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法律按其颁布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A.④③②①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2.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1962~1964年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后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C.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D.适应全球化需要
3.“允许外国的企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以上宪法条文最早出现于( )
A.1954年 B.1982年 C.1999年 D.2004年
4.2003年,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2005年起,国务院先后出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文件。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行( )
A.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卫生意识 B.旨在构建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C.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强化了防疫领域的公共监督
5.截至2018年,全国人大已通过了四次宪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 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些实践( )
A.有助于依法治国的提出 B.推进了全国法治建设进程
C.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D.偏离了社会主义宪法之路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
7.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8.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宪法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配制度、计划和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都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并且为经济体制改革留下了很大的余地。这表明1982年宪法( )
A.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始的宣言书
B.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
C.奠定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D.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9.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更大能效。下列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实践,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②改进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
③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
④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10.20 世纪80年代,. 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精神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新时期建设轨道 B.法治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
C.崇德向普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11.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
对表格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A.一届人大在新中国成立时即召开
B.“文革”时期人大制度被彻底废除
C.人大会议的召开无固定时间规定
D.进入新时期人大制度得到恢复发展
12.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则,掌控了法律就等于掌握了人类的命运。以下小明整理的有关法律研究性学习的部分笔记,请你为其甄别
A.①②③都正确 B.①③正确,②错误
C.①②错误,③正确 D.①错误,②③正确
13.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的讲话
A.是在总结文革教训的垂拙上提出的 B.是对毛洋东思想的合理纠正
C.提山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D.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乍程
14.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①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②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5.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16.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制定时的城乡人口比例及其规定的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据此可知
A.全国人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选举法》内容不断得到完善
C.中国城市化发展在逐步推进
D.城市和农村的代表享有平等权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时期,修律大臣沈家本奉命修订晚清的刑法。沈家本聘请了日本法学博士冈田朝太郎帮同编订该刑律,至1907年,《大清新刑律》初稿告成。从形式上看,《大清新刑律》把凡是与刑事无关的条文全部删除,只保留了纯粹的刑事条文;就刑法典自身的体例来看,改变了以前用“六部”统领法条的格局,采用了总则与分则,以及编、章、条的现代立法体例。《大清新刑律》废除了基于威吓、报复主义的肉刑以及落后的封建制五刑,实施了以自由刑为主的新的刑罚体系。其中死刑只有绞一种,徒刑包括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把传统的笞、杖改为了罚金或拘役,并增设了褫夺公权与没收两种从刑。《大清新刑律》颁布后到清廷灭亡不过短短九个月,但由于先进的立法理念对以后的中国刑法发展至为重要。
——摘编自夏邦《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由于刑法制定的时间紧迫,因此,1979年《刑法》在仓促中出台。其中,临时添加进刑法的某些内容,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没有生命力的。1996年,中国开始了刑法修订草案的正式起草。1996年6月,委员会草拟出了刑法修订草案,对1979年《刑法》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并召开座谈会和广泛征求意见。1997年3月,委员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提交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标志着1997年《刑法》正式诞生。
——摘编自陈兴良《回顾与展望:中国刑法立法四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新刑律》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7年《刑法》修订的历史背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进程
时期 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 意义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国的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简要说明。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2005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于1984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1980年颁布,所以排序②④③① ,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七十年,终于在2020年形成了统一民法典,适应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其形成原因不包括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成熟,B项符合题意;从《民法典草案(试拟稿)》到民法通则,再到统一民法典的出现,说明民法典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的结果,排除A项;1979年以来,我国多次修改民法通则,进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就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排除C项;“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说明民法典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全球化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允许外国的企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该条文最早出现于我国1982年宪法,B项正确;1954年,我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不会出现利用外资的状况,排除A项;1999年宪法,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并不是最早出现上述条文,排除C项;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的内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并不是最早出现上述条文,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疫苗管理、防艾防疫等法律法规的颁行,有利于深化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民众的卫生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法律并非专门针对构建医疗保障体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几项措施,不能反映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排除C项;公共监督指的是利用公众来实现监督,材料未涉及防疫领域的公共监督,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全国人大四次修宪并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和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均制定了大量法案和条例,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发展,B项正确;1999年全国人大已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国家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间的关系,排除C项;偏离了社会主义宪法之路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宪法不断以法律形式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新概念,说明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C项正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层面,与民主法制建设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然是通过大政方针影响企业经营,“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反映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反映出爱国主义教育一直被重视,排除B项;“异变”一词表述模糊,看不出社会风气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排除C项;提高公民文化素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宪法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配制度、计划和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都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并且为经济体制改革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可得出新时期的宪法所反映的内容都与改革开放后的要求相关,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因此它也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项正确;正式开始是在1978年,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全面开始,排除B项;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56年,②改进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是在1982年,③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在1949年,④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据题意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力宣传一些时代楷模的事迹,这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说明精神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新时期建设轨道,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D项;我国宣扬时代楷模的事迹,但据此并不足以说明崇德向普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C项。故选A项。
11.D
【详解】试题分析: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新中国诞生于1949年,故A错误;“文革”是发生在1966-1976年,而1975年召开了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故B错误;由表格中每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间隔可以知道,从1978年开始一直是间隔5年,也它是说明了说明进入新时期人大制度得到恢复发展,C错误,D正确。故答案选D。
12.A
【详解】试题分析:罗马法确立的基本法律原则成为近代欧美国家法学的渊源,故①正确;《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文件的通过是近代欧美代议制确立和发展的成果,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政治述求,故②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是中国民主政治化历程中的丰碑,故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13.A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可知文革破环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此时邓小平强调完善民主与法制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故A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排除C项;D项是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原因及成就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的产生的背景是解放战争的胜利;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故BD项说法都是错误;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A。所以选C。
15.B
【详解】国家制定那么多的法律,国家法制工作的开展足以表明以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意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管理尚未实现有法可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制工作的开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C
【分析】
【详解】从不同时期选举法中城乡人口比例变化和每个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变化中可知,城市人口比例在增加,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在不断减小,直至城乡一致,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在不断推进。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正确,但与表格无关,排除;B项没有在表格中反映,排除;表格中信息只是反映代表数的比例,不是平等权,排除D项。
17.(1)特点:吸收近代西方法制精神;形式上成为独立的刑法典;采用了现代的立法体例;在刑罚上保护人权,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意义:改变了清代落后的封建刑法体系,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为后世刑法提供借鉴与模范。
(2)近现代以来法制近代化发展,传播了先进立法理念;1979年《刑法》在仓促中出台,内容不够完善;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剧烈,刑法需要与时俱进。
【详解】(1)特点:从材料中的“沈家本聘请了日本法学博士冈田朝太郎帮同编订该刑律"可知,《大清新刑律》吸收了近现代西方法制精神;从材料中的"从形式上看……立法体例"可知,《大清新刑律》在形式上成为独立的刑法典并且采用了现代的立法体例;从材料中《大清新刑律》对落后的刑罚进行调整可知,《大清新刊律》保护人权,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意义:《大清新刑律》作为近代刑法,改变了清代的封建刑法体系,有利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大清新刑律》的修订,是清末新政时期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而有利于清末新政的开展;从材料"对以后的中国刑法发展至为重要"可知,《大清新刑律》为后世的刑法发展奠定基础。
(2)背景:设问为“根据材料”,即结合两则材料作答,因此材料一中的近代立法理念的传播,为1997年《刑法》修订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借鉴;根据材料中的“1979 年《刑法》在仓促中出台”可知,1979年刑法存在较大的法制缺陷;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因此社会发展迅速,法制也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18.示例:主题:时代变迁推动法制建设。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人民政权,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随着三大改造顺利进行,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局面,推动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相继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法律。
综合上述,法制建设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需要,而法律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也推动时代发展与进步。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信息,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可以提取信息为“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可以拟定论题为“时代变迁推动法制建设”。然后结合新中国的法律进程及经济社会的变化简要说明,如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人民政权,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随着三大改造顺利进行,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局面,推动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相继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法律。最后进行总结:综合上述,法制建设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需要,而法律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也推动时代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