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范围:七下第1单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秋·河北张家口·七年级统考期中)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D.开凿大运河,巩固统治
2.(2022·安徽六安·统考模拟预测)吴兢《论奢纵·贞观政要(卷六)》记载,贞观十一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材料说明( )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初藩镇割据 C.“贞观之治”局面 D.太宗虚怀纳谏
3.(2022秋·河北张家口·七年级统考期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关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赞扬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B.诗人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C.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我国南水北调 D.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4.(2022秋·七年级单元测试)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7年,历经二世(代),统治中国14年。隋朝建立于581年,亡于618年,历经二世,统治37年。秦、隋二朝都是盛极而衰,二世而亡,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大兴土木 B.谋朝篡位 C.苛捐杂税 D.统治残暴
5.(2022秋·福建厦门·七年级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校考期中)“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上而非‘门第’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统治的基础。”这句话评价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6.(2022秋·山东青岛·七年级期末)史学家范祖曾评论说:“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他这段话称颂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7.(2022秋·山东青岛·七年级期末)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样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在此建都的王朝有( )
A.东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忧怜百姓 C.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 D.完善各项政策
9.(2022秋·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以上诗歌是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她突出的贡献是( )
A.创立殿试制度 B.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C.重视地方吏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10.(2022秋·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盘点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时代,唐朝当位列其中。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极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房玄龄、杜如晦是这一时期名相 D.注重文教,编修典籍
11.(2022春·北京昌平·九年级期末)下图文材料可用于说明唐代( )
曲辕犁将以前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且便于调头和转弯,节省了人力和畜力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民族交融的发展
12.(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下图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迷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舞蹈在当年的风靡。材料可以反映唐朝( )
A.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C.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D.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13.(2022秋·八年级单元测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 )
A.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D.派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14.(2022秋·山东烟台·六年级统考期中)杜甫诗风淳朴,很多诗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悲愤凄婉之情。主要原因是( )
A.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B.唐朝诗歌充满想象力
C.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D.文化多姿多彩
15.(2022秋·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出土的唐代雕塑造型丰满健壮、雍容大度,具有浪漫豪放的气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融合中国传统的剑舞与西域舞蹈之精髓,创造出《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作品,广受好评。这反映出唐代( )
A.艺术成就高于周边地区 B.中原对西域文化输出频繁
C.具有开放而自信的气度 D.体育运动成为百姓的追求
16.(2022秋·河北承德·七年级统考期末)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这说明( )
A.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B.中日之间文化交往、交流广泛
C.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以改造本国
17.(2022秋·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中)4月26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应邀出席目中投资促进机构举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交流会并发表演讲。在唐朝时中国就有人主动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他是( )
A.遣唐使 B.鉴真 C.玄奘 D.文天祥
18.(2022秋·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元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19.(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经千难万险,10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他口述,其弟子记录的著作是(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悟空传》 D.《玄奘游记》
20.(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 如下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 )
日本的“和同开珎” 东罗马的金币 波斯的银币
A.货币样式多样 B.中外贸易繁荣 C.币制管理混乱 D.外商财力雄厚
21.(2022·广东·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22.(2022秋·四川巴中·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的是( )
A.陈胜 B.项羽 C.黄巢 D.刘秀
23.(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上述诗句直接反映出安史之乱( )
A.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B.促进唐朝繁荣开放时代的到来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极大破坏了社会经济,使民生凋敝
24.(2022秋·四川成都·七年级校考期中)唐朝灭亡后,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均出现在( )
A.长江流域 B.淮水流域 C.海河流域 D.黄河流域
25.(2022秋·山东青岛·七年级统考期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句形容我国历史上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的老话,请大家读图分析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2022秋·河南信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整个南方已成为全国鱼盐杞梓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成。“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在奢靡极致的龙舟当中,隋炀帝对着沿河的繁华美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大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1)阅读材料一,从材料中找出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4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三中哪一则材料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你认为国家进行大型公共建设应关注哪些?(2分)
27.(2022春·江苏扬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事件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上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28.(2022秋·九年级单元测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四: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2分)
29.(2022秋·山东烟台·六年级统考期中)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贞观新政措施表
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政治 进一步完善①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②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③
——根据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编制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写出贞观时期在用人方面的一项事例。(8分)
材料二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第二个贡献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文化的发展……有人称地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她”是谁?举出“她”在位期间采取的统治措施。(5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写了山开元盛世时期的君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影响。(3分)
(4)据上述唐朝历史发展的史实,简要说明君主与王朝的兴衰之间的关系。(2分)
历史试题 第7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8页(共8页)
第1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范围:七下第1单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秋·河北张家口·七年级统考期中)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D.开凿大运河,巩固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隋文帝”“589年”,结合所学可知,589年发生的历史大事是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A项正确;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B项;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的时间是581年,与题干中的“58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隋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安徽六安·统考模拟预测)吴兢《论奢纵·贞观政要(卷六)》记载,贞观十一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材料说明( )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初藩镇割据 C.“贞观之治”局面 D.太宗虚怀纳谏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衡量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题干信息,“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说明隋朝经济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唐初藩镇割据 ,“贞观之治”局面 ,太宗虚怀纳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2秋·河北张家口·七年级统考期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关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赞扬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B.诗人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C.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我国南水北调 D.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答案】A
【详解】根据诗句中的“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人认为大运河至今依然发挥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开凿过程的急于求成和乘龙舟下江南的事情,仅就开凿大运河这一贡献来说,他已经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了,由此可知,作者赞扬了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的作用,A项正确;从“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以看出,作者的重点是在赞扬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排除B项;在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只是加强了南北交通,没有实现南水北调,排除C项;大运河沟通的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是灵渠,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秋·七年级单元测试)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7年,历经二世(代),统治中国14年。隋朝建立于581年,亡于618年,历经二世,统治37年。秦、隋二朝都是盛极而衰,二世而亡,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大兴土木 B.谋朝篡位 C.苛捐杂税 D.统治残暴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隋二朝都是盛极而衰,二世而亡,究其灭亡原因是由于它们的残暴的统治,这是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大兴士木与苛捐杂税繁重是残暴统治的表现,排除AC项;谋朝篡位不是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故选D项。
5.(2022秋·福建厦门·七年级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校考期中)“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上而非‘门第’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统治的基础。”这句话评价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上而非‘门第’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的选举方式,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秋·山东青岛·七年级期末)史学家范祖曾评论说:“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他这段话称颂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与“贞观之治”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2秋·山东青岛·七年级期末)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样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在此建都的王朝有( )
A.东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定都长安,长安即今天的西安。B项正确;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项;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南宋的都城在临安(今杭州),排除C项;明朝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忧怜百姓 C.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 D.完善各项政策
【答案】C
【详解】唐太宗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大臣们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即希望他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C项正确;ABD项不是本质,排除ABD项。故选C项。
9.(2022秋·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以上诗歌是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她突出的贡献是( )
A.创立殿试制度 B.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C.重视地方吏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A项正确;戒奢从简,虚心纳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都与唐太宗有关,排除BD项;重视地方吏治与唐玄宗有关,排除C项。故选A项。
10.(2022秋·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盘点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时代,唐朝当位列其中。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极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房玄龄、杜如晦是这一时期名相 D.注重文教,编修典籍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因此房玄龄、杜如晦并不是这一时期名相,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2022春·北京昌平·九年级期末)下图文材料可用于说明唐代( )
曲辕犁将以前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且便于调头和转弯,节省了人力和畜力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民族交融的发展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使用更加方便,能够节省人力和畜力,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所以可用于唐代农业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曲辕犁与农业生产有关,和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下图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迷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舞蹈在当年的风靡。材料可以反映唐朝( )
A.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C.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D.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答案】C
【详解】唐朝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并因此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辉煌的文化艺术,在于唐朝对外开放上十分活跃。 唐朝时期,世界各地的人都会云集在中国,云集到长安,长安真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而这种全世界各地人们的大交会,也使得唐朝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特色,有具有国际融合力的文化盛宴。“如下图描绘的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可知,天宝之前的大唐,有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2022秋·八年级单元测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 )
A.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D.派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唐太说;”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秋,联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排除A项;清朝在新疆设置伊型将军,排除C项;玄奘私自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2秋·山东烟台·六年级统考期中)杜甫诗风淳朴,很多诗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悲愤凄婉之情。主要原因是( )
A.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B.唐朝诗歌充满想象力
C.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D.文化多姿多彩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A项正确;“唐朝诗歌充满想象力、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文化多姿多彩”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2022秋·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出土的唐代雕塑造型丰满健壮、雍容大度,具有浪漫豪放的气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融合中国传统的剑舞与西域舞蹈之精髓,创造出《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作品,广受好评。这反映出唐代( )
A.艺术成就高于周边地区 B.中原对西域文化输出频繁
C.具有开放而自信的气度 D.体育运动成为百姓的追求
【答案】C
【详解】公孙大娘的舞蹈中融合了外来元素,而且受到民众的欢迎,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对待外来文化持兼容并包的态度,是开放而自信的气度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唐朝艺术的开放和自信,不能说明唐朝艺术成就高于周边地区,排除B项;材料体现唐朝艺术的开放和自信,不能说明中原对西域文化输出频繁,排除B项;材料体现唐朝艺术的开放和自信,不能说明体育运动成为百姓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2秋·河北承德·七年级统考期末)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这说明( )
A.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B.中日之间文化交往、交流广泛
C.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以改造本国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可知,材料反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C项正确;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日本学习中国,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以改造本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2秋·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中)4月26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应邀出席目中投资促进机构举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交流会并发表演讲。在唐朝时中国就有人主动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他是( )
A.遣唐使 B.鉴真 C.玄奘 D.文天祥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在唐朝时中国就有人主动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是鉴真。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直到第六次才东渡成功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B项符正确;遣唐使是日本人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排除A项;玄奘是西行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排除C项;文天祥是南宋的抗元大臣,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2秋·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元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同时唐朝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还有很多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在唐朝长安,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B项正确;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题意在时间、内容上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是中外交流,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元朝的都城是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经千难万险,10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他口述,其弟子记录的著作是(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悟空传》 D.《玄奘游记》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高僧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西游记》是明朝小说,排除A项;《悟空传》是现代网络小说,排除C项;《玄奘游记》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 如下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 )
日本的“和同开珎” 东罗马的金币 波斯的银币
A.货币样式多样 B.中外贸易繁荣 C.币制管理混乱 D.外商财力雄厚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外交流非常频繁,经常有贸易往来,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日本、波斯、东罗马的货币,体现唐代对外贸易繁荣,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的货币都是外国的货币,不是唐朝境内流通的官方货币,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币制管理混乱,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唐代对外贸易繁荣,说明不了外商财力雄厚,排除D项。故选B项。
21.(2022·广东·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可得出藩镇割据的形成,一定程度是使唐王朝不断调整统治策略,延续其发展,B项正确;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不是藩镇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项;危机并没有解决,而是带来的一定的危机,排除C项;唐朝当时并没有走向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2秋·四川巴中·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的是( )
A.陈胜 B.项羽 C.黄巢 D.刘秀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C项正确;陈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AB项;刘秀是东汉的开国之君,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上述诗句直接反映出安史之乱( )
A.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B.促进唐朝繁荣开放时代的到来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极大破坏了社会经济,使民生凋敝
【答案】D
【详解】根据“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可知安史之乱导致社会民生凋敝,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经济,D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没有造成致命打击,排除AB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于安史之乱之后,但由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2秋·四川成都·七年级校考期中)唐朝灭亡后,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均出现在( )
A.长江流域 B.淮水流域 C.海河流域 D.黄河流域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因此唐朝灭亡后,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均出现在黄河流域,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2022秋·山东青岛·七年级统考期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句形容我国历史上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的老话,请大家读图分析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后梁、前晋、前蜀、楚、吴、南汉、吴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梁、前晋、前蜀、楚、吴、南汉、吴越等政权出现在我国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称与图示中的政权名称不符,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名称与图示中的政权名称不符,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主要政权是辽、两宋、西夏、金、元等,与图示中的政权名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2022秋·河南信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整个南方已成为全国鱼盐杞梓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成。“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在奢靡极致的龙舟当中,隋炀帝对着沿河的繁华美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大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1)阅读材料一,从材料中找出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4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三中哪一则材料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你认为国家进行大型公共建设应关注哪些?(2分)
【答案】(1)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
(2)材料二;材料二认为从大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一分为二辩证客观评价了大运河的修建。根据材料三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因此材料二更恰当,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大运河。
(3)国家进行大型公共建设应注意人力、物力、财力的适当投入,避免过度消耗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可得出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大禹)论功不较多。”可得出材料二认为从大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一分为二辩证客观评价了大运河的修建。根据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可得出材料三认为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惹得民不聊生,起义军掀起推翻隋朝统治的浪潮。隋炀帝为炫耀自己开凿大运河便利交通的丰功伟绩,带上百官妃嫔乘船出游,结果奢华的旅程还没有结束,自己就死在途中,即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因此材料二更恰当,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大运河。
(3)根据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可得出,国家进行大型公共建设应注意人力、物力、财力的适当投入,避免过度消耗等。
27.(2022春·江苏扬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事件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上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答案】(1)实行郡县制;派遣内地人民戍守;修道路和灵渠。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或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明的民族政策。
(4)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详解】(1)根据材料“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可分析出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是郡县制;根据材料“。……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可分析出派遣内地人民戍守;根据材料“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可分析出修道路和灵渠。
(2)由材料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胡食画、鲜卑人乐俑等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为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意义:根据材料“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分析出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或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8.(2022秋·九年级单元测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四: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2分)
【答案】(1)百家争鸣。
(2)家国情怀。
(3)饮食文化、服饰、体育运动、社会风俗等。
(4)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指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所以,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家国情怀或爱国主义。
(3)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体现了在饮食文化上的影响;“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体现了在服饰上的影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体现了在体育活动上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体现了在传统节日或社会风俗上的影响。
(4)根据材料可知,“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说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推陈出新,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29.(2022秋·山东烟台·六年级统考期中)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贞观新政措施表
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政治 进一步完善①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②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③
——根据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编制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写出贞观时期在用人方面的一项事例。(8分)
材料二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第二个贡献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文化的发展……有人称地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她”是谁?举出“她”在位期间采取的统治措施。(5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写了山开元盛世时期的君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影响。(3分)
(4)据上述唐朝历史发展的史实,简要说明君主与王朝的兴衰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1)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任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武则天;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君主:唐玄宗;影响: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4)君主明则国盛;君主暗则国衰。
【详解】(1)内容:根据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科举制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故①是三省六部制,②是科举制。
根据所学可知,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③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示例: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任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等角度作答。
(2)人物:根据材料“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她”是武则天。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君主: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等角度作答。
(4)关系: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可以从君主明则国盛,君主暗则国衰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