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6 09: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等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和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矛和盾的图片、《自相矛盾》动画故事)
导入语:同学们,请大家看黑板上的这两幅图片,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矛是长柄尖刀,古代用来进攻的武器,盾牌是古代一种用来防护身体, 挡住敌人刀箭的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跟它们息息相关,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别着急,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故事,看完后请大家大声告诉老师本课的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过渡语: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韩非子.难一》,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词语用笔圈划出来,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
2.教师出示 :“鬻、吾、矛、盾、弗、夫”等字,教师指导读音,并教写“矛、盾”,最后再齐读新学的字词。
3.过渡语:同学们,一卷在手,书声琅琅,诵读文言文是一件风雅的事情,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先听老师读一遍,老师在读的时候,同学们请拿起手中的笔,划出节奏。
4.教师出示:朗读节奏,提示学生注意停顿,语速稍慢,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同桌同学互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过渡语:同学们,要解锁寓言故事当中的道理,我们就必须要读懂课文,老师指导你们的知识宝库里装了许许多多好玩的方法,现在请和你的组员们一起交流分享你读懂古文的小妙招吧!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总结: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1)结合注释。
(2)联系上下文,合理猜测。
(3)借助字典、词典、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4)适当加入一些词语,使句子表达更通顺。
4.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鬻”的理解是学生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出示字典当中“誉”的含义,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在本文当中的意思。
5.5.过渡语:瞧瞧,这楚国人多自信呀!我们仿佛都能听到他大声沿街叫的样子,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人围观者,有没有人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6.教师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掌握“或”的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出“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学生再读这句话,揣摩周围人说话时质疑的态度。
7.过渡语:面对周围人的质疑,楚人是怎么表现的呢?从“其人弗能应也。” 这一句,我们知道楚人“弗能应也”,“弗”就是不,表示否定的意思,所以楚人是回答不上来。
8.过渡语:楚人被人问到哑口无言,那是因为他说的话有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楚人夸赞他矛和盾的句子,一起来给他找找茬吧!
9.教师出示: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请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朗读这两句。
10.过渡语:如果楚国人的矛如他所言可以刺穿任何东西,那么就证明, 他的盾是可以被刺穿的,如果楚国人的盾什么东西都刺不破,那么又说明他的矛不是最锋利的,所以不论出现上面哪种情况,最终都只能证明他的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那么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11.教师出示:于是,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引导学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尤其是“立”的意思。
12.过渡语:这就是自相矛盾的故事,学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悟出的道理和体会。
13.你身上出现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会有什么后果?你该如何解决呢?学生自由发言,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自相矛盾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指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注意要绘声绘色,讲得生动有趣,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咱们班的故事大王。
五.板书设计:
矛——无不陷 盾——莫能陷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