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解放战争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6 22: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战争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46年7月,《解放日报》刊文:“美货源源由上海等地运来,如民万、民联等轮,运来布匹及颜料、香烟、木油、西药、杂货等大批美货。……布业无法生存,改业者已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 )
A.美国极力扶植国民党经济 B.美国大肆对中国倾销商品
C.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 D.抗战后国内物资极度缺乏
2.1946年,国共两党军队人数是比例是430∶127(万),其中国民党军队多使用“美械装备”,而人民解放军以“小米加步枪”为主;1947年,国共兵力对比变为373∶195(万),解放军仍然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1949年1月,国共兵力对比达到204∶385(万),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B.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武装干涉
C.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展 D.两党阶级立场的差别及人民的选择
3.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迅速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以下佐证此观点的有( )
①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②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③无限制发行纸币 ④第二条战线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大量培养选拔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中指出:“从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细心挑选大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实可靠、懂得技术,并有组织才能和办事才能的优秀分子,给他们短期政治培训,依照情况并在自愿条件下,征调他们到新解放区去工作。”此举( )
A.壮大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干部队伍 B.有利于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
C.促进了战略反攻向国统区的推进 D.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5.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满怀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与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6.“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要求全党同志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事业,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由此可知,这次会议决定 ( )
A.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B.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C.争取抗战最后胜科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8.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通知:“目前在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上,需要我党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这一通知发布的背景是( )
A.中共已成为执政党 B.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C.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D.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9.学者金冲及将解放战争定性为“人心向背的较量”,解放军在各方面都得到民众的极大支持,而国民党军队一闯入解放区,就消息不灵,情况不明,时时遭受袭击,进退失据。这反映出( )
A.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B.土地改革凝聚革命力量
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胀 D.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10.1947年12月14日,陈毅发表诗作《反攻形势》,其中一句是“从来能兵观远略,迄今筹划赖雄才。举国艳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以下与“土改狂潮”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实行打倒土豪分田地的举措 B.推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
C.开展自己动手的大生产运动 D.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
11.报刊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可作为史事的重要参考。下图是1949年4月25日《南京日报》的头条摘录,其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12.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下图反映的是( )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13.1945年,《大公报》将“毛泽东翩然到渝”与“抗战胜利”、“中苏定约,结为盟好”并列为国家的喜事。“毛泽东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材料反映了( )
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和平建国是人民的普遍愿望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D.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的主张
14.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编撰活动是解放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各解放区的教科书中,出现了如《怎样种棉》《城市和乡村》等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编写的教科书。这反映出当时教科书编撰活动( )
A.配合了革命战争的需要 B.得益于国共两党的合作
C.展现出较严密的组织性 D.着眼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15.1948年5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自被选(注:指被选为总统)以来,共匪在我后方社会中对我污蔑诋毁以及各种手段讽刺嗤笑,而以各大学中之职业学生鼓励煽惑学生群众为更恶毒。而本党党员又自相冲突,毫不觉悟,演成一盘“散沙”。该日记揭示出( )
A.国统区形成统一战线 B.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国民党灭亡的根本原因
16.下图是米谷于1948年创作的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它反映出( )
A.全国各地金融秩序已陷入一片混乱 B.国统区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剧
C.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导致了物价飞涨 D.国民政府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17.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中叶《新华日报》的一版截图。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
A.中共武装重创日本侵略者 B.国民党全面“围剿”工农红军
C.中原地区是中日争夺焦点 D.“双十协定”遭到国民党破坏
18.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示意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D.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19.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 )
A.未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 B.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C.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期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20.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孟良崮战役 D.青化砭战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6年美国货物充斥中国市场。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利用特权大肆倾销商品。B项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对华大量倾销商品,冲击中国的经济,而不是扶植国民党经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而不是官僚资本,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对华大肆倾销商品,冲击了中国经济,而不是抗战后国内物资匮乏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军队扭转局势,以弱胜强打败实力较强的国民党军队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阶级立场的差别及人民的选择,D项正确;1947年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只是具体原因,并非决定国共胜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武装干涉是客观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展是过程而非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巧取豪夺,反映了国统区财政经济迅速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第二条战线兴起不属于经济方面的原因,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优势地位,通过挑选和培训优秀分子,为接受城市工作做准备,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优秀分子并不属于人民军队,排除A项;培养选拔产业工人干部去解放区工作,并不是参加解放战争,不会对解放战争进程产生影响,排除B项;1947年夏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促进了战略反攻向国统区的推进,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C项正确;1946年-1947年分别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国民党重点进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项;1948年-1949年战略决战取得全面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1949年3月5~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行了七届二中全会,强调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告诫全党要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的危险,号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由材料“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知出自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项正确;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事业,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可知,这次会议要求将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A项正确;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三大改造中,排除B项;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土地革命期间,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无关,不是这次会议上做出的决策,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中共中央计划在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下训练管理各类工作的干部队伍。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材料反映了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计划培养适应各类工作的干部,D项正确;材料反映解放战争还未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才成为执政党,排除A项;材料反映是解放战争,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人心向背影响解放战争进程,未提及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国统区经济和战局情况,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措施有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D项正确;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推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4月25日”,南京日报内容“百万市民夹道欢呼,解放军进入南京,学生工人们高呼解放军万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至1949年6月2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D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26年至1928年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秋收起义发生时间是1927年9月,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据材料“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淮海战役,依据是“徐州”、碾庄,双堆集等,这些都是淮海战役的主要地点,D项正确;A项地点在东北,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后,排除B项;平津战役地点主要是北京、天津,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成为当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受到舆论热烈赞誉。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了民心,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A项正确;“和平建国是人民的普遍愿望”说法过于绝对,独裁反动势力却想消灭共产党力量,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C项;《大公报》并不能代表民主党派,且在抗战胜利初期,有些民主党派的提出了“中间路线”,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出现了如《怎样种棉》《城市和乡村》等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编写的教科书”可知,教科书的编写紧密结合解放区的形势和特点,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生产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立,排除B项;严密的组织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当时教科书编撰活动配合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着眼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各大学中之职业学生鼓励煽惑学生群众”及“本党党员又自相冲突,毫不觉悟”可知中国共产党注重人民群众的工作,而国民党欠缺这一点,人心向背从来都在政治局势演变中起着决定作用,D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国民党存在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排除B项;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创作者把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比喻成人形,一夜之间身体缩小了十几倍,起床有点摸不着头脑,鞋子居然比身体还要大,像两条小船一样,比喻金圆券贬值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针对的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内战,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表明国统区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剧,B项正确;国统区金融秩序混乱并非全国,如解放区金融秩序正常,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主要是为维持内战,而非因美国对华商品输出所致,排除C项。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甚微,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叶”及图片文字信息“李先念部”“中原内战”可知,这反映的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双十协定”遭到国民党破坏,D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工农红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日的争夺焦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国民党进攻方向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这一阶段为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阶段,在1947年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项正确;国民党挑起内战,首先发动全面进攻,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阶段,均在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后,排除B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和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可知,抗战后,国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建立民主的国家,D项正确;根据“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可知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排除B项;根据时间“1946年”可知,抗战已胜利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华东野战军”“整编74师”可知,这一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结合所学可知,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C项正确;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 渡江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排除B项;青化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在陕西省延安县青化砭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伏击战。此次战役是西北野战军撤出延安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沉重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陕北解放区军民的斗志,排除D项。故选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