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A.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2.(山东日照)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粟 B.黍 C.玉米 D.稻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重难点】
3.(青海西宁)我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认识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提高中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以下图片中,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使用的农业工具是
A. B.
C. D.
4.(江苏南通)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
A.种植水稻 B.打猎捕鱼 C.饲养家畜 D.磨制石器
5.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下图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知识点三 半坡居民的生活 【重难点】
6.(山东青岛)某城市为打造旅游品牌,面向社会开展了“我为家乡代言”的明信片设计征集活动。下图为其中的一幅设计稿。据此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半坡居民半地穴圆形房屋复原图
A.北京 B.余姚 C.西安 D.武汉
7.(江苏省中考真题)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海南中考真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能力点一 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1.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是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可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原始的畜牧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能力点二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原始农耕文明成就 【易错点】
4.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所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于2019年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A.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
6.李明同学在研究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时,收集到了两幅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见下图)。下面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都出现在长江流域
②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居民种植水稻
③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④干栏式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湖南邵阳中考真题)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从“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主要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这些都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A.汉族主导 B.多元一体 C.交流交融 D.分散发展
9.(2022·山东临沂·一模)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10.(河南中考真题)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11.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不同的方法“追寻历史的足迹”,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还发现炭屑和烧骨。
材料二 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同时发现粗沙罐等各种彩陶,红底黑纹,纹饰简练朴素。
材料三 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等。
(1)根据下面材料一示例,完成有关推论。(4分)
材料一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材料二发现:( )推论:( )
材料三发现:( )推论:( )
(2)根据这一结论,你得出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重要方法?(2分)
素养点一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栽培粮食作物的国家——家国情怀
1.我国北方地区的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南方则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然而193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调查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陶片上有稻谷压痕,经鉴定后证实该陶片上的稻谷压痕为栽培水稻的稻壳。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
A.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作物类型 B.北粟南稻并非界限分明
C.南北地区农业种植相互交流 D.北方种植水稻早于南方
素养点二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
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 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D.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素养点三 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3.(2022·辽宁本溪·七年级期末)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发布了重要考古成果,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型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部分文物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最能印证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内涵丰富
C.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D.中华文明不断趋于统一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A.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C。
2.(山东日照)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粟 B.黍 C.玉米 D.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浙江属于长江流域,故栽培的农作物最有可能是稻,D项正确;粟、黍是北方地区先民开始栽培的,排除AB项;玉米原产于南美洲是明朝引进的,排除C项。故选D项。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重难点】
3.(青海西宁)我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认识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提高中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以下图片中,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使用的农业工具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是骨耜,C项正确;铁农具是在春秋时期出现,排除A项;耧车是汉代时期出现,排除B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排除D项。故选C项。
4.(江苏南通)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
A.种植水稻 B.打猎捕鱼 C.饲养家畜 D.磨制石器
【答案】A
【解析】根据“稻作遗存”、“稻作工具骨耒”可知这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进行水稻的培育,A项正确;根据“稻作”可知与种植水稻有关,与打猎捕鱼、饲养家畜和磨制石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5.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下图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农业生产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过着定居的生活,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排除;C项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会种植粟,排除。故选D。
知识点三 半坡居民的生活 【重难点】
6.(山东青岛)某城市为打造旅游品牌,面向社会开展了“我为家乡代言”的明信片设计征集活动。下图为其中的一幅设计稿。据此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半坡居民半地穴圆形房屋复原图
A.北京 B.余姚 C.西安 D.武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江苏省中考真题)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由地点可知是黄河流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C正确;元谋人遗址发现在云南元谋县,A排除;北京人遗址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B排除;河姆渡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D排除;故选C。
8.(海南中考真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以及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由此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技术,故选C;石铲、骨耜均是农业生产工具,故排除AB;渔叉、渔钩、渔网均是捕鱼工具,故排除D。
能力点一 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1.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骨耜是半坡原始就的成就;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成就,他们都是农耕文化,故D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发明的,不属于农耕文化,③错误,故排除ABC项。故选D。
2.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可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已经筑屋定居,建立了村落,以农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故C项正确;原始人群最初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以农业为主,不是以狩猎为主,排除ABD,故选C。
3.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是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可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原始的畜牧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结合 所学知识,碳化稻粒是农作物,与原始农业有关。刻符龟甲是一种占卜工具,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骨笛是一种乐器,与艺术出现有关,A正确;舞阳贾湖遗址属于淮水水系,不属于长江水系,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出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排除C;题干没有原始畜牧业的内容,排除D。故选A;
能力点二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原始农耕文明成就 【易错点】
4.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所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于2019年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七八千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最具代表性。C正确;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洞穴里,AB排除;半坡遗址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D排除;故选C。
5.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A.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可以看出具有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职能,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良渚文化应该是在夏朝以前的文明遗址,只有考古发现并没有文字可靠的信史记载,排除A项;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应该是在西周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原始文明向奴隶制文明转变的时期的文化遗址,排除B项;良渚文化并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开端,排除C项。故选D项。
6.李明同学在研究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时,收集到了两幅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见下图)。下面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都出现在长江流域
②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居民种植水稻
③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④干栏式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详解】根据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①不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 农作物主要是粟,②不符合题意;图一、图二居住场所的不同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③符合题意;根据图二“干栏式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干栏式房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7.(湖南邵阳中考真题)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③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2022·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从“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主要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这些都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A.汉族主导 B.多元一体 C.交流交融 D.分散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主要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这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当时汉族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排除C项;“分散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山东临沂·一模)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不同地域,但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中国文明,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文明相比,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阶级分化和礼乐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
10.(河南中考真题)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属时间可知,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制陶历史悠久,故C正确;图片没显示农耕工具、商品贸易且图片陶器无法显示是彩陶,故ABD错误。综上故选C。
11.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不同的方法“追寻历史的足迹”,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还发现炭屑和烧骨。
材料二 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同时发现粗沙罐等各种彩陶,红底黑纹,纹饰简练朴素。
材料三 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等。
(1)根据下面材料一示例,完成有关推论。(4分)
材料一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材料二发现:( )推论:( )
材料三发现:( )推论:( )
(2)根据这一结论,你得出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重要方法?(2分)
【答案】(1)材料二发现: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粗沙罐等各种彩陶;推论: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农作物和蔬菜,会饲养家畜,会烧制彩陶。
材料三发现:栽培稻谷和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等;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会种植水稻,会建造木机构建筑,会饲养动物。
(2)考古发现。
【解析】
(1)根据材料二的“先后发现粟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同时发现粗沙罐等各种彩陶,红底黑纹,纹饰简练朴素。”可知材料二的发现有: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粗沙罐等各种彩陶,由此得出的推论是: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农作物和蔬菜,会饲养家畜,会烧制彩陶。根据材料三的“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等。”可知材料三的发现有:栽培稻谷和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等。由此得出的推论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会种植水稻,会建造木机构建筑,会饲养动物。
(2)根据三则材料的结论,我得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是考古发现。
素养点一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栽培粮食作物的国家——家国情怀
1.我国北方地区的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南方则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然而193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调查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陶片上有稻谷压痕,经鉴定后证实该陶片上的稻谷压痕为栽培水稻的稻壳。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
A.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作物类型 B.北粟南稻并非界限分明
C.南北地区农业种植相互交流 D.北方种植水稻早于南方
【答案】B
【详解】原始社会时期,北方半坡人培育了粟,南方河姆渡人培育了水稻。材料中“北方地区的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南方则是以稻作农业为主。”以及后来的考古挖掘史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北粟南稻并非界限分明,故B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说明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作物类型,排除A;原始社会尚未形成南北农业种植的相互交流,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作物种植时间,排除D。故选B。
素养点二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
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 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D.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而在当时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的随葬品就是权贵阶层的生活表现,D项正确;“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只能反映水利系统的建设,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表明了当时的城市建造水平,排除B项;“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表明当时种植水稻,不能说明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素养点三 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3.(2022·辽宁本溪·七年级期末)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发布了重要考古成果,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型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部分文物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最能印证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内涵丰富
C.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D.中华文明不断趋于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四川三星堆……出土金面具残片、巨型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部分文物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极度相似”可知,四川、山东、浙江、山西的遗址均是中华文明的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A项符合题意;中华文明内涵丰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明不断趋于统一,在题干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