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一、内容理解
(一)初步理解
第1段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二)深入理解
(1)赏内容、主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简洁而生动的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微雕作品—核舟的大小以及上面的人、物、字, 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表现了雕刻者精湛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请从全文中找出两个概括性的词语,表现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奇巧”“灵怪”。
(2)赏结构、顺序
1、全文采用什么结构来布局谋篇?中间主体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中间主体部分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船顶”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①船舱是核舟的中间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给人总体印象。
②舱边的小窗可以关闭,先写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③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首先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
(3)赏语言
1.本文的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请结合具体文句做具体赏析。
例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先总写雕刻者手艺“奇巧”,再说明尺寸之短,“径寸之木”,然后简洁说明“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最后总结概括“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语言简洁、严密。
例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此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首尾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可见核舟确实很小;因未经准确测量,用了表约数的“约” “奇”“可”“许”, 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准确严密。
例三: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介绍舟尾列出了“一楫”“左右” “舟子各一人”,短短几个字,介绍清楚明了,语言简洁之至。
例四: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居右者,呈动态之美,先面部“仰”,后细写举止“倚”“攀”“啸呼”;居左者,呈静态之美,先举止“执”“抚”,后细写面容“视端容寂”“听茶声然”。 举止神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次序井然,形神兼备。用语严密、生动形象。
二、当堂检测
1.字音字形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许 箬(ruò)篷 石青糁(sǎn)之 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椎髻(jì) 天启壬(rén) 戌(xū) 八分有(yòu)奇 三十有(yòu)四 曾(zēng)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拣”挑选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4.古今异义
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义: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义:峨眉山之顶
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5.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动词,用箬篷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三、课后练习
核舟记(节选)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上文《核舟记》的作者是 (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核舟船头部分的三个游览者。
B本段文字对表现雕品的主题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介绍也最为详细。
C本段文字写了三人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又显现了他们的神态、风度。
D本段文字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加以介绍,充分表现了雕刻者精巧的技艺。
答案:
1.魏学洢(2分,写错字不得分)
2.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3分,关键词“峨冠”、“为”
3.D(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5.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2)如有所语 :
(3)两股战战:
16.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17.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8. 【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19. 【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1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15. (1). 靠近 (2). 说话 (3). 大腿
16. C
17. (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18. (1)空间 (2)侧面(间接)
19. 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解析】甲文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 年代:明
乙文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林嗣环 年代:清
甲文译文: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乙文译文: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