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钩玄提要,纲举目张
把握《乡土中国》整体框架及知识体系
阅读专题3
学习目标
在通读《乡土中国》的基础上,再次略读《重刊序言》《目录》《后记》和正文部分的14篇论文,理解14篇论文的关联,把握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在分析整本书框架的基础上,把握《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
通读《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目录》《后记》,勾画出重要信息。
预习任务
通读《乡土中国》正文部分的14篇论文,根据下列方法阅读每一篇论文。
(1)理解文章标题的意思。
(2)借助出版者或编写者的介绍和说明阅读。
(3)浏览全文,勾画重要论述句。勾画出作者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相关理由。
(4)摘录核心概念。
(5)概括每一篇论文的重要观点。若重要观点不止一个,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简单的思维导图表达出来。
在班级内组织14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发言人。
预习任务
目录
任务一 梳理整体框架
任务二 把握知识体系
01
02
任务三 图文映照,推介《乡土中国》
03
任务一 梳理整体框架
我们一般阅读的书有三类
文学类
(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学术类
交叉类
(包括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
《乡土中国》一部学术著作
1.快速抢答。
《乡土中国》一共由几篇文章构成?
从种类和主题看,《乡土中国》是一部什么类型的著作?
《乡土中国》主要运用了社区分析中的哪一种研究方法?
14篇
社会学著作
比较研究的方法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通过阅读《重刊序言》《目录》《后记》得到的。一般的学术著作,除了正文,我们还要读题目、内容提要、目录、导读、序跋、注释、参考资料、索引、后记、附录等内容。阅读学术著作就要纵览全书,了解全书整体框架、写作背景和全书的主旨。
2.问答促读。
《乡土中国》由14篇论文组成,全书的大问题是“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那么,作为1/14,每篇文章要回答一个什么小问题?请概括出每一篇的小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概要回答。
注意:以课前分好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大家快速浏览、跳读自己小组负责的那一篇,以“问一答”的方式来深化阅读理解。
方法指导
注意著作类型。《乡土中国》是一本理论性而非应用性的学术著作,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来表述问题。
注意标题、开头、结尾,特别是篇与篇之间的过渡句段。比如,从《再论文字下乡》第一段内容可知,上一篇《文字下乡》是从空间阻隔这一点讨论文字发生的情境,而本文要谈关于时间阻隔上的问题。
借助课前预习时对每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核心概念的把握。
《乡土本色》: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黏着在土地上、不流动、熟人社会。
《文字下乡》:从空间上看,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是面对面的社群,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根据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将14篇的问答整理如下: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上看,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是定型的社会,历世不移,经验无须不断累积,语言已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差序格局》:作为乡土社会基层组织结构的差序格局有什么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推出去,形成富于伸缩的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波纹状社会关系网。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有什么特点?
以“克己”“修身”为出发点,最基本的是孝悌,其次是忠信。其道德和法律,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有差别地对待。
《家族》:乡土社会中的小家族有什么特点?
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其主轴是父子、婆媳,夫妇是配轴,强调纪律,排斥感情。
《男女有别》: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感情为什么会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
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秩序的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男女有别让男女间无法充分了解,所以传统的感情偏向同性方面发展。
《礼治秩序》: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乡土社会生活定型不变,前人的经验可以解决后人的问题,人们对传统有敬畏感。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于是礼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
《无讼》:在礼治社会为什么推崇“无讼”?
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打官司就表示教化不够,是可羞的。
《无为政治》:为什么“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都不是乡土社会权力结构的主体?
在乡土社会,横暴权力因农民储蓄少(自给自足而已)而少有发生的必要;同意权力因农民分工合作少而受限制。乡土社会是无为政治。
生活方式稳定、文化稳定的乡土社会中,很少产生新问题,又重视长幼之序,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者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权力(长老权力)。
《长老统治》:从社会继替角度看,为什么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教化权力?
在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血缘是乡土社会的特性,地缘是现代社会的特性。
《血缘和地缘》: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与性质是什么?
在变化速率很慢的乡土社会中,长老权力更有势力。一旦社会发生激烈变迁,长老的权力有名无实,但传统又不允许反对长老,于是通过“注释”的方式,名义上遵从长老权力,实际上权力已经让位给有能力的人(时势权力),引起名实的分离。
《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在变迁中为什么出现名与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指导行为的方式为什么会发生从欲望到需要的变化?
在变化慢的乡土社会中,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文化陶冶,欲望恰好不自觉地合于人类生存条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不需要计划;而在变化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要依需要去做计划。
任务二 把握知识体系
1.整合单元。
请大家从阐释“乡土中国”特点的角度,把梳理出来的每一篇的问题进行分类,根据篇与篇的关系,组合成“单元”;然后再根据单元内共同探讨的话题,来概括该单元的主要内容。
经过课堂讨论,成果整理如下:
第1单元: 《乡土本色》,这是总论,讨论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2单元: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主要论述乡土社会中文字的使用(或主要讨论乡土社会文化经验积累和传承的方式)
第3单元: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主要论述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
第4单元: 《家族》《男女有别》,主要讨论中国传统感情。
第5单元: 《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主要讨论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宗法制度)。
第6单元: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主要讨论社会变迁如何产生。
这样的单元划分方式不是唯一的,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四篇可以整合成一个单元,都在探讨乡土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2.厘清纲目
以小组为单位,在纵览全书、问答促读、整合单元的基础上,画出全书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
方法指导:
(2)要特别注意单元内几篇文章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前一篇与后一篇之间未必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因果关系、总分关系等。
(1)要画出层级。比如,全书主旨、单元主题、篇章要义。
总论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
黏着在土地上
不流动
熟人社会
文化经验积累和传承的方式
空间上:面对面的社群
时间上:生活定型不变
社会结构
基层结构:差序格局
道德层面:以“克己”“修身”为出发点,孝悌,忠信
传统感情
家族: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妇是配轴
感情定向:男女有别,向同性方向发展
治理方式
(宗法制度)
礼治秩序
无讼(教化)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教化权力)
社会变革问题
从血缘到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任务三
图文映照,推介《乡土中国》
请根据全书思维导图写一段话,向人推介《乡土中国》这本书。
《乡土中国》这本书揭示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的基本特点,创造性地道出了“差序格局”这一基层社会结构,指出乡土社会既不是法治社会,也不是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变化缓慢,但也慢慢经历从血缘到地缘、名实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的变化。阅读这本社会学著作,能让你增长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
课后作业
《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主要讨论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请为这一部分画出详细的思维导图,理清知识框架。
答案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