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7 11:05: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章节名称 4.灯笼 编号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授课人 上课 时间
教材分析 《灯笼》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认识文中“灯笼”的民意义、文化价值,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激荡自己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深情,很难对灯笼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对于本课,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引导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家国情怀的基础上激荡自己的家国情怀。此外,对于散文的学习,八年级上册接触过,但是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本文是一篇文质俱佳的作品,对于学生是一篇很好的散文阅读教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较为全面的散文阅读指导。
课时 目标 1.理清写作思路,明确作者围绕“灯笼”写了什么。 2.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3.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 重点 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 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教法 或 学法 我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采用的学法是朗读法、谈论法、角色扮演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 媒体 选择 分析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文字 寻“灯笼”之事 B B 积累 知识 2 自制
图片 文字 悟“灯笼”之情 G C 积累 知识 10 下载
文字 传“灯笼”之意 H E 积累 知识 20 下载
文字 显“灯笼”之旨 G D 帮助 理解 8 自制
填表 说明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教学过程
环节及 学习内容 对应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课堂 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物、一些事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印象不仅仅是物品、事件本身带给我们的,更是因为物品和事件承载着一种情感,一种回忆。就像我们学过的《秋天的怀念》《背影》,它是如此难忘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作家,看看他借着“灯笼”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通过老师深情的开场白,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会有不同的表情反应来判断学生理解程度。
环节一 寻“灯笼”之事 跳读课文,寻找“灯笼”之事 作者说: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跳读课文,梳理并概括出作者与哪些“灯笼”结缘?围绕这些结缘的“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按照句式说发现的话: 我发现了第______自然段,作者写到了__________灯笼,围绕这样的“灯笼”,作者写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 第4自然段写到了照明灯笼,挑着去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故事。 学生交流后明确: 第7自然段写到了纱灯,小时候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第8自然段写到了红灯,村口挂红灯,为夜行的人照明。 第9自然段写到了跑马灯,元宵节看灯笼。 第10自然段写到了官衔灯,族姊远嫁,轿前后挂灯显富贵。 第11自然段写到了纱灯,用朱红在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第13自然段写到了宫灯,遥想宫灯的孤寂。 第14自然段写到了营帐中的灯笼,和后来的火把、探照灯,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愿做马前卒,豪情满怀。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自主做批注,通过学生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环节二 悟“灯笼”之情 链接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师:散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形散而神聚”,所谓的“形”,是指文章的选材,刚才同学们找到了那么多作者结缘的“灯笼”,以及与“灯笼”相关的那些事;“神”则是指蕴含在表象“事”“物”中的思想情感,因为思想和情感,那么多的材料被“聚”在了一起。 1.细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透过第____段_______文字中描写的这个“灯笼”,这件事,我读到了________的情感。 示例: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交流后明确: 灯笼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灯笼是一种民俗,寄托着作者的乡情。 灯笼寄托着作者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更温暖作者。 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的历史。 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着作者愿做马前卒的爱国热情。 2. 细读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看“灯笼”的意义。 诸多的记忆和情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灯笼”的意义。但主要从两大方面,即个人情感和文化层面,明确如下: 个人情感上的: 挑着灯笼接祖父,祖孙情; 接过纱灯上下学,母子情; 跟着龙灯跑,青春情; 村头挂灯笼,邻里情; 族姊远嫁,想起官衔灯,岁月情; 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民族情。 文化上的: 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历史。 学生回答,,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做出评价。
环节三 传“灯笼”之意 “灯笼”在作者的记忆里,蕴含着太多的美好,是对家国情怀的无限热爱,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以“灯笼”是_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灯笼”是小时候最心爱的玩具; “灯笼”是网在记忆里说也说不完的乡情。 “灯笼”是祖父讲的故事,是母亲疼爱的温暖。 “灯笼”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 “灯笼”是族姊远嫁的沧桑。 “灯笼”是纱灯上描红的惬意。 “灯笼”是汉武帝处境可悯的泪滴。 “灯笼”是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 “灯笼”是萧萧班马鸣“马前卒”的热爱。 “灯笼”是火把,是明亮的探照灯,是燎原的烈火! ……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对话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 显“灯笼”之旨 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流露出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体现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时代担当精神。 通过学生回答,学生笔记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小结 今天学到了《灯笼》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流露出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体现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时代担当精神。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神龛(kān)  溺炕(nì)   斡旋(wò) B.争讼(sònɡ) 锵然(jiānɡ) 怅惘(chànɡ) C.吠声(fèi) 焚烧(fén) 恐吓(hè) D.源亨(hēng) 裴公(pèi) 马前卒(z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领域  洪亮  危险  张灯结彩 B.虚惊  华贵  观赏  富贵荣华 C.锵然  燎原  褪色  人情事故 D.神龛  怅惘  仿佛  斗方大字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文章中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的重要意义,请从以下两方面简要总结一下。 从文化上: 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 从情感上: 2.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灯笼,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B.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
作业 布置 必做:《优化设计》P13课内品读。 选做: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