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人们在观鸟地欣赏壮观的鸟浪,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
B、人类活动如挖沙等可导致该湿地某些物种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C错误;
D、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来的濒危野生物种,且部分濒危物种可能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生存需要在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进行相应保护,D错误。
故选B。
2.B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萤火虫发光能吸引异性前来交配,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
B、夜色中萤火虫发的光是一种物理信息,B错误;
C、可以利用人造荧光诱捕萤火虫,C正确;
D、萤火虫发光,既可以吸引异性,也可以吸引其天敌,进而调节种间关系,D正确。
故选B。
3.C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A、鸟类鸣叫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植物开花是受光照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A、有些异养生物属于消费者,比如变形虫,A错误;
B、腐生是生物体获得营养的一种方式。凡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有机物维持自身生活的生物叫“腐生生物”,分解者主要营腐生生活,B正确;
C、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C错误;
D、分解者不仅限于细菌和真菌,如蚯蚓,D错误。
故选B。
5.C
【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1) 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2)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详解】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化学元素,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循环往复的特点,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错误;
D、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即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且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详解】A、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仅依靠自然演替难以恢复其生态功能,A错误;
B、矿区废弃地的土地条件极端恶劣,甚至有严重重金属污染,植被难以恢复,而农作物更难以生长,大力发展农田,收效难以保证,B错误;
C、结合矿区废弃地的实际问题,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矿石的开采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其他危害,如地表塌陷等,D错误。
故选C。
7.B
【分析】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A错误;
B、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正确;
C、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缺少氧气时,醋酸菌不能进行发酵,C错误;
D、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缺少氧气时,醋酸菌不能进行发酵,D错误。
故选B。
8.B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自养型生物利用化学能或光能将环境中的无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不会直接吸收环境中的有机物。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不能进行循环利用,A错误;
B、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竞争水中的N、P元素、阳光等资源,蓝藻数量减少,水中N、P元素减少,进而可以减少水华,B正确;
C、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可能使水中N、P元素增多或杀死鱼类,进一步引起水体污染,C错误;
D、蓝藻是自养型生物,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蓝藻使用,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1、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2、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被破坏等;
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等。
【详解】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
B、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B正确;
C、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有其他自养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如蓝藻、硝化细菌等,C错误;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之一,要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面来共同缓解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根据水污染的途径来考虑,切断污染途径即可。要知道保护水资源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
【详解】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可以防止垃圾污染水质,A正确;
B、C、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禁止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可以防治水体污染,B、C正确;
D、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属于防治大气污染措施,D错误。
故选选D。
【点睛】保护水资源两个方面: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
11.C
【分析】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没有腌制的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在腌制几天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峰,但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致使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详解】制备样品处理液时,需要用蒸馏水煮沸后配制盐水,提取液的配制过程中用到盐酸,所以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而氢氧化铝能够使样品处理液更加清澈透明,所以要用氢氧化铝溶液,本实验目的是要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亚硝酸钠属于亚硝酸盐的一种,所以不能再加入亚硝酸钠。
故选C。
【点睛】
12.B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小龙虾在求偶期间,雌虾将含有“味道”的尿液射向雄虾,通过“味道”吸引配偶,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
故选B。
13.A
【分析】温室效应当可见光和红外线到达地面后,再从地面向大气层反射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中的玻璃顶罩那样阻碍热量的散发,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这种现象称温室效应。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农田的精耕细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100年间(1860~1960年)从283ppm上升到320ppm,估计到本世纪末可能上升到375~400ppm(1ppm=10-6)。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营造森林绿地,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详解】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含量增加,而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需采取的办法是降低大气中的含量,而降低含量的最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而且可以改善其他方面的环境问题,A正确。
故选A。
14.C
【分析】发酵: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能将糖分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
【详解】A、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产生的酒精,A错误;
B、乳酸菌为厌氧菌,无需通气培养,B错误;
C、腐乳制作主要利用毛霉等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进行发酵,C正确;
D、果醋制作过程中和果酒制作过程中pH都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C。
15.A
【分析】氟利昂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层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
【详解】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
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故选A。
16.C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A、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所在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种群数量也稳定,因此适应环境能力较强,A正确;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可以人工投喂饲料,饲料中含的化学能一般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且饲料中含的化学能一般被消费者利用,故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一般森林阶段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若环境比较干旱,则不能形成森林,C错误;
D、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C。
17.A
【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详解】A、由分析可知,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制作果醋使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细胞结构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B正确;
C、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因而可大量繁殖,C正确;
D、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CO2,这是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的原理所在,D正确。
故选A。
18.A
【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由于生物富集的作用,营养级越高,DDT的浓度越多;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所以,位于食物链最高端的生物体,接触的污染物最多,对其危害也最大。
【详解】A、从食物链甲→乙→丁、甲→乙→丙→丁中可以看出,丙和丁、乙和丁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因此关系相同,A正确;
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丁为最高级,由于生物富集效应,丁体内DDT浓度最高,B错误;
C、该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除了湖泊中所有的生物,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还有这些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
D、湖泊生态系统中既有群落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A。
19.C
【分析】“海底大花园”是海底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
【详解】A、“海底大花园”的形成是自组织的结果,A正确;
B、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植物,某些细菌也可以属于生产者,B正确;
C、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负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C项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20.A
【分析】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结构特征,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B正确;
C、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C正确;
D、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形成很多小的大熊猫种群,会减少个体间的交配、繁殖的概率,从而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D正确。
故选A。
21.C
【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该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不足时将酒精转化为醋酸,"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是防止酒精浓度过高抑制醋酸菌生长繁殖,A正确;
B、醋酸发酵的最适温度是30-35℃,"置日中曝之"可以提高发酵液温度有利于醋酸菌发酵,缩短发酵时间,B正确;
C、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衣"位于发酵液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形成的,C错误;
D、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搅拌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利于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D正确。
故选C。
22.A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乙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甲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丁和丙均为消费者,据此答题。
【详解】A、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
C、甲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有机物,若缺少甲类群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正确;
D、丙丁都是消费者,图中的c、d过程可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A。
【点睛】
23.D
【分析】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详解】①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所以这里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①正确;
②牛、羊、鹿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不一定是3个种群,②错误;
③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这些生物中的动物不是所有生物,不是一个生物群落,③错误;
④、分解者是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蜣螂也属于分解者,所以这些生物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说法正确,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4.A
【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酒精发酵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果酒发酵时,每日放气需迅速,避免空气回流入发酵容器,影响酒精发酵,A正确;
B、果酒发酵时,发酵液中的葡萄糖不断被消耗,因此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汁中还原糖含量变化,砖红色沉淀逐日减少,B错误;
C、若以酒精为底物进行醋酸发酵,酒精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醋酸和水,几乎没有气泡产生,发酵液产生的气泡量明显少于果酒发酵时,若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醋酸发酵,发酵液产生的气泡量与果酒发酵时相当,C错误;
D、重铬酸钾用于检测酒精,不能用于测定醋酸含量,D错误。
故选A。
25.D
【分析】分析题图:③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①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②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
【详解】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③,A错误;
B、④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而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不属于④,B错误;
C、将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均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改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故不能提高①/③的比值,C错误;
D、能量输入是一个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若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D正确。
故选D。
26.C
【分析】1、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详解】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错误;
C、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1×107 J/(cm2·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96×105J/(cm2·a),因此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107)=0.85%,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
27.D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运用了物质循环规律,A正确;
B、农田除杂草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B正确;
C、将南方黄麻移植到北方,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C正确;
D、通过人工除草、灭虫、灭鼠,减少食物链,使能量流向有经济效益的部分,未利用生物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D。
28.B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物质:水分、无机盐、空气;②能量:热能、光能;
2、生产者:①范围: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的菌类,比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②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3、消费者:①范围: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病毒也是;②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①范围:主要是细菌和真菌;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详解】A、细菌可以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B正确;
C、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C错误;
D、异养型生物不都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29.A
【分析】1、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
【详解】A、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和养殖的生物种类遵循了协调的原理,因此,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A正确;
B、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日照增长后鲤鱼纷纷产卵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错误;
D、由植被组成的护坡能减轻洪灾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30.D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详解】A、“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阶段,种群的出生率都大于死亡率,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
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31.(1) 群落 (他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
(2) 中华好细胞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蓝细菌则没有##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
(3) 不属于 湖中鱼的种类很多,属于多个种群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
【详解】(1)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他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 相互关联形成的统一整体。
(2)中华鲟细胞属于真核细胞,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这两种细胞的最大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膜。两者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体现在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都以DNA为遗传物质。
(3)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一个整体,湖中鱼包括很多种,由多个种群组成,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种群层次。
32. 藻类数量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分析】藻类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溶解氧的来源。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此过程需氧型细菌要消耗氧气。其次要根据图分析相关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藻类数量的减少,造成溶解氧的减少,同时由于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排入,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造成溶解氧的大量消耗。另一方面,细菌分解有机物的同时能产生大量的无机盐离子,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详解】(1)在该河的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NH4+ 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更多的矿质元素,进而使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
(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污染与生物净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关键要求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3.(1) 一定的自我调节 环境容纳量##K值 丰富度
(2)速度和方向
(3)投入少,无污染
【分析】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 。(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②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
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因此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野生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得到改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群落的丰富度都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种群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实现保护和恢复的目的。
(2)
开展退耕还林等措施以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
生物防治具有投入少,无污染的优点,因此人们更倾向于生物防治。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环境容纳量、丰富度、生物防治的优点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1) 太阳能、饵料(中的化学能) 弱
(2) 一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低于
(4) C的分解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大于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能量传递、能量散失的过程。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等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1)
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人工输入和太阳辐射,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鱼饲料中的化学能和太阳能;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
粪便为蚕未消耗的部分,属于第一营养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的利用率高,所以生态农业比单一农业经济效益高;
(3)
图中A、B、D、E都指向D,D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比冬季强,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夏季的含量低于冬季;
(4)
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A(生产者)、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群落正常演替,生产者二氧化碳吸收量会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从而使群落有机物积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
35. 干热灭菌法 火焰 后 避免除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通入氧气 平板划线法 发酵容器密闭不严 醋酸
【分析】图示表示果酒的制作流程,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进行酒精发酵;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详解】(1)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和干热灭菌法。无菌技术要求试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2)葡萄除梗应在冲洗之后完成,原因是避免除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3)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在没有严格灭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温度和通入氧气措施,使酵母菌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4)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发酵容器密闭不严,导致醋酸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通过流程图考查果酒制作的原理、注意点等知识,考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识记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需考虑的注意点。
答案第1页,共2页新誉佳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世界上最理想的三大观鸟地之一。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利用等,导致了湿地功能的退化。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在观鸟地欣赏壮观的鸟浪,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人类活动可能会导致该湿地某些物种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
C.保护湿地,需要立法禁止人类开发、利用湿地生态系统
D.应将其他地区濒危野生物种迁移到该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这首《秋夕》中描述了夜色中萤火虫闪闪发光的情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萤火虫发光吸引异性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B.夜色中萤火虫发的光是一种化学信息
C.可以利用人造荧光诱捕萤火虫 D.萤火虫发光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3.下列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鸟类鸣叫 B.植物开花 C.蜜蜂跳舞 D.花香引蝶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异养生物都是分解者
B.分解者主要营腐生生活
C.分解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D.分解者仅包括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5.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
C.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
6.下列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B.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农田,增加农民收入
C.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D.矿石的开采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其他危害
7.下列哪种条件下,醋酸菌将葡萄酒中的乙醇分解成醋酸( )
A.氧气、糖源充足 B.氧气充足、缺少糖源 C.缺少氧气、糖源充足 D.氧气、糖源都缺少
8.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B.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C.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污水中的有机物可直接供蓝藻利用
9.“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C.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10.浙江省近期开展了“剿灭劣V类水”。下列关于水体污染治疗的措施,错误的是( )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建立污水处理厂
C.禁止工业废水超标排放 D.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
11.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中,制备样品处理液不需要的溶液是( )
A.蒸馏水 B.氢氧化钠 C.亚硝酸钠 D.氢氧化铝
12.小龙虾又名克氏原鳌虾,适应性强,食性广泛,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小龙虾每到一定生长阶段就会褪壳,在它眼柄上形成生长轮。小龙虾雌雄异体,可从腹部游泳肢形状加以区分。其求偶方式被称为“世上最有味道的爱情”。雌虾求偶期间,会将尿液射向雄虾,雌虾尿中含有性激素,尿的“味道”越大,越能吸引配偶。龙虾求偶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13.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利用;植树造林
B.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大量吸收的植物
C.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减少此类化合物的使用,找寻替代品
D.汽车和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期整改
14.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产生的酒精
B.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C.腐乳制作主要利用毛霉等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进行发酵
D.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15.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1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一定形成森林
D.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7.下列关于酵母菌及醋酸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是自养的兼性厌氧型真核生物
B.制作果醋使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属于原核生物
C.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大量繁殖
D.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CO2
18.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和丁、乙和丁的种间关系相同
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
C.该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湖泊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湖泊生态系统中只有群落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19.海山被誉为“海底大花园”,是海底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利用“发现”号科考船看到了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代表,并发表了海山最具保护价值的大型生物1个新亚科、4个新属和56个新物种;海底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常与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物质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海洋雪”,成为海山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底大花园”的形成是自组织的结果
B.“海洋雪”中的某些生物可能属于生产者
C.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正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
D.新发表物种具有的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20.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种群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表明了其水平结构的差异
B.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C.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
D.栖息地的破碎化会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从而降低遗传多样性
21.《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称为"动酒雁法"的酿酮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能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表(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是防止酒精浓度过高抑制醋酸菌生长繁殖
B."置日中曝之"可以提高发酵液温度有利于醋酸菌发酵,缩短发酵时间
C."衣"位于发酵液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D."挠搅"有利于醋酸菌与酒精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发酵液中的溶解氧含量
2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乙、丙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
D.图中c、d过程可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23.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里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这些生物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这些生物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这些生物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4.某同学选用新鲜成熟的葡萄制作果酒和果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发酵时,每日放气需迅速,避免空气回流入发酵容器
B.果酒发酵时,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汁中还原糖含量变化,砖红色沉淀逐日增多
C.果醋发酵时,发酵液产生的气泡量明显少于果酒发酵时
D.果醋发酵时,用重铬酸钾测定醋酸含量变化,溶液灰绿色逐日加深
2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④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满足③大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B.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和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④
C.将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均可提高①/③的比值
D.若该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6.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 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 J/(cm2 a)
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
C.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27.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种,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下列关于人类对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运用了物质循环规律
B.农田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C.将南方黄麻移植到北方以提高麻皮产量运用了信息传递原理
D.人工灭虫灭鼠,运用行为信息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
28.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C.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 D.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29.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等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综合利用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知识构建生态护坡,可有效减轻洪灾对生产的影响。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季节性洪泛区应遵循协调原理
B.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日照增长后鲤鱼纷纷产卵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功能
D.由植被组成的护坡能减轻洪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30.下列有关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其处于“J”型增长阶段
B.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
D.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目平湖位于湖南省汉寿县境内东部的西洞庭湖湿地,总面积3.568万公顷。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目平湖生长着湿地植物865种、鸟类207种,鱼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鹤、白头翁、中华秋沙鸭等1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之一。湖洲上野生的绿色食品野芹菜、野藜蒿、芦笋和蓼米被誉为“洞庭四珍”倍受人们珍爱。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坐游船,观飞鸟游鱼。穿苇丛杨林;赏荷花,看珍珠出壳,尝野蒿水鱼……这是汉寿人捧出的一幅水乡旅游图
(1)目平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是由___和___相互关联形成的统一整体。
(2)目平湖中中华鲟细胞和湖水中蓝细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___。两者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体现在_____。
(3)目平湖中所有的鱼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种群层次,原因是___。
32.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2)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33.我国近些年来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已经开始显现生态保护的成效。回答下列问题:
(1)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利用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通过改善野生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提高种群的_______________和群落的_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种群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实现保护和恢复的目的。
(2)开展退耕还林等措施以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
(3)目前,控制生态环境遭受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人们更倾向于生物防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早在2005年,习总书记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2018年,湖州的桑基鱼塘还被列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图1为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图2为桑基鱼塘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据下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
(2)图1中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生态农业比单一农业经济效益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是因为生态农业________。
(3)图2中的字母D表示大气中的CO2,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其在夏季的含量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冬季。
(4)图2中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A、B的呼吸作用和________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三、实验题
35.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葡萄酒的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葡萄除梗→ 破碎→ 自然发酵→葡萄酒→灭菌贮藏
(1)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和__________。无菌技术要求试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2)葡萄除梗应在冲洗之_______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在没有严格灭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温度和___________措施,使酵母菌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稀释涂布平板法和__________。
(4)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