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4:从“熟人社会”到“公民社会”: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现代观照》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4:从“熟人社会”到“公民社会”: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现代观照》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15: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从“熟人社会”到“公民社会”
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现代观照
阅读专题4
学习目标
本专题聚焦《差序格局》一章,意在突破核心概念,联系百年社会变迁,发现中国“陌生的熟人”现象。《乡土中国》的写作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天然地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八十年后的中学生初识此书,既要定格旧语境,回到当时理解“伦”与“差序格局”的定义;也要拓展新空间,换位到东方世界之外,看看西方的“团体格局”谓何;更应观照现实,借助时间、空间的“纵横”二维的新发展,积极思考,就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展开辩证思考。
自读《孟子·尽心上》选段,了解天子舜在面对法律的两难时,“窃负”父亲瞽瞍而逃的假设;自读《孟子·万章上》选段,熟悉天子舜封地给恶弟象的故事。思考兼具“天子”和“人子”两种身份的舜,该如何选择。追问自己在相似处境下,会如何选择。
思考自己更愿意在一个“差序格局”还是“团体格局”主导的社会中生活,并给出理由。
预习任务
目录
任务一 初印象,小口罩折射大社会
任务二 析图文,由圆心生出圈子
01
02
任务三 找共性,自主给“伦”下定义
03
任务四 辨差异,明晰两种格局特征
04
任务五 重思辨,判断社会发展趋势
05
任务一
初印象,小口罩折射大社会
2020年,畅销全球的商品居然是一个小小的口罩,这恐怕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疫情宅家期间,缺口罩的同学后来是怎么拿到口罩的?有多余口罩的同学第一时间支援了谁?
在我们这个“熟人社会”中,公与私之间是很分明的。当每个人自己占有口罩时,就把它当成“自家”的,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要分享给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戚、最近的邻居,做“人情”。
来源:
父母单位发、政府预约
亲戚朋友


任务二
析图文,由圆心生出圈子
自己
小家庭
大家庭
邻里、村落
市镇
国家
(1)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2)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人民出版社《乡土中国》)
结合图文阐释“差序格局”的特征:
任务三
找共性,自主给“伦”下定义
费孝通先生的老师——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人民出版社《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请大家试举以“仑”作公分母的例子,寻找其中的共性,自主给“伦”下定义。
1.“仑”字作为汉字部首的共性,可解释为“条理、类别秩序”。以“仑”作公分母的汉字列举如下——
沦:小波,水起微波,有条理地荡开。
轮:流转,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
论:言说,要依据一定的条理展开。
抡:(依据类别)挑选选拔,如抡材。
2.自主定义“伦”
“仑”即按照一定的次序、等级,
“单人旁”指区分的是“人与人”关系的远近亲疏,合起来便是“伦”的定义。
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人民出版社《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都强调次序等级、远近亲疏,“伦”和“差序格局”的内涵是一致的。
共同点
3.比较课堂概括的“伦”和费孝通先生定义的“差序格局”
任务四
辨差异,明晰两种格局特征
1.精读第四段,概括“团体格局”的特征。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火柴与火柴捆是有一定界限的,就如团体里的首脑离开团体,就是一个普通公民。
2.辨析两种格局的差异。
一捆火柴抽出一根,它是个独立的个体,那捆火柴中的其他火柴,也还是它自己,互不影响。“团体格局”非常讲究个体在团体中与其他个体的界限,群己界限是确定的,体现的是“公民社会”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发轫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产生于距离近、人情浓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熟人社会”的特点,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
社会结构模式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以己为中心,体现自我主义
维系着私人的逻辑
彼此关系相对,具有伸缩性
依靠“礼”来维持这一格局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以团体为中心,体现独立个人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团体、群己界限分明
依靠“法”来维持这一格局
任务五
重思辨,判断社会发展趋势
以《宁波晚报》2020年1月25日报道的《宁波一家人武汉回来就自我隔离!微信群里发了个消息,万万想不到的是……》为例——
“断粮了我们支援你!”
“状况及时说,我电话不关机!”
“食物咋办?我们可以帮你们送到电梯门口放着。”
1.报道中的“温暖互助”体现了“差序格局”还是“团体格局”的优势?
分析:“邻里”本就是差序格局中的一个圈,由小家“推己及人”到大楼,不能出门,家族圈变为邻里圈,体现了差序格局伸缩自如的灵活性;其中也有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若无人伸出援手,被隔离者迫于生存无奈出门),可能被感染。
差序格局
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邻里间、同乡会、校友会等“熟人”承担起了相应的公共责任。体现了“团体格局”社会结构中,更多人出于理性,为了他人可以承担损失(牺牲)自己的代价。比如社区,在疫情中承担了政府应该尽到的社会责任。
但不可忽视“团体格局”在疫情中的作用
2.回应预习:你更愿意生活在“差序格局”还是“团体格局”主导下的社会?
汇总课前数据进行点评。结合少数派观点,启发大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自我修正。
3.理性思考:中国社会现代化如何转型?
本书写成于20世纪40年代,八十年后的今天,“自给自足”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以“差序格局”构建的“熟人社会”是否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我们是否应该推动中国社会从“熟人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型?
思考所得——
二者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两种结构各有利弊,应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社会变得更好。但是我们中国的历史太厚重了,惯性太大了,以至于“关系”已经成为外人观察中国社会的必经之途。
知识链接:
费孝通先生早就意识到,其他的社会结构模式也在影响着中国社会。“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
(费孝通《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课后作业
课外观察环境中(农村、城市)的社会结构差异,思考当代“乡土社会”的状况,并展开书面表达。有条件的同学,努力通过自己的表达影响推动社会积极转型。
答案提示
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村庄的归属感正在减弱。宗族“礼治”被打破的同时,村庄未能新建一套能为村民所共享和遵循的公共规则。村庄社会关联日渐松散,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村庄公共性日趋消弭。
基于这种“半熟人社会”的现状,一方面应当努力引导农民在城镇和新农村生活中重建归属感和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法治的深入人心为公民社会的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假以时日将成其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