的事理更加深刻,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借助表格法一一对应的方式,更准确地把握作者论证的核心观点
引用论证 《差序格局》中引用儒家经典 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可以通过解读材料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作者阐释的事理
《乡土本色》中引用中国人到西伯利亚也要种地的趣闻 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举例论证 《礼治秩序》中用杀人祭旗的“军礼”的例子来阐释礼的内涵,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不是“文质彬彬”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可以通过概括例子,再分析使用例子的意图,从而推进理解
比喻论证 《再论文字下乡》中把乡土社会中人们定型的生活比喻为“小学生的生活 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可以通过抓住喻体的特点,进而把握作者论证对象的特点
设计意图
借助对表格内容的讨论,进一步解决学生理解论述语言、把握论述思路的能力。
学习活动:小组展示汇报
小组代表展示全书内容思维导图,并作出解说。每组不超过6分钟。
解说内容:
(1)各章节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作者的观点。
(2)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3)本组导图的主要特点(如导图搭建形式的选择和意义)。
(4)小组修改过程和成员贡献。
提示:
绘制全书的思维导图,要基于学生认真完成每章的“阅读任务单”并准确理解重要学术名词,把握“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首先,学生应结合每章“阅读任务单”中的核心问题能按照自己的逻辑将14篇文章进行主题分类,确立思维导图的“主干”;然后,对每个主题中讨论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和概括,找寻作者主要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分支”;最后,确定导图的搭建形式,撰写思维导图的解说稿,阐释意义。
作业
每人制作一张本书的内容导图。
学生作业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书的阅读方法,增加社科学术类文本的阅读经验。
2.为下一任务活动作准备。
教学过程
使用单元最后的“单元教学评价”,让学生当堂练习,当堂讲评。
作业
阅读“学习资源包”中的学术论文。
教师可根据情况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中“资料链接”的内容,或选择以下目录中的相关内容。
(1)格·孟和《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6年第3期)
(2)彭兆荣、李春霞、葛荣玲《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3)张开城《主体性、自由与海洋文化的价值观照》(《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要求:
(1)使用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对所选资料展开阅读圈画学术名词、主要观点;标注过渡句以把握文章的结构;做旁批写下自己的概括和理解;概括各篇的主要内容。
(2)分别从理解知识内容、建构知识体系、拓展与应用三个方面对学术著作阅读的经验进行总结,完成篇600字以上的阅读札记。
文献资源选择建议:
(1)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必成系统,重在提供知识支架或拓展视野激发思考。
(2)数量应严格控制,注意不要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如果文献太长,可以推荐阅读其中某个部分。
(3)所选文献的主题应与“地域”“地域文化”等主题密切相关。
(4)优先选取高水平、综合性论文以使学生快速获取主要观点。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