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8《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匆匆》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通过燕去燕来、草木枯荣及对生活琐事中时间匆匆流逝的形象描写,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
文章先用四个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住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接着又连续用了六个一连串的问句,层层叩问,使文章达到高潮,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不甘虚度光阴,也是对珍惜时间的呼吁。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句结尾,照应开头,引人深思。
当这样一篇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美文被编排到“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其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和普通单元有所不同了。教者要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契合六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功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在朗读中细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关注表达新鲜的词句,并意识地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背诵课文。
3.抓住一连串的问句,感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4.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学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用一连串问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学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
学生: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了解其相关作品。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并完成生字词检测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五分钟
针对学校的古诗背诵考级制度,进行古诗背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读,明确目标
1.自读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是本习作单元的主题,其阅读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能力目标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2.浏览本单元课程设置,了解我们将借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和实践练习,达到上述目标。(具体过程,可以详见单元解读视频。)
3.师问:通过以前的学习,你们知道有哪些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或者说说你在写作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生交流。
4.出示交流平台的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本单元教给我们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有两种,今天我们先走进《匆匆》,学习朱自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二、初读感知,生字检测。
1.板书课题“匆匆”,说说由课题想起了什么。
联系学过的词语、诗句,自己生活里的看到的人、事、景等。
2.预习检测。
(1)学生在课前完成生字词检测单,课堂小组交流反馈,全班评价。
(2)指导书写“蒸”字,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学生练写。
3.初步感知,时间“匆匆”。
师:这篇课文,围绕“匆匆”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那些触动你的句子,想一想这些语句让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同桌分享,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的意思。
三、聚焦问句,体会表达。
1. 师:是啊,大家都读出来这篇课文满含着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1)默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把自己想到的,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在旁边空白处。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注意以下合作学习要求:
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人认真倾听,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小组本期发言人汇总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分享,请这样表述:我们小组共同讨论后,认为……
2.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参与、点拨。
4.全班反馈。
聚焦第一段
(1)小组发言人反馈,老师相机点拨:
①指名小组四人分读四个问句。(预设:学生会读成四个独立的问句,没有顾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②师相机指导:后面三个问句应该读得越来越急促。
③师:再读这几个连续的问句,你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围绕哪一个问题提问?
④既然作者想问的问题只有一个,去掉破折号后的这些问题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后面的几个问句像是作者对第一个问句的回答,可是又不确定,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仿佛他自己一直在寻找答案,可是又找不到,时间就是这么匆匆流逝,我们无法挽回。那种无奈和留恋就蕴含其中了。
(2)学生带着感受再读问句,反复体味。
聚焦第四段
(1)小组发言人反馈,老师相机点拨。
(2) 如果把这些问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意思不变,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什么都不能做。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都没有剩下。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什么痕迹都没留下。我连像游丝样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只能赤裸裸回去。但不能平的,我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
(3)学生对比阅读,再次体会作者一连串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总结:大家一对比阅读就发现了,这一连串的问句更能体现出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和无奈感,也引发了我们读者去珍惜光阴。
5.引导发现两个自然段表达情感上的共同点,迁移表达。
(1)整体朗读一、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连串问句表达的好处: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2)想一想,我们平常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多个问句表达同一个意思,同一种情感呢?自己的观点,别人不明白?受了委屈,没人理解?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发出疑问?……你看,老师刚刚的这段话,也不知不觉用了连续的问句。可以选择下面提供的情境,也可以自己创设情境,请试着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你在学校和同学闹了矛盾,回家后,爸爸妈妈不分青红皂白把你数落了一顿。你非常委屈,于是哭着跟父母说: ? ?
?
你每次考试,妈妈都特别担心你会遇到难题,或者忘了检查,甚至一紧张漏了题……今天期末考试,一回到家,妈就急切地问: ?
? ?
四、细读体会,表达迁移。
1.师:我们在一、四自然段里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了对于时间匆匆流逝的留恋和无奈,这样的情感在阅读其他段落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吗?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2.聚焦第三自然段,虽然时光看不见、摸不着,但朱自清先生却把它写得形象可感,你发现了吗?请大家边读边圈画出这些具体事物。
3.生交流,师相机在屏幕上圈画。
4.师生、生生合作朗读。呈现换行方式,配乐朗读。在读中再次感受语言的节奏,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情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试着背诵。
5.迁移表达。
(1)师:写时间流逝,可写的事物有很多,为什么偏偏写洗手、吃饭、睡觉这么平常的事呢?
生在交流中领悟,越是平常的事物,越是容易淡忘的事物,越能使读者恍悟时光匆匆,不得不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2)师:作者就是抓住生活中那些平常的瞬间,用相同的句式反复着,让我们跟着他一起感受到了时光匆匆的流逝,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无奈和惋惜。这就是朱自清在写作上的高妙之处,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现在,你对“时间流逝”有什么新的感触呢?请你仿照第三自然段的写法,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3)学生当堂练笔。全班交流,生生互评,教师点拨。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本课学习,总结收获。
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言,朱自清用一连串的问句和具体可感的普通事物,一遍又一遍地抒发着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留恋与无奈。这是属于他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下一篇文章,我们将学习到另一种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一起期待一下哦!
2.了解作者,延伸阅读
出示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推荐阅读《春》《背影》等。
3.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尝试自己配乐朗诵或背诵。
板书设计:
匆匆
一连串问句 时间流逝
平常的事物 无奈 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