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学以致用,尝试开展调查研究
学习任务设计说明
本任务是在《乡土中国》整本书完成通读并交流分享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书中的知识、作者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运用。结合当代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尝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体验学者开展研究的过程,并借鉴学术专著的撰写思路和语言形式,尝试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展示交流。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用阅读本书获得的知识来观察、思考生活现象,发展思辨能力。
2.学会小组合作寻找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并制订评价标准。
结合“乡土本色”,进行社会现象评析。
学习活动一: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不流动”“聚居”“差序格局”“地缘”“私”等概念,展开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讨论。
01
学习活动二:结合作业表格,分享交流自主阅读成果
02
目 录
作业
03
导入
《乡土中国》一书中概括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即使放在当今中国的很多地区也是具有典型性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很多事情中感受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本色”。同时,在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这些“乡土本色”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阅读《乡土中国》,会引发我们对社会生活中很多现象的思考。比如“公与私”“礼治与法治”的冲突和调解等等。下面,我们就从“春运”聊起吧……
学习活动一: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不流动”“聚居”“差序格局”“地缘”“私”等概念,展开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讨论。
01
如:“春运”潮与“返城”潮;“人民调解”的典型案例;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应与排拒等。
1.从较为优秀的作业中挑选4—6个作为一组材料,小组合作,丰富其点评内容。
2.从不合格的作业中选择3—5个作为一组材料,小组合作,判断其问题类型(材料不典型、点评不合理、没有结合《乡土中国》内容等),并提出修改建议。
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谈背景
谈现象
总结前人研究
理论阐释
对比分析
挖掘原因
架构理论
总结经验
提出策略
意义价值
学习活动一:分享交流优秀作业
01
1.梳理《乡土中国》中作者呈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策略方法(填写表格)。
学习活动二:研讨“研究报告”活动任务
02
1.布置任务。
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试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经济发展、家庭结构、风俗习惯、乡村管理、法制建设、资源开发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学习活动二:研讨“研究报告”活动任务
02
报告内容包括:
中国传统农村相关情况综述,今日中国农村相关变化,变化的原因、依据、策略等,变化的意义、影响、价值等,推荐运用多种形式如制作手抄报、PPT、网页、视频等进行展示。
提示
选题可围绕《乡土中国》中作者论证的“中国基层社会主要特征”来“考察”其在当今社会的变迁。
学习活动二:研讨“研究报告”活动任务
02
“不流动,聚居”——如《北漂青年的理想与选择》《大城小房还是小城大房?》
“生活不借助文字”——如《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可以针对一个村子的各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图书馆建设、文化资源开发等展开调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农村经济改革》(可以对一村的一项产业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
“熟悉”——如《××小区邻里关系调查报告》。
学习活动二:研讨“研究报告”活动任务
02
“差序格局”——如《ⅹ×村家庭格局调查报告》《虚拟社群中的差序格局》。
“男女有别”——如《新时代乡村男女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长老统治”——如《你的家里谁做主?》《新村官/居委会工作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新农村普法教育调查报告》。
学习活动二:研讨“研究报告”活动任务
02
2.研讨实施路径和方法。
学习活动二:研讨“研究报告”活动任务
02
3.制订评价标准。
通过学习学者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特点,共同确定“研究报告”评价基本标准。
主题价值 逻辑 语言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选题有价值
选题符合主题
选题偏离主题
准确、较严谨
明白、通顺
语意欠清晰
中心突出,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恰切
观点不清楚或逻辑混乱,论证不当
观点明确,逻辑较清晰,论证基理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研究报告。
报告内容必须包括:选题原因、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过程、主要结论或发现。
作业
03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
1.实践调查研究并凝练研究成果的过程,发展语言建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进一步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实用表达能力。
分小组汇报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主题(应有副标题,突出本小组的具体选题)的研究成果
01
(每组不超过7分钟)
报告出现的具体问题示例:
1.从选题上讲,有的小组不能围绕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立题。“变迁”。即事物变化转移的过程,研究“变迁”要体现出事物“原本”和“变化”的对比。比如只是展现了某小区、某村的居民生活现状,或者只是就身边的生活事例谈感受,没有体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
2.从内容上讲,有的小组能展现中国乡村的变化,但因为只谈事物先后的变化而没有追根溯源分析变化的原因,而显得论证不足。
报告出现的具体问题示例:
3.从行文上讲,有的小组出现结构不当、文章段落之间缺少联系、个别段落与主题没有呼应等问题,应该再围绕主题梳理全篇逻辑,对文章进行删减和补充。
4.从文字语言上讲,有的小组撰写报告语言不够严谨,尤其是在表达主要观点时语言不够准确凝练,使得文章看起来松散没有重点。
总结各组汇报的特点。
同学依据评价标准对五个小组汇报进行评价。
修改、完善研究报告,在班级展示墙上展示。
活动总结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