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1.“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这些国际政治条款应最早出自( )
A.《战争与和平法》 B.《非战公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联合国宪章》
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战争开始时,德意志人口有3000万,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200万。三分之二的个人财产被破坏。很多曾经繁荣的大城市被削弱到只剩下躯壳……到处都是农民茅舍和贵族宫殿被烧焦的废墟。大量地区由于没有人居住而荒芜不堪。以下属于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 )
A.推动建立维也纳体系 B.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D.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3.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强化了法国王权
B.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C.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
D.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
4.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强调了国家主权原则;宣布民族自决的权利,申明以独立为基础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废除了一些关于战争的旧规则和制度,主张在战争法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原则( )
A.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B.奠定近代国际法法律体系基础
C.有违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D.对国际法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5.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6.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未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 )
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
C.建立近代化外交机构 D.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
7.下图是40多个国家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由此可见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 )
《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 《关于战争开始公约》 《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 《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之公约》 《关于商船改充军舰之公约》 《敷设自动水雷公约》 《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条约》
A.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 B.努力建构完善的集体安全体制
C.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
8.1362年英国通过法令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到16世纪,英语已代替法语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全国标准书面语言。在此基础之上,民族文学渐渐形成。这些现象( )
A.标志着民族民主国家形成 B.为亨利八世改革奠定基础
C.得益于海上殖民霸权确立 D.深受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9.《笨拙》周刊描摹了自1841年起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的社会面貌。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列颠神、爱尔兰神、法兰西神、日耳曼神或拥抱,或争辩,或责骂,或喜,或忧,各种神态淋漓尽致,战争中的死亡被赋予神话般的尊严。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倾向是( )
A.自由主义 B.种族主义 C.帝国主义 D.民族主义
10.1618年开始的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的争夺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混乱,1648年,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被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等。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
A.外交发展的新时代 B.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C.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D.宗教信仰自由的新时代
11.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权利和义务。这反映了( )
A.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B.欧洲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导
C.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连为一体 D.国际关系规则日趋成熟完善
12.1928年,美、英、德、日等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决任何国家纠纷。这些规定( )
A.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 B.保障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
C.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D.消弭了缔约国之间的矛盾
13.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法国参战意在( )
A.改变原有宗教立场 B.维护宗教改革成果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14.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写道:“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下面关于民族国家说法正确的是( )
A.封君封臣制度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B.世俗权力强化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C.教会为民族国家形成提供强有力保障 D.深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推动
15.“在这个体系中的所有国家都分享着它们所认定的一种共同的欧洲文化……它们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是基本的单位……在法律和理论上是平等的。文化共性和法律上的平等有利于权力体系的平衡运行。”这一体系是指(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6.“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维也纳会议( )
A.主要是处理战败国德国 B.建立了大国协调的合作架构
C.造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D.推动了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君宪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与认同感的话,那孙中山则强调以暴力方式打碎旧的王朝国家制度和文化观念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主共和国家,并要求人们形成对民主式民族国家的真正自觉。……辛亥革命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国家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人民,民主共和的国家观念广为国人接受,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对王朝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开始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使法语地位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并分析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地位的变化及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现代国际法(重要条约、公约)
时间 主要参与国及国际会议名称 法律及组织名称
1648年 “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威斯特伐利亚公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年 欧洲国家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和约》
1864年 欧洲16个国家日内瓦会议 《红十字公约》
1919年 英、法、美等27国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
1928年 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巴黎会议 《非战公约》
1945年 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旧金山会议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
1982年 168个国家或组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 关内容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由于该公约本身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下,所以该公约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但是该项公约是人类第一次放弃战争做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因此材料内容出自《非战公约》,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排除A项;《国际联盟盟约》生效后国际联盟才成立,它对国际联盟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排除C项;《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人其中。 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B项正确;1815年才建立维也纳体系,两者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C项;维也纳体系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说明此时的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宗教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无法判定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排除C项;法王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无法说明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明确国家概念,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废除旧的战争规则和制度,主张贯彻人道主义精神等做法,有利于近代国际法的发展,D项正确;标志着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排除A项;奠定近代国际法法律体系基础的是格老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排除B项;“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强调了国家主权原则”和“主张在战争法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等体现了而非有违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国际河流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并设置了相关的机构,这些规定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C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排除B项;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未如何。”可得出反映出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因为不了解国际公法,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吃亏,所说部分人士主张要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主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用国际法维权,并没有说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材料中的维新人士没有说要建立外交机构,只谈到用国际法维权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近代的国际法,而不是传统的宗藩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扩军备战,世界和平面临严峻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召开和平会议,以解决国际争端。在1907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上,4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条约》”等一系列协议,表明当时的国际社会旨在建立规范以尽量减少战争伤害,A项正确;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排除B项;1928年《非战公约》宣布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排除C项;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力图实现势力均衡以确保欧洲的和平,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据题意可知,英语逐渐成为统一的日常用语和标准书面语言,助推了民族文学的形成,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助长了王权的兴盛,从而为后来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这些现象有助于民族民主国家的形成,而不是标志着民族民主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在英国建立海上殖民霸权之前和路德宗教改革之前,排除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不列颠神、爱尔兰神、法兰西神、日耳曼神等神祇的称呼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这体现了当时民族主义的倾向,D项正确;自由主义、帝国主义以及种族主义与材料中神祇的特征不符,而且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1648年,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被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项正确;17世纪欧洲还未进入外交发展的新时代,排除A项;二战后,欧共体的成立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启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新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为此,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权利和义务。这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对自身的一种认同及其想掌控国际事务、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野心,反映了欧洲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导,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连为一体”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国际法学家按欧洲标准划分国家类型,这不能说明国际关系规则日趋成熟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1928年,美、英、德、日等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决任何国家纠纷。”可知,《非战公约》的规定,有利于促进了各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纠纷,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C项正确;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与史实不符,二战很快爆发,排除A项;保障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弭了缔约国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早期,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介入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间的战争,支持新教国家,意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D项正确;法国信奉天主教,并未改变原有宗教立场,排除A项;维护宗教改革成果并非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参加德意志宗教战争的真实意图,排除B项;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是英国而非法国外交策略,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同时使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度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这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民族国家形成,排除A项;世俗权力的强化会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排除B项;教会势力的削弱,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维也纳体系是 19 世纪初拿破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排除 B 项:根据所学“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排除C 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达成的若干协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排除 D项。故选A 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中“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会议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国际秩序,建立了欧洲大国协调的合作架构,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15年,欧洲封建 国家击败法国拿破仑后,召开了维也纳会议, 德国井非战败国,排除A项;两大阶级对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C项;维也纳会议并没有推动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7.(1)贡献:梁启超培养了国民意识以及近代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并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增强了国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进步人士的努力。(任答3点)
(2)变化:地位不断上升,由下层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变成官方语言。
影响:增强了英国的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英国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任答2点)
【详解】(1)贡献:由材料“如果说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君宪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与认同感的话,那孙中山则强调以暴力方式打碎旧的王朝国家制度和文化观念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主共和国家,并要求人们形成对民主式民族国家的真正自觉”“辛亥革命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国家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人民,民主共和的国家观念广为国人接受,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对王朝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开始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梁启超注重培养国民意识以及近代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并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增强了国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推动;此外还有西方民族国家观念不断传入中国的影响,梁启超、孙中山等爱国进步人士的努力。
(2)变化:由材料“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使法语地位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可及所学知识可知,英语地位不断上升,由下层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变成官方语言。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英语地位的不断上升,增强了英国的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英国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8.示例一
观点: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述: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为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共同问题,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和约》、《国际联盟盟约》和《非战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法,对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二战后,国际社会签订的《联合国宪章》,更是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战以来,《布雷顿森林协定》、《关贸总协定》等极大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另外,《红十字公约》为促进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了法律保障;《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在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总之,国际法出台后,只要国际共同履行,合作推进,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成果的共享。
【详解】论证:首先,阅读材料,围绕“近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如根据“1648年‘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召开)威斯特伐利亚公会,(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864年欧洲16个国家(在)日内瓦会议(上签订)《红十字公约》”“英、法、美等27国(通过1919年的)巴黎和会(签订)《国际联盟盟约》(组织)国际联盟”“法、美、印、日、澳、南非等15国(在1928年的)巴黎会议(上通过了)《非战公约》”“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在1945年的)在旧金山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建立了)联合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近现代以来,国际法的发展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确定具体观点后,综合相关信息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个人观点展开论证,如说明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国际交往过程中,为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共同问题,国际上在国际关系上先后制定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维也纳和约》和《非战公约》等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上,二战以来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关贸总协定》等极大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另外,《红十字公约》为促进人类医疗卫生和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了法律保障,《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正在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归纳、总结,说明国际法出台后,只要国际共同履行,合作推进,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成果的共享。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