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22:51:46

文档简介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高一年级三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3.03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 180 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 140 余首(《红
楼梦》前 80 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
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
然是否定的。
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
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
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
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
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
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
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
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
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
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
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
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
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
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
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
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
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
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
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
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
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
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
(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
第 1 页 共 8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
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
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
的性格:从薛诗中看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
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
究对偶,声韵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
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
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
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
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
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
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
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
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
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
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
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
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
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
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
《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美
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
鉴作用。
(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
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
绍,艺术构思独特。
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
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
诗宋词的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 页 共 8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直在沿用,但都为赘笔。
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
C.汉乐府民歌以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
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
酒令灯谜……无不精善。
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
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
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
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4.材料一是如何来阐明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论
证思路。(4分)
5.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
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
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
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
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
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
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
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刚到桥底,
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
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第 3 页 共 8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
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
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
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
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
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
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
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
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
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
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
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 年第 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
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
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
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
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
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
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
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然神伤。
B. 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
第 4 页 共 8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 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
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 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
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7.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 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 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D. 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8.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
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6 分)
9.“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史记·刺
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
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太宗以燉煌公(太
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
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徇渭北,玄龄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
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
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
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
以先诸将也。”
进尚书左.仆.射.。帝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
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会诏大臣世袭,授宋州刺史,徙国
梁,遂为梁国公。未几,加太子少师。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
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其年
继母世,玄龄丁.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伐辽,留守
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
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
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第 5 页 共 8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
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寻薨.,年七十一。废朝
三日。(选编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B.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C.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D.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11.下列各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明经和进士两科
是唐代科考的两个科目。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进士科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B.丁忧: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
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
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D.左仆射,官名,秦朝时期开始设置,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唐初尚书省置令
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
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
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祖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
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
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13.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 分)
14.把上文中划线句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2)“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①。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第 6 页 共 8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注】 ①天子的车驾。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诗人被免官后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形象。
B.第三句为全篇的主旨所在,我们在烛之武身上也看到了这种忠心爱国的赤
子之心。
C.尾联运用典故和细节描写流露出诗人欲像诸葛亮一样率兵亲征的强烈渴
望。
D. 此诗从诗人衰病远谪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收结,跌宕起伏,首尾
呼应。
16. 此诗感情真挚而丰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个人的言谈是其性格特点的外在流露,《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中,公西华的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
看出。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
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 , ”,
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
结果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夫子之.谓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至鸿门,谢.曰
D、张良是时从.沛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为之踌.躇.满.志.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1、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第 7 页 共 8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 20230325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虽下.愚.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B.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童仆,此处是对人的蔑称。
C.居域.中.之大 域中:语出《老子》,天地之间。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打猎出游)以三次为限度。
23《. 红楼梦》回目中往往对人物“一字定评”,下列选项中与回目相对应的一项是( )
(2 分)
袭人娇嗔箴宝玉、 平儿情掩虾须镯、 晴雯病补雀金裘、 紫鹃情辞试忙玉
A. 勇、贤、俏、慧 B. 俏、慧、勇、贤
C. 慧、勇、贤、俏 D. 贤、俏、勇、慧
24.下图是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宣传海报,该海报以红色为主色调,以钢笔为主体,
钢笔中间是紧握拳头的手臂。请阐释其内涵。(4分)
【提示】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
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
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
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
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请写一篇议论类文章谈谈你的
看法,题目自拟。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题目自拟;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高一三月质量检测答案 20230325
高一年级三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D(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
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错误,原文是想表达“在《红楼梦》诗
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并非是《红楼梦》直接引诗词入文。)
2.B(A.“都为赘笔”错误,原文材料一第2段有“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
因此该选项说法绝对。C.“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错误,原文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
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可知,原文没有比较。D.“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
高度肯定”于文无据。原文“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
《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
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可知,《牡丹亭》的影响比较大,并不
能说明曹雪芹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
3.C(C.“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错误,与材
料二“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和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
巧”的观点不符。)
4.①首先,提出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就不能产生强烈
的艺术效果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与其他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诗词歌赋等艺术形
式的作用对比,突出《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众不同;③然后,举例说明《红楼
梦》中的诗词歌赋是为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及作者的总体艺术构思服务的。
④最后,重申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一
点 1 分。意对即可)
5.①要注意《红楼梦》诗词与作品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关联。②要细细品
味《红楼梦》中诗词的文化内涵。③要重视《红楼梦》诗词对当今诗词创作和
未来诗歌发展的启迪借鉴作用。(一点 1 分,三点 4 分。依据材料,言之成理
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C(“不甘失败、生命顽强”错。)
7.(3 分) D(“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错。)
8.(6 分)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坦然赴死;②坚守
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
第 1 页 共 4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答案 20230325
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④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
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报。(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9.(6 分)①丰富了内容,渲染了气氛,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可读性,为后文豫
让自杀铺垫蓄势,使结局更为合理;③强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
(每点 2 分,签对三点得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的情
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由上下
语意推断可知,“上”应是“含怒意决”的主语,排除 C、D两项;“群臣莫敢
谏”“吾而不言”在句中是并列结构,不能在“吾”后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B。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皇帝皇后死称
‘薨’”说法错误,皇帝的死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的死称“薨”。给选 C。
1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后来凡
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由原文“太宗亲征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
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知,太宗亲征伐辽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故选
A。
13.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14.(1)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
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心(想法)呢 (关键词:爱、易、恶、介词结构
后置句式各 1 分)
(2)近来闻知您审阅牒讼每天达数百件,哪有闲暇访求人才呢?”便命
令将小的事务交付给左右丞处理,大事才告知仆射。(关键词:暇、属、关,
句意正确各 1 分)
【参考译文】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县人。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
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
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是遗憾不能见到他耸立霄云中的情景。”太宗
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
太宗为秦王时,征战各方未尝不跟随,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
第 2 页 共 4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答案 20230325
纳人才到帐中,和众位大将私下里偷偷地诚心畅谈结为友好关系,人人都愿意
竭尽全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驻马立成,文
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
任。每次为我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
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凭着文字功
居第一, 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历军阵
中。如今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中的谋略并立下安定国家之功,如同汉代萧
何论功要先于诸将一样。”
后来进升为尚书左仆射,太宗说:“您为仆射,应当辅助我增广耳目,搜
访贤才。近来闻知您审阅牒讼每天达数百件,哪有闲暇访求人才呢?”便命令
将小的事务交付给左右丞处理,大事才告知仆射。后逢下诏大臣世袭,授职为
宋州刺史,徙封为梁国公。不久,加衔为太子少师。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
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
说:“谦让确实是美德。可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不要谦让了!”
当年继母去世,房玄龄因此居丧离任,皇帝下诏把昭陵葬地赐予他。不久,官
复原职。太宗亲征讨伐辽东,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
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粮草器械,部队将士的调集留止,全由玄龄总揽。
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敌人不可轻视,尤其应该戒骄戒躁谨慎而行。
晚年多病,玄龄便对诸子说:“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得宜,唯有讨伐高丽不
止,皇上含怒决断,群臣无人敢谏,我如而不言,就会带着遗憾入土了!”便
上疏,太宗接到表疏说:“他自己已经很令人担心,还在为我国事担忧啊!”
房玄龄在任期间,夙兴夜寐,勤俭国强,全心全意做事,不(想)让事情
有任何差错。从不妒忌别人,听说了别人的好处,好像是说自己一样高兴。贤
明通达,治理有方,建议法令,追求宽容公平。房玄龄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
人比,用人的时候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地位低的一般人都可用尽其所能。
治理家室有法有度,经常担心孩子们骄奢,于是收集古今的家训,写在屏
风上,让他们各自选择,说:“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
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
总留台。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一。朝廷三日不上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15. D(“首尾呼应”错。)
16. ①慨叹与伤感之情。年已老大,屡遭挫折,壮志难酬的深深慨
第 3 页 共 4 页
高一三月质量检测答案 20230325
叹和感伤。
②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心声,虽遭贬谪却没有
忘记为国分忧的责任。
③乐观之情。仍对个人和国家前途充满着希望,因为盖棺方能定论。
(每点 3 分,情感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2 分。共 6 分,答出 2 点即
可。另外,客居他乡的孤苦,对先贤的敬仰,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均可酌
情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1)非曰能之,愿学焉
(2)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C 【解析】 A 交情/特意 B 宾语前置标志/主谓之间取独 C 谢罪,
道歉 D 跟从/带领
19、D
20、C 【解析】C 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例句与 A、B、D 三项均为名词活
用为动词。
21、B 【解析】例句,被动句 A 判断句 B 被动句 C 省略句,介宾短
语后置句 D 介宾短语后置句
22.D 解析:三驱,田猎时网开一面。
23. D【详解】由《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
贾琏”、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可知,此四处应填“贤、俏、勇、
慧”四字。
24.考查学生利用不同媒介传递信息的能力,并具备在不同媒介之间信息转换的
能力。[示例]①钢笔寓意用笔宣传先进文化、革命思想以唤醒国人;②拳头
寓意团结、力量。③背景用红色渲染,既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体现出革
命青年的激情澎湃。④整幅画面充分体现了“觉醒年代”的时代主题。寓示
着革命青年用笔唤醒国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60 分)略
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