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枣儿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二、作品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看看这些词语中加点的字你都会读吗?
蓦( )然 掸( )灰尘 囫囵( )
咀嚼( ) 翘( )首远望 踌躇( )
2、解释词语
喃喃自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怀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事重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文本探究
三、整体感知:
1.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1.全剧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全剧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全剧以什么为线索?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事?这些事表现了老人对儿子什么样的感情?
4.老人向男孩讲了哪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5.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三、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字帖 碑帖 请帖 俯首帖耳 B.和蔼 和煦 和解 和衷共济
C.绚烂 炫耀 渲染 故弄玄虚 D.辗转 栈桥 站立 崭露头角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负责亚运会采访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已经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奔赴广州,届时将向国内发回最及时、最精彩的报道。
B.我们要铸就辉煌的人生,必须砸碎精神枷锁,丢掉思想包袱,走出患得患的狭隘境地。
C.此次随着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的一声令下,以及首都的示范效应,借读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应该指日可待。
D.狗既聪明、通人性,也很勤勉,不管主人贫富总能不离不弃,所以深得人们喜欢。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有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B.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情况下,风又是致病的一种因素。
C.青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铁路;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D.2月6日下午,中南海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名人: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应温总理的邀请,12位基层代表走进国务院第一会议室。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看看这些词语中加点的字你都会读吗?
蓦(mò)然 掸(dǎn)灰尘 囫囵(hú lún)
咀嚼(jǔ jué) 翘(qiáo)首远望 踌躇(chóu chú)
2.解释词语
喃喃自语: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津津有味:形容很有滋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开怀大笑: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地大笑。
心事重重:心里盘算的事很多,一层又一层。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3.C
二、文本探究
1.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全剧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全剧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全剧以什么为线索?
开场:童谣,引出话题
经过(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侯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
闭幕:童谣,与开头照应 以“枣儿”为线索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事?这些事表现了老人对儿子什么样的感情?
(1)儿子名字“枣儿”的来历
(2)儿子撒了老人一脖子的尿
(3)儿子小时侯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小结: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4.老人向男孩讲了哪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1)枣树的由来
(2)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
(3)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都与“枣儿”有关
5.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小结:老人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如 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 子的亲情。
三、达标检测
1.B
2.A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