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检测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检测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6 22: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中古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表明该类学校( )
A.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B.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C.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D.重视伦理教化
2.1804年,法国颁布了《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从而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典范。由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摆脱了封建势力的束缚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D.成为了普通法系的源头
3.某学者称,罗马法之于法律,犹如《几何原本》之于数学,《圣经》之于宗教。这一评价是基于罗马法( )
A.构成了早期基督教的精神内核 B.提高了罗马城营建的施工精度
C.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 D.成为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渊源
4.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 )
A.向全世界传播启蒙思想家主张 B.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体系
C.以法官判例法作为法律的渊源 D.解除宗教伦理对人行为的影响
5.《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它有两个著名原则,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这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 )
A.延续罗马自然法的精神 B.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C.蕴含正义和公平的理念 D.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6.美国1787年宪法修正案第10条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但同时又规定,“在共享权力领域内发生冲突时,州必须服从联邦”。这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 )
A.完善了民主共和政体 B.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扩大了民众民主权利 D.调整了联邦与各州间的关系
7.罗马法规定:“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这些规定表明古罗马( )
A.人道主义初见端倪 B.奴隶主贵族的没落
C.奴隶买卖的合法化 D.自由平等观念盛行
8.在罗马法早期人们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你与我立誓吗?”另一人则回答:“我立誓。”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主要体现了古罗马法( )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
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 D.法律制度严密规范
9.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 )
A.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 B.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
C.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 D.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
10.在欧美法系中,大陆法系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成文法如何规定,然后按照有关规定和案情作出判决;海洋法系法官则首先考虑以前类似的判例,将本案的事实与以前的案件事实比较后概括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这说明,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的区别在于( )
A.法律结构 B.审判依据 C.诉讼程序 D.适用对象
11.《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
12.《大宪章》中最为精髓的两条原则是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这些原则的深远意义在于( )
A.被奉为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基础 B.成为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
C.是封建贵族意志和自由的宣言 D.体现了国王对贵族的让步
13.在11世纪的西欧,“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商品经济发展 B.大陆法系开始形成
C.庄园经济崩溃 D.法律至上原则确立
14.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 )
A.“英美法系”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B.《法国民法典》中法官的地位突出
C.《罗马民法大全》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 D.“大陆法系”是“法官制定的法律”
15.有学者指出:11世纪发展出的基督教思辨哲学,利用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形式和逻辑叙述方式来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而亚里士多德哲学被后世学者比作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教会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B.神学意识形态衰落具有必然性
C.基督教文化推动了欧洲近代化 D.文艺复兴发端于基督教内部
16.1764年,意大利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西方法律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变化( )
A.破坏了司法权独立 B.凸显了律师制度的重要性
C.弱化了法官的地位 D.加强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塞罗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论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名例律首列为“十恶”,谋反罪居首。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妻不忠时,夫有权将其杀死。妻的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一律归夫所有。
犯罪之人,皆有条例。断狱之法,须凭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谬。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避惩罚。
诸强盗,不得财徒二年,一尺徒三年,二匹加一等;十匹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其持杖者,虽不得财,流三千里;五匹,绞;伤人者,斩。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 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摘编自《唐律疏议》《罗马民法大全》
阅读表格中《唐律疏议》和《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提取至少两项互相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相互关联,言之成理)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学校特别注重宣扬孝敬父母、不偷盗不杀人等社会道德,表明该类学校重视伦理教化,D项正确;推动自然科学发展与材料中强调的教会学校注重伦理教化不符,排除A项;教会学校告诫人们遵守社会和家庭伦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并非其强化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促进理性思维形成与教会学校以传教为主的办学宗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民法典》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宣扬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对欧美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些思想符合启蒙思想的主张,说明其收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拿破仑《民法典》保护封建势力,说明其并未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属于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C项;普通法系是指英国从11世纪起主要以源于日耳曼习惯法的普通法为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几何原本》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主要依据。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在法律发展演变历程中的地位,就好像《几何原本》在数学发展、《圣经》在宗教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渊源,D项正确;《圣经》的内容构成了早期基督教的精神内核,排除A项;罗马法与城市营建技术无关,排除B项;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属于罗马法对巩固罗马共和国统治的作用,而非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认为战争的成就会很快被人遗忘,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即拿破仑通过《法国民法典》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并对法国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深远意义,而非启蒙思想,排除A项;以法官判例法作为法律的渊源是英美法系的特点,不符合法国大陆法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深远影响,并未涉及宗教伦理的解除,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它有两个著名原则,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之光”,其原则虽然有同态复仇的色彩,但带有原始的公平色彩,故《汉谟拉比法典》蕴含正义和公平的理念,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早于罗马法,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汉谟拉比法典》使用状况如何,无法得出使用广泛,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且材料未体现《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确定各州依法享有相关权力的同时,强调若联邦与州在共享权力领域内发生冲突,州必须服从联邦,反映出通过该条修正案,美国1787年宪法调整了联邦与各州间的关系,D项正确;明确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权限,并非民主共和政体完善的表现,排除A项;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在共享权力领域内发生冲突时,州必须服从联邦”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民众享有的民主权利有所扩大,而是强调调整了联邦与各州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罗马法中出现承认被奴隶主抛弃的奴隶有人身自由,明确政府有权干涉过度虐待奴隶的行为,禁止无故杀戮奴隶等规定,表明古罗马已产生了早期人道主义思想,A项正确;罗马法规范奴隶制生产关系不能说明奴隶主贵族没落,排除B项;奴隶买卖的合法化与罗马法关注奴隶生存状况不符,排除C项;罗马法在本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材料不足以说明古代罗马自由平等观念盛行,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规定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必须举行宣誓仪式,否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说明当时的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A项正确;材料与签约过程公开公正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契约的订立过程,非法律制度严密规范,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美国刑事诉讼中对于诉讼程序有着明确规定,且其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如有权保持沉默,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甚至在没有能力聘请律师的时候由政府承担聘请律师的费用,C项正确;题干中涉及诉讼程序问题,并未体现法院掌握司法权的问题,排除A项;司法程序的公平正义具有普适性,与打击刑事犯罪无关,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在欧美法系中,大陆法系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成文法如何规定,然后按照有关规定和案情作出判决;海洋法系法官则首先考虑以前类似的判例,将本案的事实与以前的案件事实比较后概括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可知,大陆法系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成文法如何规定,而海洋法系法官则首先考虑以前类似的判例,故其区别在于审判依据,B项正确;法律结构在材料中信息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审判,不是诉讼程序,排除C项;适用对象在材料中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法律在罗马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罗马法是巩固帝国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消除罗马社会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开赋人权和契约精神,这成为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之一,B项正确;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基础并不是人权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反对贵族,体现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国王对贵族的让步,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可知,11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民事法律问题逐渐增多,需要对法律进行优化和重新制定,而罗马法成为首先被借鉴和采用的法律体系,A项正确;大陆法系开始形成于13世纪,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庄园经济崩溃,排除C项;1215年《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教材,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而材料中有“判例”二字,据此推断,材料符合英美法系的特点,A项正确;《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而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排除B项;无罪推定的原则出现在近代,不会出现在《罗马民法大全》中,排除C项;“法官制定的法律”是英美法系而不是大陆法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11世纪的基督教思辨哲学,利用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形式和逻辑叙述方式来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而亚里士多德哲学被后世学者比作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这反映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不但不能再为基督教思辨哲学服务,而且对基督教构成了威胁,说明神学意识形态衰落具有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神学意识形态的衰落,未体现基督教文化推动了欧洲近代化,排除C项;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材料与文艺复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无罪推定原则,加强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D项正确;西方法律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变化并未破坏司法权独立,排除A项;西方法律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变化与律师制度的重要性无关,排除B项;这一变化并未弱化法官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7.(1)认识:法律具有广泛性;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法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律独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
(2)任何一种法律都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罗马共和国建立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产生了第一部成义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建立后,统治的区域空前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经济需要,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11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王权逐渐强大,大学的兴起,教会法和日耳曼法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罗马法出现了复兴。综上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论述法律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以)
【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一“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可得出法律具有广泛性,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法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材料一“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可得出法律独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
(2)首先根据材料二总结观点,再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二“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可得出观点为任何一种法律都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进行论述时,要答出法律产生及发展的政治、经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罗马共和国建立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建立后,统治的区域空前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经济需要,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11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王权逐渐强大,大学的兴起,教会法和日耳曼法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罗马法出现了复兴。最后进行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18.示例:信息一:立法思想不同。《唐律疏议》强调德主刑辅,以礼入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罗马民法大全》强调理性、正义是法律的标准,是自然法思想的体现。
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发达再加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思想浓厚。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深受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更重视个人权利。
信息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唐律疏议》和《罗马民法大全》都强调维护君主专制。
说明:《唐律疏议》的“十恶”规定谋反居首,反映了法律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维护君主专制、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也体现出法律强调君主意志,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色彩。
(以上示例只做参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可知《唐律疏议》的立法思想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德主刑辅、以礼入法的特点,根据材料“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知《罗马法》的立法思想更加强调理性和正义。出现这种立法思想的差异主要是由中国与罗马在经济、思想形态上的差异性导致的,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长期维持着相对统一的局面,再加上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所以,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现出深刻的儒家思想的烙印,而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再加上古希腊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潜移默化,使得《罗马法》更加强调人文精神;根据材料“谋反罪居首”,可知《唐律疏议》在立法目的上,很明显在维护君主权威,强化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性,根据材料“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可知古罗马也高度强调君权至上,认为皇帝的意志也是法律的体现,说明《唐律疏议》和《罗马法》都带有浓厚的君权至上的色彩,这主要是由两国的政治形态决定的,中国和古罗马都建立起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