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一:制作本书内容思维导图并撰写解说词》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这一任务需要学生用三周的时间和6个课时完成全书的通读。引导学生了解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抓住核心概念,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感受费孝通先生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和心怀乡土的责任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2.了解本书的核心问题,初步体验阅读方法。
3.激发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本书的核心问题,初步体验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预习:阅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导入
今天的中国正在飞速向前,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如果给如今的中国加上一个定语,那么我们看到的是腾飞中国、科技中国、文化中国……中国的腾飞不仅体现在城市,还发生在中国的美丽乡村。请大家谈谈自己对郊区、农村的印象。
小到一个村落的改革,大到中国农村的建设,所有改革和发展的基础都是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批批青年从乡村走进城市,乡土文化和城市规则发生着种种的碰撞。要了解中国乡土文化和城乡变迁中的种种现象,我们就要来读一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学习活动一:阅读《重刊序言》和本书“目录”,走进“乡土中国”
讨论1:从《重刊序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本书的哪些信息?
提示:
(1)写作背景。
(2)写作目的: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的体系”,以其为认识事物的工具,深刻了解具体的中国乡村,“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
(3)核心问题: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特点。
讨论2:阅读本书“目录”,以你的阅读经验,你认为读这本书应该注意什么?你最想读哪一章,为什么?
说明
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学术著作写作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把握作者写作的核心问题是进入学术著作阅读的关键。
学习活动二:阅读本书第一章《乡土本色)第1-6段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学生在此之前几乎没有阅读学术类作品的经验。在开始的阅读中,教师采取和学生一起阅读的方式,逐段梳理,并向学生示范批注法、符号法等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使用圈画批注的方法标注主要概念和关键词句(观点或结论)。
师生共读本章第1—6段,教师可以句句示范,帮助学生分清观点、阐释、例子等。
本章第1段:第1句是全篇的核心观点,第2、3句是对这一核心观点的辨析和阐释,第4句是引出论述对象,最后一句是总结。
提示:为了使初读学术著作的学生快速熟悉阅读此类作品的方法,教师可用示范领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逐句地精读。但整本书阅读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这样精细,主要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厘清内容之间的关系,抓住核心问题和核心概念,把握全书的思路结构。
设计意图
本任务指导学生从“目录”中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结合以往阅读经验感知学术著作的内容特点,建立阅读期待,提高阅读兴趣。
说明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初读学术著作会比较困难。教师可用示范领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更快进入学术著作的阅读状态。
作业
阅读本书第一章《乡土本色》,用圈画的方式标注本章重要概念、作者观点,并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疑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章《乡土本色》,梳理本章论述思路。
2.通过交流阅读学术著作的初步体会,关注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本篇核心概念,梳理本章论述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初中阶段,大家阅读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过一些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乡土本色》中的一些段落,初步感受到学术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这节课,我们结合大家的阅读疑问,一起梳理本章内容结构建立导图框架,为之后各章节的阅读打个基础。
学习活动一:讨论阅读疑问,梳理《乡土本色》的论述思路。
1.分享讨论阅读疑问。
2.快速浏览本章内容,找寻每一段的论述对象,为本章分段。
提示:可结合学生圈画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词句,围绕“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色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核心问题梳理本章论述思路。
第1段:总论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提示:抓住段落和篇章的核心观点。
第2—6段:分论点:土气—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不流动。
提示:通过抓住每段的主要阐释对象可以将文章快速分段;通过概括可以得到段落的主要观点。
第7—10段:分论点:聚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提示:结合例子理解观点。
第11—16段:分论点:熟悉—终老是乡,人与人,人与法,人与物。
提示:分清观点和例子,可以挑一两个生动的例子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更好的理解。
第17段:联系现实—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流弊。
3.根据以上概括整合本章结构思路图。
说明
学生的阅读疑问主要集中在“内容之间的关系”上。学生表现出从以情节、人物为主的文学作品阅读转向以辨析概念、搭建逻辑关系为主的学术作品阅读的不适应。指导时应结合作品体裁的特点,不胶着在一词一句的解说上。
学习活动二:总结阅读经验
交流分享: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学术作品的阅读方法有哪些心得体会?
提示:
(1)抓住本书核心问题“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了解每一章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
(2)圈画每章的概念名词,抓观点句、结论句,并通过搭建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整章内容的主要观点。
(3)联系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理解内容和观点。
设计意图
学术著作传达的知识难理解、观点难把握,著作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复杂,内容较抽象,语言较艰涩,这些特点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阅读困难。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介绍学术类著作的些阅读方法。在师生共同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作业
1.运用圈画批注的方法继续阅读本书第二章、第三章。
2.解释概念:特殊语言、面对面的社会、口口相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体验、巩固学术作品阅读的过程与方法。
2.能通过提炼概念内涵概括各章各节观点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两章的逻辑关系,概括作者主要观点。
2.辨别观点与材料,抓住全书论证的逻辑主线,适当略过支撑性论述。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解读关键概念
1.学生分享教师指导:作业中对“特殊语言”“面对面的社群”“口口相传”的名词解释。
2.讨论这两章的阅读疑问。
学习活动二:绘制思维导图
1.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
(1)快速浏览两章内容,抓住论述的核心观点。—中国乡土社会没有用文字来帮助社会生活的需要。
(2)把握两章的关系—并列。
提示:由《再论文字下乡》的第1段可以看出,两章分别论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空间和时间的阻隔都不需要用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经验,中国乡土社会有自身的表达方式和传递经验方式。
(3)以“中国乡土社会的达意方式”为核心,绘制《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
提示:注意回答“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表情达意是如何解决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的”这一问题。
在《文字下乡》中,作者对语言本质和作用的分析会使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分散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注意力。但通过让学生对“面对面社群”“特殊语言”等名词进行概括解释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聚焦核心问题——文字在乡土社会有没有用?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乡土社会中人们用什么方式表情达意,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熟人社会,表情达意的方式可以不依靠文字,跳脱文字的局限。
在《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先阐释了“文化”的定义,借以论证人的生活与时间之间的关联。在阐明问题讨论的基础之后,作者抓住中国乡土社会“以土为生”“熟悉”“不流动”等特点,论证了在世代不变的定型的乡土生活中,没有文字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重复”“定型”等关键词回答了“今昔之隔”的问题;“口口相传”等关键词回答了“世代之隔”的问题。
2.小组展示。
小组讨论后,展示本组思维导图。
学习活动三:交流阅读心得
1.学生交流。
阅读中要注意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文中的过渡性语句和总结性语句,从而更容易把握全书的逻辑结构。
2.提问:《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阐释了“中国乡土社会没有用文字来帮助社会生活的需要”这一问题。这两章和第一章《乡土本色》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
提示:《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概括性章节,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不流动”“熟悉”“聚居”的特点,其后各章的论述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归根结底,中国乡土社会“口口相传”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是建立在人们对人、物、经验熟悉的基础上的,而这种“熟悉”更是与“聚居”和“不流动”密切相关的。
设计意图
仍然关注阅读方法。同第一章的阅读相比,这两章的阅读需要搭建章节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文中明显的过渡性语句和总结性语句发现。
作业
阅读第四章《差序格局》,给“差序格局”下定义或作诠释。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内涵以及特点。
2.进一步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理清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3.能够运用“差序格局”及其特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阅读方法,理清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在第四章开头就说:“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作者从乡下人“私”的毛病导入,引用俗语和生活实例让我们思考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而被忽略的事情,也让我们意识到乡土社会的思维模式依旧影响着如今的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差序格局”。
学习活动一:理解“差序格局”
1.作者是怎样解说“差序格局”的?
(1)填写下面表格。
西洋社会 中国乡土社会
团体结构
(“捆柴”)
界限分明
家庭
(集体主义)
以集体为中心
权力与义务
提示:作者用“对比”的方法解说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表格内容如下:
西洋社会 中国乡土社会
团体结构 (差序格局)
(“捆柴”) “水波纹”
界限分明 (伸缩自如 )
家庭 (家属)
(集体主义) 自我主义
以集体为中心 (以己为中心)
权力与义务 (地缘关系)
(2)请你结合本章以及下列儒家典籍中的材料,思考“差序格局”的特点。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设计意图
作者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本篇这几段中的引用进行梳理,明确其在诠释概念上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观点,同时感受作者论证逻辑的精妙和学术功底的深厚。
差序格局 儒家思想
纹波图 伦(沦)
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推己及人
可伸缩 同上
以自己为中心 自我主义:杨朱——小己 孔子——大己
提示:作者引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的语句来解说“差序格局”的内涵。
(3)除了作比较、引经典,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差序格局”?
提示:例举生活现象,如“一表三千里”。
2.给“差序格局”下定义,并概括其特征。
“差序格局”定义:用来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结构,如同石头投在水面上所泛开的波纹一般,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差序格局”特征:
(1)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2)可伸缩。
(3)以自己为中心。
3.思考。
(1)联系《乡土本色》思考:“差序格局”建立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提示:以农为生的中国农民,因为“不流动”和“聚居”而发展成为了由一个个家族组成的村落。他们在这个“生于斯死于斯”的地方,一代代繁衍生息,世代不移。因此,中国乡土社会就形成了以“血缘”为“伦”的“差序格局”。
(2)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结合《差序格局》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习活动三:绘制网络社群的“差序格局”图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中心是“己”,以血缘为“伦”一圈圈推出去。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进人到了很多以“博主”为中心的“虚拟社群”——微博上坐拥百万粉丝的“大V”,商业网站上的带货主播,以游戏时尚、明星等为主题的社区饭圈等等。它们都是以某个“流量达人”为中心,以“追捧度”为“伦”一圈圈推出去,衍生出了“死忠粉”“铁粉”“路人粉”等。这些饭圈随着“中心”影响力的大小而扩大或缩小,也都体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
请任选一个你熟悉的“虚拟社群”,用下面的图形绘制出其人际关系格局,并用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此类社会现象的思考。(200字)
作业
1.用一周时间阅读剩余的篇章(第5-14章),圈画每篇文章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2.解释概念名词(50-100字):感情定向、亲密感觉、礼治社会,法治社会、横暴权力、同意权力、血缘、地缘。
3.填写教材P81“学习任务1”中的表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撰写学术名词的“名片”,既巩固学生对学术概念的理解,又提高学生提炼、总结观点的能力。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五至十四章的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点,建构本书知识体系。
2.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心怀乡土的责任情怀。
教学重难点
辨识作者提出的核心概念,理清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已经通读了《乡土中国》这部著作,从同学们的作业来看,第5-14章中的核心概念,有些同学还是感到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批注质疑上看,也有同学表示,虽然本书文字量比长篇小说少了很多,但因为概念较多,作者的观点不易把握。这节课,我们借助教材学习任务中的表格,从作者大量运用的中西对比的内容中,提炼本书的一些重要概念,再通过这些章节的关系,来把握整本书的知识体系。
学习活动一:填写表格,辨识概念
交流讨论教材P81“学习任务1”中的表格内容,并借此解决学生阅读批注中关于概念理解的若干疑问。
章节 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核心概念 其他社会关系的对应概念
一 聚居,不流动 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二、三 借助“特殊语言”表情达意 借助文字表情达意
四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五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宪法
六 家族 家庭
七 男女分工 男女求同
八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九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十一 爸爸式权力 同意权力、横暴权力
十二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十三 名实分离 名实一致
学习活动二:梳理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梳理本书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1.抓章节首尾段落。
如《再论文字下乡》第1段:
在上一篇《论文字下乡》里,我说起了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可是我在那一篇里只就空间阻隔的点说了些话。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这一层意思容易明白,但是关于时间阻隔上怎样说法呢?在本文中,我想申引这一层意思了。
由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分别论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空间和时间的阻隔都不需要用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经验。中国乡土社会有自身的表达方式和传递经验方式。
再如《差序格局》尾段: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
这段文字提示我们下一篇《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是在本篇《差序格局》基础上的演绎。
又如《长老统治》首段:
要了解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只从我在上篇所分析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个概念去看还是不够的。我们固然可以从乡土社会的性质上去说明横暴权力所受到事实上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权力结构是普通所谓“民主”形式的。……
它提示我们上篇《无为政治》中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与本篇《长老统治》中的“长老权力”的关系是作比较。本篇论证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2.从概念着手,多角度理解章节间的逻辑关系。
如:因果——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概括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土气”是“因”,第二、三章“中国乡村社会中是不需要文字的”是“果”。
并列——《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分别论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空间和时间的阻隔都不需要用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经验。
递进——《无讼》在《礼治社会》的基础上,谈论维持礼俗的力量在自觉地对传统规则服膺。
比较——《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
一般到具体——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为“熟悉”,接着又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礼治社会》中具体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和“人与法”之间的熟悉。
设计意图
厘清概念,明确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阅读学术著作的关键能力。在明确各篇主旨的前提下,除了可以抓住篇章的首尾段、过渡段来把握篇章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通过精确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建构整本书的逻辑体系。
学习活动三:讨论本书“思维导图”展示活动的评价标准
师生一起制订“《乡土中国》全书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展示”活动评价标准。
示例:
(1)能准确梳理全书结构,分清观点和材料,抓住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汇报表达流畅且能自圆其说的小组为优秀。
(2)能大致梳理全书结构,分清观点和材料,基本抓住每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有少量错误,汇报表达较流畅,能围绕中国乡土社会特征谈的小组为合格。
(3)不能抓住篇章核心观点,只对篇章题目进行分类,少有分析的小组为不合格。
全书结构呈现 体现中国乡 土社会特征 把握每篇文章核心观点 解说质量 导图绘制
2分 清晰准确 全面展现 准确把握 流畅有条理 清晰美观
1分 基本清晰 基本展现 基本把握 基本流畅 基本清晰
0分 混乱 未展现 未把握 不流畅 不清晰
现场评价表: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全书结构呈现
体现中国乡土社会特征
把握每篇文章核心观点
解说质量
导图绘制
评分标准:优秀8—10分,合格4—7分,不合格0—4分。
设计意图
整本书阅读的交流展示活动需要制订评价标准,以明确活动要求,提高活动质量。评价标准最好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以学生为主。
作业
绘制本书的内容导图,并撰写解说词(不超过5分钟)。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分享,把握《乡土中国》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培养撰写解说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作业交流、完善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本组同学的导图和解说词,合作修改、完善。
学习活动二:《乡土中国》全书知识体系思维导图汇报
每小组选派一位同学展示完善后的思维导图,并做解说。其他同学按评价表打分。
选出三幅在教室展墙上展示一周。
作业
1.分别从理解知识内容、建构知识体系、拓展与应用三个方面对学术著作阅读的经验进行总结,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阅读札记。
2.自主选择篇目,阅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著作或论文,并填写下列表格。
著作(或重点篇章)题目
研究的主要问题
论述阐释方法 方法:
举例:
主要结论
作者态度与写作意图
说明
两项作业需要1周的时间完成。
设计意图
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作品,如《美学散步》(宗白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等。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