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体的世界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走向整体的世界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6 22: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向整体的世界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2.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该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3.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5.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6.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有学者提出,在16世纪前半期物价上涨率最高,16世纪中叶金银流入量不断扩大;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输入量最大,其物价是相对稳定的。这一认识
A.表明商业革命刺激了货币需求 B.否定了贵金属流入欧洲的影响
C.反映了价格革命成因的复杂性 D.证实了欧洲对美洲殖民的残酷
7.“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在15至18世纪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英国,却都以野蛮的方式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在美洲建立起新型的奴隶制度并以法律为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张特性 B.西欧人文精神的发展
C.殖民地经济水平落后 D.古代奴隶制度的影响
8.“西欧人急于寻求由海洋上直达远东的航路……土耳其人想要继续维持旧商路。”意大利人也想继续与阿拉伯商人做生意,双方都“颇称心如意”,但一些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厚利”。由此,可以推测出
A.土耳其人维护了旧商路的畅通 B.意大利最先开辟远东的航路
C.西欧人热衷开辟新航路的意图 D.阿拉伯商人做生意获利最多
9.1630—1680年间,英国糖的人均消费量增加了四倍,零售价降了一半,茶、咖啡、巧克力、瓷器等也进入商店和普通消费者的家庭,并日益流行。这表明
A.英国奉行贸易自由主义 B.全球商品大流动呈加速态势
C.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 D.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10.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其数学专著《数学大全》中正式提出了借贷记账法,建议商人在进行一切交易时,都要在总账里记入两次,一次作为贷方,另一次是作为借方。这种记账方法让人们随时对于一项生意的财务状况都了如指掌、这( )
A.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C.根源于人文主义的复兴 D.有利于近代科学发展
11.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标志着由哥伦布开启的西班牙人新航路的真正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与葡萄牙人建立起的太平洋西部航线在南中国海交汇时,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实现了哥伦布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初衷
B.扩大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范围
C.建立了以菲律宾为主的东西贸易通道
D.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
12.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现象。这反映了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13.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导
C.农业变革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贸易交流
15.15~19世纪,欧洲从美洲掠夺了约250万公斤黄金与1亿公斤白银,这些金银运到欧洲后,就转化成了资本,涌向了沉寂的市场;刺激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轰鸣的机器诞生。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殖民掠夺成为欧洲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
C.全球金融贸易中心由美洲转向欧洲地区 D.美洲开发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16.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因此锐减了近95%。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全球化背景下防控疫情需加强国际协作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各国应对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各自为政
17.在十六世纪末,西班牙大洋有葡萄牙值320瑞斯(货币单位),在印度则值480瑞斯;1500年前后的德国、一磅番红花价值一匹马、一磅糖等于三头乳猪;十七世纪末,一瓦拉府绸在勒芒值3里亚尔(货币单位)、在西班牙值6里亚尔,在美洲值12里亚尔。这种现象
A.造成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B.助推长途贸易发展
C.导致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加速全球物种交流
18.“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西班牙人先用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运抵美洲的阿卡普尔科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运往欧洲。据此可知,当时( )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欧亚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三角贸易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
19.16世纪的西欧,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拥有小块土地,需向庄园主交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农民也获得较大收益,由此形成了一批“富裕”佃农。这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生产技术的提高加速贫富分化 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20.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
A.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C.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 D.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茶叶,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稍有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茶叶,咖啡的增多,表明民众的消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材料“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体现的是商业革命对西欧传统市场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与民众消费观念变化无关,排除A项;C项也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A
【详解】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
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6.C
【详解】对于16世纪欧洲爆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学者提出在16世纪前半期物价上涨率最高,16世纪中叶金银流入量不断扩大;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输入量最大,但其物价是相对稳定的,说明价格革命成因的复杂性,C项正确;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不是商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否定贵金属流入欧洲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殖民的残酷,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15—18世纪人文主义的发展使尊重人权和尊严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却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这是资本主义为追逐利润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的必然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是指双重标准问题,B不能解释对外扩张中对殖民地人权的践踏,排除B项;C不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理由,排除C项;列强建立的是新型的奴隶制度,与古代奴隶制度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由材料可以得到,西欧人希望绕开意大利、土耳其这些“中间商”,直接与东方进行贸易,因此热衷于开辟新航路,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旧航路被奥斯曼土耳其阻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远东的航路是葡萄牙航海家开辟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阿拉伯商人做生意获利最多,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随着殖民扩张的推进,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各地区之间的商品流动加速,因此英国人的消费品也随之发生变化,B项正确;这一时期英国奉行的是重商主义,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就已经转移,排除C项;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依据材料时间和借贷记账法的内容,比较容易能得这种复式记账法体现了15世纪欧洲商业的进步,顺应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复式记账法无法推动资本原始积累和科技发展,排除BD项;C选项属于因果倒置,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复兴的物质基础,排除C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不仅维系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而且使美洲与亚洲在太平洋上维持了长久的贸易往来,结合材料中的“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B项正确;“实现寻找黄金初衷”是在美洲,而不是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排除A项;东西方贸易通道不是以菲律宾为主,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确立了在世界范围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美洲农作物引进中国引起中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说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A正确;B错在“开始”,排除;区域分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明清时期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13.C
【详解】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所以②错误,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C项正确。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4.C
【详解】“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而材料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D项中“新航路开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并把这些转化成为了资本,通向了沉寂的市场;最终促使工业革命的开展,这说明早期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资金、市场、原料等因素,故A项正确;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美洲这一时期不是全球金融贸易的中心,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殖民扩张和掠夺,不是美洲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外来移民带来的病菌导致印第安人口锐减,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密切,因此防控疫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B正确;A不是对今天的启示,排除;防控疫情人人有责,而非发达国家单独承担的责任,排除C;D不利于疫情防控,排除。
17.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远距离甚至是不同大洲之间的贸易利润丰厚,这种现象有利于长途贸易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贸易中心或者世界殖民霸主转移或易位的信息,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6﹣19世纪初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亚洲、欧洲、美洲之间的贸易交往,即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D项正确;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贸易交往,无法直接得出欧亚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排除B项;依据材料“丝绸、瓷器”、“黄金、白银”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往来,没有体现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且三角贸易是指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是欧洲、美洲、非洲三块大陆之间的贸易,并不涉及亚洲,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农产品价格上涨,部分农民因交纳固定地租,获利明显,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技术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据材料可知,1600年,英王给予东印度公司种种特权,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与“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不符,排除B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此时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18世纪,英国才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