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4年完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 )
A.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B.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D.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4.1949年11月至12月,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各国参会代表讨论了反帝反殖民族民主运动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问题,中国介绍了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这两次会议的召开( )
A.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宣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6.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7.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8.图为1956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9.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谈及帝国主义对中国承认问题时表示,“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就不给它们“在中国以合法地位”。他相信根据这种逻辑思考外交,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解放,才能说中国人站起来了。符合这一逻辑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10.1950年,南京市卫生局先后组织了58个宣传队、派出两辆巡回宣传车,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并举行了44次集体游行,举办了历时12天的卫生展览,开展卫生讲座147场,卫生宣讲334次。这表明,新生的人民政权( )
A.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B.注重加强公共卫生的建设
C.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D.善于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
11.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2.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13.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14.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士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士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A.具有不彻底性 B.兼顾各阶层利益 C.遭遇较大阻力 D.注重斗争策略性
15.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16.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17.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18.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19.上海解放前夕,一部分工商业者“想在国内做一番事业,但又听得谣言四起…内心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到了1951年,工商业者却纷纷欢呼这是一个“黄金时代”“难忘的1951年”。这一变化说明人民政府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初见成效 B.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成果显著
C.团结工商业者巩固新生政权 D.多种所有制并存政策开始确立
2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日内瓦会议、走出去”及所学知识可得,毛泽东主张通过支持东南亚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一边倒”需要调整,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中提出来的,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A项;国营经济是公有,而资本家是私有,因此联合资本家明显不是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党中央要联合资本家,而不是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B。
3.C
【详解】根据材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合作的新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文化,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大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由材料“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中国介绍了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可知两次会议在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召开,且中国介绍经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故选A;巴黎和会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排除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主要是恢复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8.B
【详解】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漫画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开始出现的,今年再次出现,体现了全国卷坚持的创新风格,而且漫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试卷图文并茂,由于浓缩了文字信息所没有的风格,所以对考生解读不同类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而快速的解读漫画信息,是值得高三师生备考时努力的地方。这一题也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9.B
【详解】根据“‘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就不给它们‘在中国以合法地位’”可知毛泽东主张与帝国主义国家平等交往,废除它们在华的各种特权,这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B项正确;一边倒是指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A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不平等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与各国订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观点不是要与帝国主义国家求同存异,而是与他们平等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京市卫生局非常重视针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意在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做好防疫工作,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B、C项无法突出材料的特点,排除B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由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或者即将被废除”可知,当时土地改革已开始但并未全部完成,由材料“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同古代近似的”可知,中国还未开始三大改造,综合上述判断可知该会议为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土地改革还未开始,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三大改造已开始,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
12.D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指示认为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不是倒向这边就一定倒向那边的问题。这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调整,我国在国际斗争中,仍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这一目标针对的是“技术一边倒”的口号,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14.D
【详解】区别对待地主的财产,使地主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改造自己,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注重斗争的原则性与策略性,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排除A项;仅有对地主的政策,不能说明土地改革兼顾各阶层利益,排除B项;遭遇较大阻力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 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列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错误。
16.A
【详解】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其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A项正确;B项与日内瓦会议有关,排除;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7.A
【详解】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18.D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商业者的心态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恐慌、担忧、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怀疑到建国初期的振奋、对生产经营充满信心,这一转变折射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顺利接管城市,中共采取的平稳物价、调整公私、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等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过渡时期资本家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C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始于19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开始确立”的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的23家重要工矿企业至安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C项正确;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异,排除A项;东北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结构无关,排除B项;将东北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