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从自然、人文,技术、经济等几条主线,全景式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建筑的故事、居住的故事和传承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源远流长,而类型丰富的传统民居又是其中最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既有田园山水的优美与宁静,也有西江苗寨的古老与神秘。传统民居不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也是触摸中华文化渊源和沧桑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纪录片既有单个建筑的故事,也有古村、古镇的故事,更有人的故事——居住者、传承人的故事,设计师、研究者、保护者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解读几千年来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纪录片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为着眼点,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不仅是一部文化的、艺术的,技术的纪录片,同时还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叙事角度上不但阐释传统民居的物质形体,而且探究各种民居文化的产生机制。透过丰富的建筑文化,观众将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庭院式建筑一直是人们求得生命安顿的主流民居形式。北京市东城区,胡新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正在对传统四合院进行全面的测绘。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党家村的党庚德一直希望恢复自家合院厅房上的藏书阁。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夫旦村集体搬迁,杰扎西正在指导村子各家新的庄廓院的建造。云南省大理周城,小白回到了祖传的白族合院中,开始了对古法扎染的探寻。在传统的民居形制四合院落中,有亲情的温暖,人伦的秩序,也有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切都顺应着自然的节奏。
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形成了长江以南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厅井式。各地厅井民居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自古以来的富庶使得苏州同里民居极富江南风韵。有着尚古之风的金华民居,木雕技艺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成为民居建筑鲜明的地域特征。宗族文化历史悠久以及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厅井式民居逐渐自成一派。厅井式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农耕时代南方中国理想的家园。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今。苗家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创造出了美观而又耐用的苗族吊脚楼。龙脊的古壮寨地处越城岭山脉的西南麓,这里的壮族民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多雨潮湿的长江流域,到山高坡陡的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这种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土建筑,成就了一处处人文地理的壮美景观。
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山西省阳泉市润城镇中庄村布政李府是中庄村最大的官宅建筑群,它的街巷和建筑依照棋盘布局,形成独立而又相对封闭的院落体系。安徽黄山徽州区呈坎村始建于三国时期,经过代代营造、传承,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时期众多传统建筑。云贵高原屯田定边而逐渐形成的众多军屯村落,渗透着征战异乡的汉族将士守望家园的无尽乡愁。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摘编自古建家园网)
材料二:
中国建筑中的屋顶构造源自古建筑传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中华大屋顶”,无论是庑殿顶、歇山顶,还是悬山顶,都以一种特殊的曲线实现了天人合一。夏至遮阳形成阴影,冬至将阳光引入正堂,屋檐起翘使得下雨天可以将雨水扬到最远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说,“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承接了古人的智慧”。
徽派民居大门内的拔风管道、福州三坊七巷的假山戏台等工匠智慧也给当下“绿色建筑”以启发。婺源徽派民居大门内的拔风管道,在夏天开门通风时便自动形成。三坊七巷中戏台正门开在偏东侧,进门之后园内有一座假山,这种布局缘于福州的东南风,风进来后通过假山,穿过戏台给观众带来了清凉,假山让地上建筑地下化,从而降低温度,这就是中国古代不用电的“空调”。
中国人所说的“风水”其实蕴含着建筑智慧。岷江一路走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大片土地得到了灌溉,造就了天府之国。除了水在变,风也在不断转向:白天正好与水形成完整的循环,晚上风与水完全同流向。古人与“风水”相关的智慧,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如今的城市,在大自然把能源送到我们窗台的同时,却以大量资金购买更多能源驱动空调来抵抗大自然送来的能源。挂满空调外机的场景,不禁令人感慨;不仅仅要传承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
(摘编自《低碳建筑如何建造?看中国古建筑蕴藏的绿色智慧》)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从自然、人文、技术等多角度展现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
B.《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
C.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D.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是完全承接了古人的智慧,缺乏创新。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古老而神秘的西江苗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
B.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C.厅井式的民居形式是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的结果,是长江流域的百姓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
D.岷江一路走来,其丰沛的水造就了天府之国;而古人与“风水”相关的智慧,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民居中“干栏式建筑”的一项是( )(3分)
A.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
B.云南翁丁的佤族民居
C.陕西延安的窑洞
D.广西龙脊的壮族民居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国古建筑,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领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来,知道错了,就中啦!”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丰富了作品内容。
D.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①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恪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于雍南,破之。从攻雍、斄城,先登。击章平军好畤,攻城,先登陷阵,斩县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级,虏二十人,迁郎中骑将。从击秦车骑壤东,却敌,迁为将军。至栎阳,赐食邑杜之樊乡。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②、灌③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选自《史记·樊哙传》,有删改)
[注]①高祖,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出身农家,早年不事生产。在秦朝时曾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②绛,绛侯周勃。③灌,灌婴。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B.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C.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D.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古代爵位名。《礼记》上说,爵位有王、侯、伯、子、男五等。
B.项羽,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破釜沉舟的典故与其有关。
C.咸阳,秦朝都城,有说法认为因其位于山之南、水之北,故称咸阳。
D.陛下,宫殿的台阶下,也指对帝王的尊称,这里是对汉高祖的尊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在与项羽相见的过程中,有杀身之祸,樊哙闯进营帐谴责项羽,最终沛公从山间小路回到霸上军营,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化解了危险。
B.项羽在彭城打败汉王,后来樊哙跟从汉王攻打项羽,攻占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兵四千人,又把项羽围困在陈县,大败楚军。
C.在刘邦起兵后,樊哙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得到重用和封赏。沛公被立为汉王,汉王封樊哙为舞阳侯;后来,樊哙升任将军,被封为临武侯。
D.汉高祖曾躺在宫禁之中,群臣无法人宫进谏。后来樊哙推门闯人宫中,其他大臣随之而人,樊哙等人还劝谏皇上不能因宠信宦官而误国事。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2)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
《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印证了陈胜的说法,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②传散关③信,两行雁带杜陵④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③散关:南宋西北边境重要关塞,诗人曾在此驻守。④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老的状况。
B.颔联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深秋来临,鸿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
C.“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用“ , , ”三句话,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景图。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这里是舌尖上的中国空间站。看!王亚平来到餐桌旁,开始摆放餐食和餐具。叶光富也飞来了,他正招呼翟志刚开饭。这一盒盒、一袋袋的, ① ?米饭、糯米糕、红糖糍粑、马蹄虾球、酸辣笋、土豆牛肉、玉米肠、雪菜兔肉、西红柿鸡蛋汤、甜辣酱、蒜蓉辣酱。中国空间的伙食真丰富! ② ?看看“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好胃口就知道了。
“太空出差三人组”的餐具有勺子、叉子,还有一样我们餐桌上很少用到的工具,也“客串”了餐具的角色;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了,那就是小剪刀。航天员们要用它剪开袋装的食品。用餐前他们会把它用绳子系在餐桌旁,以免它乱飞。
科研人员为航天员在轨配备了一百多种食品,除了考虑营养配比之外, ③ 。比如叶光富是成都人,菜谱中就会有偏辣的食品;王亚平是山东人,海鲜当然必不可少;作为东北人的翟志刚,口味接受范围比较广,画面中,一块糯米糕被他吃出了乐趣。
在此,我们祝愿三名航天员吃好喝好工作好,圆满完成在轨任务。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结合材料说说它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糊,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班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病人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病人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 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
D. 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文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几十年潜心研究中医药的屠呦呦,“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在悬崖绝壁上书写传奇的“当代愚公”黄大发,一辈子深藏功名而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
以上材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经纬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答案
1.D 2.A 3.C
4.①材料一侧重从传统民居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顺应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②材料二侧重从低碳建筑的角度,阐述中国古建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阳光、风和水,蕴藏着绿色智慧。
5.①首先写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了建筑的故事等,并介绍了纪录片的特色。②然后具体介绍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式、厅井式、干栏式等多种类型。③最后阐述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分析不当,“也是完全承接了古人的智慧,缺乏创新”错误,“完全承接”“缺乏创新”不合文意。
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B项,不合文意,“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错误,原文是“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C项,扩大范围,不是“长江流域”,而是“长江以南”;D项,分析不当,“岷江一路走来,其丰沛的水造就了天府之国”错误,原文是“岷江一路走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大片土地得到了灌溉,造就了天府之国”。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特定概念内涵的能力。依据原文“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今”,可以判断陕西延安的窑洞不属于“干栏式建筑”传统民居。
6. B 7. C
8. 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9. 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如清风一样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6.B:“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误,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也谈不上“命运悲惨”。
故选B。
7.C: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还钱,内心悔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到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
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小伙子的知错能改等,喻指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10.D 11.A 12.C
13.①(樊哙)最初跟从汉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了沛县。汉高祖做沛公,让樊哙担任舍人。
②樊哙回到荥阳,被增封平阴两千户作为食邑,凭借将军身份守卫广武。
14.①汉高祖刘邦出身农家,身份卑微,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楚汉相争中战胜项羽,开创大汉王朝。②樊哙曾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后来跟随刘邦起兵,建立赫赫战功,被封侯拜将,成为开国功臣。
10【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11【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王”应为“公”。
1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原文,应是“汉王封樊哙为列侯,号称临武侯;后来,樊哙升任将军,被封为舞阳侯”。
1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1)句:从,跟从,跟随;起丰,状语后置,在丰邑起兵;以……为,把……作为,让……担任。第(2)句:还至,回到;益,增加,这里表被动;以,凭借。
14.【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本梳理主要人物樊哙和汉高祖的事例,最后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樊哙)最初跟从汉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了沛县。汉高祖做沛公,让樊哙担任舍人。他跟随汉高祖攻打胡陵、方与,回兵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攻打泗水郡郡监的军队,打败了他们。项羽在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名骑兵由项伯介绍去见项羽,向项羽谢罪并说明并没有拒绝他入关的意思。沛公起身上厕所,示意樊哙出来。樊哙出来后,沛公把其他车马留下,独自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个人步行跟随,从山间小路回到霸上军营,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项羽也就此作罢,不再有杀沛公的心思了。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营帐谴责项羽,沛公就危险了。第二天,项羽进入咸阳大肆烧杀,立沛公为汉王。汉王封樊哙为列侯,号称临武侯。(樊哙)后又升任郎中,跟随汉王进入汉中。汉王回师平定三秦,樊哙在白水之北分兵攻击西县县丞的军队,又在雍县之南攻打雍王章邯的轻骑兵,打败敌军。跟从汉王攻打雍县、县两个县城,樊哙率先登城。在好畤县攻打章平的军队,攻城时,樊哙率先登城攻入敌阵,斩杀县令、县丞各一人,斩敌首十一级,俘虏二十人,被提拔为郎中骑将。又跟随汉王在壤乡以东攻打秦军的车骑部队,击退敌人,升任将军。进军至栎阳,被赏赐杜县的樊乡作为食邑。项羽在彭城打败汉王,又全部收复了鲁、梁地区。樊哙回到荥阳,被增封平阴两千户作为食邑,以将军身份守卫广武。与楚军相持一年,项羽领兵东去。樊哙又跟从汉高祖攻打项羽,攻占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兵四千人。把项羽围困在陈县,大败楚军。屠灭胡陵。项羽死后,汉王做了皇帝,由于樊哙坚守作战有功,增加食邑八百户。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汉高祖曾患重病,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谏。群臣中像周勃、灌婴等没有人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几天,樊哙便推门闯入宫中,其他大臣随之而入。这时皇上正独自头枕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上就流着眼泪说:“当初陛下率领我们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您是多么健壮啊!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多么疲惫啊!况且陛下病重,大臣们都很惶恐,陛下不接见群臣商议国家大事,难道就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与世隔绝吗?再说陛下难道没有看到赵高作乱的事吗?”于是汉高祖笑着起身。
15.B
【解析】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深秋来临,鸿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错误。“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句意为: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表达的是诗人对故都沦陷的担忧,而不是知晓鸿雁带来的故都消息倍感欣慰。
16.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7.(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18. ①使用拟人修辞,把小剪刀当餐具说成是小剪刀“客串”餐具的角色,赋予小剪刀人的动作,让语言生动有趣。②使用第二人称“你”,显得更加亲切,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容易产生共鸣。
19. ①装的是什么呢?
②这些食物的味道怎么样呢?
③还会为航天员设计个性化的食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还有一样我们餐桌上很少用到的工具,也‘客串’了餐具的角色……那就是小剪刀”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剪刀说成是“客串”了餐具的角色,赋予小剪刀人的动作,显得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结合“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了”可知,使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读者与原文的距离,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调动了读者的感情,增强了感染力,亲切自然。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米饭、糯米糕、红糖糍粑……甜辣酱、蒜蓉辣酱”可知,罗列了各种食物,是陈述语气,是回答上文提出的问题,此处应该填写一个问句,对前文“这一盒盒、一袋袋”装的东西进行提问,故可填“装的是什么呢?”
第二空,根据后文“‘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好胃口就知道了”可知,此处也是一个提问;再联系上文“中国空间的伙食真丰富”可知,上文说的是食物,可见,提问的内容是这些食物的味道如何,故可填“这些食物的味道怎么样呢?”
第三空,根据前文“中国空间的伙食真丰富”可知,此处应填关联词“还”;根据后文“比如叶光富是成都人……画面中,一块糯米糕被他吃出了乐趣”可知,此处是说叶光富、王亚平、翟志刚来自不同的地域,科研人员为其在轨配备的食物也不一样,故可填“还会为航天员设计个性化的食谱”。
【答案】20. C 21. 把“针头”说成不帮我的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帮忙”一词让读者感觉针头就像“我”的朋友一样亲近,显得生动鲜活。“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因粗心煮软了针头。
由下文“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班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可知,我对病人造成伤害的窘迫与羞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省略号作用: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A.省略号作用是表引文的省略;
B.省略号作用是表列举的省略;
C.省略号作用是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D.省略号作用是表说话断断续续;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针头”人格化,将针头绵软无力,不能刺入邻居的皮肤,说成“不帮我的忙”,赋予针头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柔软无比”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针头”因为较长时间的在开水中煮而变软,不能正常使用的状态。
因为“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导致针头不能用了,最后“我”多次尝试,最终失败告终,“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班斑”“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写出由于“我”的失误导致的结果,写出了“我”内心的窘迫、羞愧。
22.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列举屠呦呦、徐立平、黄大发、张富清、黄文秀等人物,指出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成为英雄,并阐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1.正确认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2.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3.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传奇。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感悟和思考
作文必须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体现自己的一些思考。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