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实践活动专题:如是我读:交流〈乡土中国〉阅读体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实践活动专题:如是我读:交流〈乡土中国〉阅读体会》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14: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如是我读:交流《乡土中国》阅读体会
【专题解释】
本专题以读书心得交流会来分享学生在阅读《乡土中国》中的点滴收获。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有一定的难度和时间隔膜。基本要求是能读通、读懂,理解核心概念;发展要求是能就一点深入思考,联读其他文本及联系时代进行批判性阅读。
【预习任务】
1.要求学生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
2.开展“《乡土中国》阅读之星”评选活动,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位选手,共八位选手。
3.师生讨论评价量表,商议活动流程,选好主持人、四位评委代表。
4教师与选手交流,选手根据评价量表再次修改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做好课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明确规则,建构效度
主持人展示评价量表、读书报告会评选单、评分细则,并宣读具体流程。
(一)“《乡土中国》阅读之星”评价量表
评分(100分) 关键词 层级三 层级二 层级一
内容(55分) 观点(15分) 观点明确,富有启发性 观点一般 观点不明确
材料、论证(30分) 材料翔实,条理清晰 材料较翔实,较有条理 空洞无物,无条理
创新(10分) 有创新,有亮点 较有新意 无新意
表达(25分) 声音、语速、体态(10分) 声音清晰悦耳,语速适中,体态自然大方 音量适中语速稍快(慢),体态一般 音量过轻(重),语速太快(慢),体态随意
语言(15分) 语言准确、思辨、生动 语言准确、简明 语言通顺
多媒体(10分) 课件制作(10分) 制作精美 制作一般 制作粗糙
其他(10分) 脱稿、时间(10分) 完全脱稿,时间掌控好 脱稿但有磕巴,时间掌控不够 死板念稿,时间控制不好
(二)读书报告会评选单
序号 题目
1 《如何跨越心理障碍,走进〈乡土中国〉》
2 《读〈乡土中国〉,读懂生活》
3 《我解“礼治秩序”》
4 《联读〈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两种方法》
5 《〈差序格局〉之我疑》
6 《〈乡土中国〉中对〈论语〉的解读》
7 《〈男女有别〉的现代变奏》
8 《从〈重刊序言〉〈后记〉看费老的品质》
(三)评分细则
选手最终得分=评委打分(满分为100分,取平均值)+观众票数(每票为1分)。
(四)具体流程
环节 内容
1 八位选手展示、互动环节(观众提问、选手回答)
2 评委打分,观众投票、主持人现场采访
3 学生评委点评八位选手,并公布结果
4 教师颁奖,并作小结
任务二 选手展示,触发思考
八位选手的八篇读书心得展示了阅读《乡土中国》的路径:
(一)跨越障碍,入乎其内
1.《如何跨越心理障碍,走进〈乡土中国〉》交代了阅读的微心理:
不愿读——可以读(读懂“差序格局”简明生动的比喻论证、读懂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愿意读(“少时不懂鲁迅,读懂已是中年”)。最后,呼吁同学们跨越心理障碍,跳出阅读舒适圈,走进《乡土中国》。
2.《读〈乡土中国〉,读懂生活》以《乡土本色》中的“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这句,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理解了《文字下乡》中“面对面社群”和“特殊语言”这些概念,读来亲切有趣,令人恍然大悟。
(二)厘清概念,绘制导图
3.《我解“礼治秩序”》立足当今“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点,围绕“礼治秩序”这一核心概念,从“什么是礼”“礼和法的区别”“为什么乡土社会依靠‘礼’,而现代社会更侧重‘法’”三个问题来厘清概念,最后提出了“当代中国需要礼治吗”这一颇具探究价值的问题。
4.《联读〈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两种方法》
提供了思维导图法和表格对比法,因为《乡土中国》全书主要运用比较论证。运用思维导图法,将第四章的“差序格局”从社会结构上厘清这一核心概念,并在道德层面上阐释第五章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同时关联了“血缘”与“地缘”。运用表格对比法,比较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区别。
(三)质疑思辨,拓展阅读
5.《〈差序格局〉之我疑》基于学生读到《差序格局》时产生的疑问——“西方人就不以已为中心了吗?他们难道不存在‘私’的一面吗?”,结合人民文学出版社《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中苏力教授的《较真“差序格局”》一文,理解西方国家确实也存在“私”的一面。再质疑“为什么差序格局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学界的公认呢?”,通过阅读陈心想先生的《走出乡土》,理解“差序格局”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更为普遍。质疑思辨是阅读的重要抓手。
6.《〈乡土中国〉中对〈论语〉的解读》是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本书中多处引用了《论语》后产生兴趣,进一步阅读《论语》及相关参考文献后的一些收获。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两句在《论语》中分属不同的篇章,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中将其建立因果联系,解释了“熟悉”“规矩”的意义,严密而又新鲜。
(四)联系当下,出乎其外
7.《〈男女有别〉的现代变奏》是将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的“男女有别”作比较:
一是从乡土社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到现代社会追求“灵魂伴侣”;
二是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发展”到现代社会“闺蜜”和“兄弟”仍是最重要的情感载体;
三是乡土社会“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到现代社会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
8.《从〈重刊序言〉〈后记〉看费老的品质》是由读作品到读懂作者,提出费孝通先生是有创新精神的思想者,是始终心怀家国的济世者,是至情至性的真丈夫。特别是序言中的这句“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主动对惯常进行探究,从宏观深入思考。
任务三 对话交流,多元评价
(一)观众与选手互动
1.选手展示时与观众互动。选手:当代中国需要礼治吗?
观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礼来自于传统,可能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刻板的,如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提到“老莱娱亲”,这里的礼是比较虚伪的。
选手:这位同学有独特的见解,但我认为比较片面。礼是两面性的,既是凶狠的又是温和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法律的束缚,但也需要礼的教化,从内心形成一种敬畏之心,成为种更有力的道德自觉,是一种更理想的境界吧!
2.互动提问环节。
观众:听完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后,还是有点不明白。我们学校生活是差序格局还是团体格局?
选手:我认为,既有差序格局又有团体格局。像学习小组班级这类团体,每个人各有分工,在组(班)内是平等的,属于团体格局。而在日常相处中,每个人又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以我为核心,我们学习小组与其他学习小组之间就有差异,就属于差序格局。
互动环节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设置,增加其他学生的参与度,深化交流。
(二)多元主体评价
1.现场观众评价。
主持人:你心目中的“阅读之星”人选是谁?
观众:我认为是××。从形式上来看,她完全脱稿,语气从容,给观众一种真正在分享一个报告的感觉。从内容上来说,她抓住“礼”的两面性,解决了我们在读《乡土中国》时容易产生的错误认识,并且她提出“当代中国需要礼治吗”这个问题来促进我们思考,让我们印象深刻。
2.评委代表点评。
3.教师点评全体学生。
教师颁奖、赠书,并对这堂课学生的表现作点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