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咏物诗组诗教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咏物诗组诗教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6 09: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咏物诗组诗教学
教学目标
1.总结学习咏物诗的特点,回顾第十课古诗所咏之物及诗人所表达的志向。
2.通过自主学习多首古诗中,了解咏物诗“多物言一志”及“一物言多志”的特点。
3.交流自己借物表明的志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总结学习咏物诗的特点,回顾第十课古诗所咏之物及诗人所表达的志向。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多首古诗中,了解咏物诗“多物言一志”及“一物言多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游戏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都看过啊!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节目中经典的小游戏,请在九宫格中选出一句诗。(平板随机抽取一个同学回答);

难度提升,请在以下十六个字中选出一句诗。(平板抢答)(2次)
2. 复习背诵
这三首诗分别出自本学期所学的《马诗》、《石灰吟》、《竹石》。
请问同学们还能不能流利背诵呢?好!那请男生背一背《马诗》,请女生来背一背《石灰吟》,齐背《竹石》。
这三首诗中,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它们都是什么体裁的诗?
二、咏物诗特点1:咏物之特征,言人之志向。
1.师:咏物诗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生:咏物诗,首先必须要有物。
师:你很善于学习,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不仅要有物,还要写出物的特征,物的特征融合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志向。板书:咏物之特征,言人之志向。
师:能不能结合这三首诗中的诗句具体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师:是的,《石灰吟》的作者是明诗人于谦。
在诗中,他描写石灰的特征是什么?——山石从深山里凿出,要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才会变色白色的石灰。
他表达的志向是什么?——不怕千难万险,也要保持忠诚清白的品格。
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就是说:读诗也好,读书也好,一定要读人。(PPT出示图片)
据说写《石灰吟》时,于谦才十二岁。年少立志的他后来是否实现了自己立下的志向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于谦的故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2.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看看能否将每句诗与于谦的人生经历相对应,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A.宁死不屈,玉洁冰清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
B.少年立志,发奋苦读,成为国家栋梁
C.身在官场,从容不迫面对一切考验
D.不畏强暴,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
学生使用平板作答
师检查平板答题情况:通过大数据显示。。。。。,请XXX同学说说你的理解。
生答
师:读到这里老师忍不住发出感叹:无巧不成书!于谦少时写下的这首诗竟然就对应了他的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
生:因为于谦少时立下这样的志向以后,一直都没有改变,这是他一生的准则。
师:他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志向,让我们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女生读红色字体部分,男生读黑色字体诗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
合作读:
诗人于谦少年立志,发奋苦读,成为国家栋梁,
就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
诗人于谦身在官场,从容不迫面对一切考验,
就像石灰——烈火焚烧若等闲;
诗人于谦不畏强暴,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
就像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
诗人于谦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
就像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
品读一首诗,其实就是品读诗人的人生经历,学习古诗时,可以通过了解诗人的的生平来加深对诗人志向的理解。
三、咏物诗特点2:多物言一志
这一单元要求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课后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清白一词。“清白”出自《楚辞 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的节操——这是诗人于谦一生的志向,同样也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PPT出示图片)在浩瀚的诗歌长河中,还有一些诗人也借物表明自己的清白之志。
师:你能想到这样的诗句吗?
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怎么理解?
生:诗人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师:这就是诗人郑燮的清白之志。
男生齐读
师:元朝诗人王冕也写过这样一首诗,谁能来说一说?
生:《墨梅》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怎么理解这两句?
生:不需要他人的夸赞,只需要保持自身的清气,清气在这里和清白同一个意思。
师:王冕独善其身的精神同样令人敬佩。
出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女生齐读(PPT出示图片)
师:无独有偶,宋朝诗人郑思肖也写过一首诗——
出示: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
师:谁能试着联系注释理解诗人郑思肖的清白之志?
生:我养过菊花,菊花是不容易掉落的,只会被风吹得慢慢干枯。诗人用寒菊的这一点来体现自己忠于宋朝、不会成为蒙古统治者的傀儡,要保留清白。(PPT出示图片)
师:你很会品读古诗,理解深刻、全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郑思肖的凛然正气,让我们带着感情齐读这首诗。
全班齐读
(PPT出示四首古诗)
师:这四首古诗所用之物不同,咏——石灰、竹子、墨梅、寒菊,却都表明了同样的志向——要保留清白、高尚的节操,这就是咏物诗的魅力。
板书:多物言一志
四、咏物诗特点3:一物言多志
师:古人很喜欢咏物,梅花是咏物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谈到梅花,你会想到哪首咏物诗?
生:《卜算子 咏梅》、《梅花》、《红梅》……
师:这么多诗人都写了梅花,那他们笔下梅花的特点是否相同呢?又要表明怎样的志向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三首诗,完成表格,并使用平板拍照上传。
梅花绝句(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师:同样都是咏梅花的古诗,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呢?老师这里有三个锦囊,里面装着这三首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对照资料,再次细读古诗完善自己的答案。
师总结:由于诗人的经历遭遇、情趣爱好以至于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诗人所咏之物都是梅花,但是诗人借此表明的志向却不同。这就是——一物言多志。板书:一物言多志
五、总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这么多咏物诗,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猜《全唐诗》中的咏物诗有多少首?
生答
师:6000多首!“哇”!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
师:在这6000多首咏物诗中,你们觉得有哪些事物最常为是人们所吟咏的呢?
生答:梅花,因为我们今天就学习了很多关于梅花的咏物诗。
生答:我觉得是竹子,因为竹子这个事物的特征很明显。
生答:我觉得是兰、菊,因为我们通常把梅兰竹菊并成为四君子,这与古人的情怀相吻合。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请看屏幕,老师找出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咏物诗!(PPT出示多首咏物诗诗题)
师:谈谈你的发现。
生:咏物诗的诗题很多都是《咏xx》。
生:我发现咏梅兰竹菊、蜡烛、蝉、松柏这些事物的咏物诗是最多的。
师:这些事物都有其明显的特征,所以文人志士所选择这些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在我们的语文书上也隐藏着这些事物,你们找到了吗?请同学们打开电子课本!
生:在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这里,有松柏、竹子、梅花。
师:编者为什么会在这里插入这几张图片呢?
生:这一单元是咏物诗,这一页的松竹梅也是诗人常吟咏之物。
生:这些事物所寄托的志向也与后面的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的人生志向相吻合。
师总结:语文书中处处都是知识,处处都是精髓,值得孩子们细细品读。
如果要你们选择一个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你会选择什么呢?(请拿出平板开始讨论)
生答:马——像马一样驰骋沙场,得到重用。
生答:蜡烛——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老师,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生答:蜡烛也能表明我的志向——经历了这次疫情让我坚定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生答:君子兰最能表我的志向,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名真正的翩翩君子。
师:请同学们使用平板浏览其他同学的答案,如果有与你所选之物或是所表达的志向相同的同学,请给他点赞。(学生操作平板)
(老师按照平板点赞数,出示答案。)
老师提问学生点赞的原因,再次总结——多物言一志、一物言多志。
师:这是年少的你们立下的志向,令老师无比感动与欣喜,也希望你们能够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志向!

六、板书设计

咏物之特征 多物言一志
咏物诗
言人之志向 一物言多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