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及旧知,借助图像、字源识字等方法,认识“圆、寒、暑”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
3.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多种方法学习汉字,感受汉字的有趣,感知季节的变化及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多种方法认识“圆、寒、暑”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
2.教学难点:识记生字,感受汉字造字的奇妙魅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介绍对子特点
1.出示《对韵歌》,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介绍对子特点:字数形同、意思相近或相反。
3.揭题:对对子是古人学习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也像古人一样学习一篇课文《古对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导入,引出对子的特点进行介绍,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多种形式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检查朗读效果,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
3.全班接龙读:竖排同学每人读一句。读不对的地方全班一起纠正。
4.去掉拼音读:课件呈现去掉拼音的课文,同桌合作读,读不准的地方同桌帮忙纠正。
三、分节学习,多种方法识字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教师范读课文第一小节。
2.随文识字
(1)“古对今”,表示时间的相对。
从古到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古”和“今”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词语“古今”。教师领读词语。
(2)“圆对方”,表示形状的相对。
课件出示铜币,引导学生观察外形。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钱币?圆形的钱币,方形的孔。教师领读词语。
【设计意图】用古代铜币和现代纸币做对比,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古今差异,了解古今的相对。再由铜币引出“天圆地方”的传说进行“圆对方”的学习。利用形象化的事物学习对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的学习活动如下:
①利用《春夏秋冬》进行新旧知识衔接。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四季的自然现象,接下来的四个词语为大家展现了四季的不同气候。
②课件出示“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四个词语,说说这四个词带给自己的感受。
③识记“严、寒、酷、暑”。
寒:(字源识字)课件出示金文“寒”,教师解读,一个人住在屋子里,抱了四捆干草取暖,依然冻得瑟瑟发抖,屋子下面已经结冰了。“寒”就是很冷的意思,在前面加上“严”就表示非常非常冷。
酷:(分析字形,联想学习)“酷”也有“非常”的意思,非常热的夏天就是酷暑。引导学生观察生字,“暑”这个字的上面有一个“日”,就像一轮大太阳。
提示学生“寒假”“暑假”联系理解“寒”“暑”。
④识记“凉”。组词记忆,冰凉,凉爽。
⑤游戏巩固《看图对对子》
全班齐读词语,分两组出示四幅表示四个词语的图片,请学生看图说出课文中的对子。
3.填字游戏,背诵记忆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利用学过的课文《春夏秋冬》引出四个词语,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学习。运用字源识字、字理识字、联想记忆等多方法学习生字,多维度对生字进行剖析,使学生对字的音、形、义都有深刻了解。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全班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2.识记“晨、朝、暮”。
聚焦本课难点,利用动画视频演示“日”的不同位置。
3.出示课文第二小节全部内容,复习“雪、霜”的偏旁是雨字头,解释和风是春天吹的温柔的风,细雨是毛毛雨。
4.男女合作背诵第二小节。
【设计意图】用一个“日”字,串联记忆一串字,通过“日”的位置来识记字的意思,将方块字和画面联系起来,字理识字得以体现。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2.(偏旁归类)识记生字“桃、李、柳、杨”。
3.积累词语。
回顾对子特点,意思相近或相反,也可以组成词语。像第三小节的课文把“对”这个字去掉,个别字再换个位置,就重新组成了词语。
全班齐读“桃李、杨柳、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这篇课文中还有好多词语,都很优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诵读书上第53页词语。其中,“严寒”“酷暑”两个词还能变换位置,变成“严酷、寒暑”。汉字真是太奇妙了!
【设计意图】由识字带动学习词语积累,感受汉字之美、自然之美。
四、回顾课文,课外拓展
1.出示背景视频,学生借助视频内容回忆课文内容并进行背诵。
2.课外拓展:歌曲《笠翁对韵》。
【设计意图】由课文到歌曲,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拓展学生认知,让学生在感受美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