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课外阅读训练
一、阅读理解
下面是一份关于家乡文化发展的建议书,请你对照建议书的格式要求,作简要点评。
家乡文化发展建议书
×××镇(乡)领导:
您好!
我们是××中学高一××班学生,近期在学校的组织下就家乡的文化生活开展了一些调查,了解到我们家乡文化生活的现状。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向您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与优化。建议开展“你送书,我买单”活动,根据村民的阅读要求,助推“全民阅读”活动。
2.加大在乡村开展文化活动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活动,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家乡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群众“唱主角”。
3.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也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
4.打造本村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村有1名志愿者、1支民间文艺团队。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建议人:×××
××年××月××日
点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年轻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同步,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协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材料二: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在地性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D.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B.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了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C.本文对东西方对待乡村的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秉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B.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制度保障。
C.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使得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概括分析。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各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演出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480项活动。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
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日趋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活动形式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流,就是最有滋味儿的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选自《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有删改)
材料四:
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之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中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得到充分展示,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媒体、家庭和个人的积极性,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选自《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一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
B.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活动形式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完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原因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
一、阅读理解
示例:这篇建议书所提出的四项建议,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步骤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既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所以,这是一篇不错的建议书。
二、阅读理解
(一)
1.答案:D。
解析:D项曲解文意。首先“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其次根据材料一第3段“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同步,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可以看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建设应该同步进行。
2.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体现了东西方对待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态度的不同,意在说明“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3.答案:C。
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三第1段,可知是乡村旅游使环境更美丽、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富裕,但是不能反推出“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使得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的结论。
4.答案:①例证法:如第1段中“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②对比论证法:如第2段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对待乡村文化的不同态度。
解析:辨识论证方法时,要注意逐段进行分析,抓住有一定辨识度的词语或句子,如第1段中“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第2段“与西方国家不同”、第3段“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等。
5.答案:①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统筹谋划;②乡村层面:积极寻找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途径;③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解析:由材料二“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可知,国家应制定政策,统筹谋划;由材料三可知,乡村应积极寻找有特色的振兴途径;由材料四可知,社会力量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二)
1.答案:A。
解析:“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错误,根据材料一“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演出等多元文化活动”“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480项活动”可知,文中只是说“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并没有指明是“传统文化活动”,且选项所列出的“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不属于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
2.答案:C。
解析:A项,“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错误,从材料来看,根据材料一第2段“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可知,这些活动面向的是北京市市民,并非“全国”。B项,“已经完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错,根据材料四可知,传统节俗只是“退让”,并没有被取代。D项,“破除了‘鬼神’思想”错误,材料四中只是说“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中的‘鬼神’思想”,“破除”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①经济发展②科技进步③生活方式改变④政府引导⑤西方节日冲击
解析:分析材料,分层概括即可。本题中,材料三中的“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科技进步对春节文化活动的影响;材料三中的“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而‘更新换代’”,材料四中的“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影响;材料四中的“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体现了经济发展和西方节日冲击的影响;材料四中的“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体现了政府引导带来的影响。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