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县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新文科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
“五四”前后,我们才开始对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第一次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曾照搬过苏联的学科分类。改革开放后,我们向西方敞开了大门,开始第二次全盘照搬西方学科,大规模地从西方移植了社会科学。这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使其具有了浓厚的西方气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吴文藻即主张“人类学中国化”,他指出:“现在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内容是促进中国欧美化和现代化的,其结果是使我们与本国的传统精神越离越远”,以至“已铸下了历史的中断”。张伯苓先生甚至提出:我们要办“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但这一状况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一挑战或任务。
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生的文科门类,是新文科发展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分科治学是现在所有学科的基本存在方式,不分科没办法实现专业化、专门化,而没有专门化和专业化,研究根本无法深入。这种学术生产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分工才有效益,分工才能提高效率。这是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拿出相当的或者最重要的篇幅谈分工的重要原因,投射到科学研究上,就是特别强调分科,特别强调学术上的精细分工。已经进入产业发展史上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强调学科联合,更强调学科融合、科际融合,乃至现在的新趋势不是“联合”“融合”“整合”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等。现在的文史哲、数理化等学科分类,已经只具有教育学的意义,不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但对于科研而言,现在的分科已成为学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壁垒。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刻变迁,跨学科的团队将是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如同分工单干曾是以往文科科研的基本形式一样。
学科存在的终极根据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科建设过于强化学科自身的存在;更加突出问题,更加强调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可能将是新文科的核心追求。我们现在的学科建设已出现了较大偏差,就像一个手术师一个外科大夫,他成天打磨自己的手术刀,你看我这手术刀多好,多漂亮,多精致,多豪华,多锋利,但他忘了手术刀的存在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未来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就是弱化学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譬如说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也是法学问题,也是人类学问题,也是历史学问题,甚至还是农学问题,是气象学问题等等,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
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可能将会成为未来新文科的突出特征。近40年,几乎每个学科都在追求“学术独立”,主张“为学术而学术”,在拒绝了“学术研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口号的同时,进而放逐了现实和时代,最后则整体遁入象牙塔。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没有“现实”就没有任何“学术”,“学术史”演变的最大动力、最活跃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不是学术自身而是“外部现实”。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为学术而学术”的时代看来已趋向终结,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新关系,似乎将攸关每个学科的新生命,也肯定将构成“新文科”的最鲜明特征。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
材料二: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摘编自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科,“五四”前后我们曾进行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先后两次全盘照搬。
B.斯密和马克思都拿出相当或最重要的篇幅谈分工,是因为分科这种方式是大工业初始时代特别强调分工的产物。
C.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深刻变革,现在的文史哲等文科分类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壁垒。
D.新文科与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立,它们将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缔结成更加紧密的新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学科分类思想传入,中国学人逐渐意识到分科治学的重要性,质疑起传统经学的知识系统框架。
B.吴文藻和张伯苓都发现了照搬西方分科治学的弊端,从而指出并号召文科要走中国化道路。
C.分科治学是我国一场学术革命,提高了效率推动了文明,但也造成了不同学科间相互隔离的局面。
D.新文科要求回答现实问题,要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对经史子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文科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融合新技术于中文学科 B.人工智能中的科技伦理
C.带交叉性质的生物物理 D.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流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新文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4分)
5.材料一在阐述“新文科”这一概念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 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 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 “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 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 “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 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8. 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4分)
9.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6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弩,带利剑,一人当百。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大王事秦, 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且秦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①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 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贲是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 乌获是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B.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C.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D.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合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秦在西,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交臂,与“失之交臂”中“交臂”的意思不同,在这里有因降服而恭敬的意思。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文中意思为后者。
D.幸,指对方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认为凭着韩国的强大,却想向秦国称臣,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会被天下人耻笑。
B.苏秦认为韩国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韩王就会有做“牛后”的丑名,韩王听后非常惭愧,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
C.张仪认为韩国的土地纵横不足九百里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面积有限,粮食出产不足,如果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
D.张仪认为违背秦国、顺从楚国的做法,会导致韩国的灭亡,如果能够归顺秦国,会转祸为福,这样做对韩国有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4分)
(2)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4分)
14.张仪劝说韩王采用了怎样的游说策略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②,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意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次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邵尧夫,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北宋理学家,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定居洛阳, 以教授生徒业。②咍(hāi):嗤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运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幽默,实则饱含“岁不我与”的辛酸与无奈。
B. 颔联写诗人满腹忧愁,无心赏花。全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
C. 尾联格调稍显明朗,“坐待”二字尤能写出诗人盼望朋友前来与自己畅谈的急切心情。
D. 全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句无虚设,看似平常的话语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身在野而心在朝”。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 , ”的目的。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两句。
(3)《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空相接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张富清是一位为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战、鞠躬尽瘁、深藏功名60余载而感动了中国的共产党员。青少年时,他跟着部队从陕西一路打到新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烽烟散尽,他脱下军装,成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一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上留下了① 的平凡身影。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到 ② 的建设时期,张富清把忠诚的底色写在了岁月长河中。退休后,他生活简朴低调,如果不是2018年年底的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就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是什么让他在战争中历经生死考验始终一往无前?是什么让他在贫困山区一心为民造福,从不止较个人得失?是什么让他一辈子淡泊名利,永葆初心本色?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朴实纯粹的爱。张富清,是他们那一代人努力奋斗的真实写照。他们,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人命运同国运一样起起伏伏。默默奉献,是他们的本色,也成为他们③ 的座右铭。他们信念如磐,如一盏盏灯、一簇簇火,萤火汇成星河,汇聚成烛照民族的光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的最普通的老百姓。 ,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叶子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就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在叶子中不稳定,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 、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 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 “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 。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糖足够了,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背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21.下列句子中的“基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基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B.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系列的数字中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C.新的“小蛮腰”瞭望塔主体已基本完工,开放时间待定。
D.襄阳六郡地势极为险要,若想恢复中原就当以此为基本。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进入高中,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如何达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有人说,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助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也有人说,坚持才是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坚持可以让你保持不息的动力。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徐闻县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三次考试语文答案
1.A(3分)(B因果失误,“斯密和马克思都…谈分工”是因为“分工”的重要性。C范围扩大,原文为“对于科研而言,现在的分科已成为学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壁垒”。D判断失误。“相对……而言”不等于“新文科与传统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立”。)
2.D(3分)(理解错误,注意材料二中对新文科“继承与创新”的表述。)
3.C(3分)(“带交叉性质的生物物理”属于理科范畴。)
4.(4分)学科体系具有中国特色,学科交叉及其深度融合,强调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更强调现实中学以致用。
5.(6分)①对比论证。用旧文科的分科治学与新文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进行对比,突出这是新文科在时代发展中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②比喻论证。用“打磨自己的手术刀”比喻以往文科“强化学科”的特点,进而形象阐释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应该是弱化学科。③举例论证。用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解决,来论证新文科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的必要性。
【答案】6. C 7. D
8. 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
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9. 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
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错误。结合原文“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可知,青年的到来起到了暂时安定人心的作用。
B.“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分析可知,文章只是描写了几个人进来的场面,没有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因为他们本不打算睡觉。
D.“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错误。结合“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分析可知,对青年人的身世的了解不是“推想”,而是青年人明确告诉给他们的,让他们兴奋地也不是“推想”的过程,而是感觉到“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原文没有详细记录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展示了人物特点。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分析可知,年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态度却从容不迫;
结合原文“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分析可知,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结合原文“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分析可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在紧张的战争环境这一社会背景烘托下下,和“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新加坡” “我是做工的”等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
本文通过“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等分析可知,文章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沉稳、好学、羞涩的性格特征;
结合“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分析可知,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10.C
11.D 客幸而教之:有幸承蒙您的教诲。
12.B 是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
13.(1)拿着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无止境的贪欲,这就是所说的(自己去)购买怨恨和灾祸啊。(“逆”1分、“市”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这就和把千钧的重量集中在鸟蛋上没有不同,一定不能幸免。(“无以异于”1分,“集”1分、“幸”1分、句意1分)
14. ①弱化韩国的实力 ②瓦解其斗志 ③批驳合从,威逼韩王臣服。
15.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B.“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错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作者因政见不同而被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所以这里面的愁有作者客居他乡之愁以及仕途失意之愁。
16. 颈联通过“倦游”“懒扫”二字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虽然春光明媚,但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可见作者对朝廷的牵挂,可以说是“身在野而心在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院子因无人打扫而长满青苔,“倦游”“慵扫”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在此的生活并不如意,虽然春光明媚,繁花盛开,但是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百无聊赖,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还是牵挂着朝廷,所以是“身在野而心在朝”。
17.(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18.①兢兢业业 ②热火朝天 ③立身处世(立身行事)
(3分。每空1分,其它符合语境的成语亦可)
19.张富清为了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为了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但他深藏功名60余载,是一位感动中国的共产党员。(4分。每句1分)
20.①设问:有问有答,从多个角度追问了张富清历经考验、为民造福、永葆初心的原因,引人深思。②排比:三个“是什么”的问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写出了张富清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人生选择,突出其高贵品质。(4分。每点2分)
21.C【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基本”,意为“大致、大体上”。A.意为“根本的”。B.意为“主要的”。C.意为“大致、大体上”。D.意为“根据地”
22.①要想让叶子变红②稳定并且不易分解③才能生成花青素苷
23.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梅花香自坚持来。接下来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结合高中学习的实际背景,枯燥乏味高中学习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二、可以用坚持弥补先天不足,即使没有天赋,没有优越的条件,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兴趣等等,但就算是一匹驽马,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也能成功。三、“热爱”只不过是将我们引上一条通往求知的道路,而攀登知识的高峰是艰辛的,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译文:
苏秦为楚国组织合纵联盟,游说韩王说:“韩国北面有巩地、洛邑、成皋这样坚固的边城,西面有宜阳、常阪这样的关塞,东面有宛地、穰地和洧水,南面有陉山,土地纵横千里,士兵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是韩国的产物,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穿上坚固的铠甲,脚踏强劲的弩弓,佩戴锋利的宝剑,一个人抵挡上百人,不在话下。凭着韩国的强大和大王您的贤明,竟然想要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拱手臣服,使整个国家蒙受耻辱以致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问题了。所以希望大王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大王如果屈服于秦国,秦一定会索取宜阳、成皋。今年把土地献给它,明年又会得寸进尺,要求更多的土地。给它吧,又没有那么多来满足它;不给吧,就前功尽弃,以后遭受秦国侵害。况且大王的土地有穷尽,而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止境。拿着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无止境的贪欲,这就是说自己去购买怨恨和灾祸啊。我听俗语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现在大王您如果投向西方,拱手屈服,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这跟做牛后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您的贤能,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军队,却有做牛后的丑名,我私下里为您感到惭愧。”韩王气得脸色大变,挥起胳膊,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我就算是死了,也一定不屈服于秦国。现在多亏先生把楚王的教诲告诉我,那么请允许我让全国上下听从吩咐。”
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估计大王的兵力总共不到三十万,其中连杂役和苦力也算在内了。而秦国的军队有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 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不可胜数。秦国的士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犹如勇士和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和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驯服的弱国,就和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没有不同,肯定不能幸免。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结党营私相互掩饰,都说什么:‘听从我的计谋就可以雄霸天下了。’却并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只听信一时的空话,连累君主,这太严重了。大王如果不归顺秦国,秦必定发兵占领宜阳,断绝韩国上党的交通;东进夺取成皋和宜阳,那大王就将失去鸿台宫、桑林苑。秦军封锁成皋、截断上党,那大王的国土岂不是被分割开来了?先归顺秦国就能安全,否则就会招来祸患。那种正在制造灾祸却又想得到好报,计谋浅陋而结怨太深,违背秦国去顺从楚国的做法,哪能不灭亡呢?所以替大王您考虑,不如归顺秦国。韩王说:“幸承您的教诲,我愿意让韩国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修建秦王行宫,春秋助祭,作东方的藩臣,并将宜阳献给秦国。”
23.作文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提出问题,进入高中,在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达成学业目标;第二层展现不同的人对此的不同看法,有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有人则认为坚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材料的关键词即“兴趣”与“坚持”。先来看“兴趣决定成功”论。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中,持“热情决定成功”的观点者历来不乏其人。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古往今来,那些为了工作、事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者不胜枚举,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正是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一生都处在一种狂热的工作激情中,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再来看“坚持决定成功”论。与“热爱”属于一种情感因素不同,“坚持”属于意志品质,故而在总结成功因素时,它往往更被人看重。成语中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古语里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说明了“坚持”的重要。《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譬喻、中国古代“悬梁刺股”的故事、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苦读40余载的事迹等都是对“坚持”会取得成功的生动的诠释。“兴趣”与“坚持”应当说都是促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题目设置的写作背景是,如何在高中阶段达成学业目标,基于此,写作时要考虑到该背景,思考“兴趣”与“坚持”对高中学习而言哪个更能促进学业的成功,或者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就学业成功而言,既需要以兴趣为前提,又需要坚持来保驾护航。
立意:
1.唯有坚持,方能成功。
2.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3.兴趣的成功的前提,坚持是成功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