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文中描写“水手的笑“理解人物的描写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走进船长的内心,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走进船长的内心,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脉:
1、师:这节课请跟着老师一起继续学习——《跳水》,请孩子们回顾这篇小说主要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板书:人物
2、谁能尝试将这几个人物串联起来,简要讲讲这个故事。
3、师:你抓住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将故事讲清楚了,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不仅将故事讲清楚了,还关注了其中的细微之处呢!
4、我们一起回顾,梳理梳理:水手拿猴子取乐,这是故事的起因;猴子拿孩子的帽子,这是故事的发展;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是故事的高潮;孩子跳水,水手救起孩子,这是故事的结局。
5、小结:在一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就叫做情节。有情节,小说才好看。板书:情节
二、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聚焦“水手的笑”,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过渡:整个故事最让人揪心的情节莫过于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聚焦人物,走进故事情节中去一探究竟吧。
2、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用圆圈圈划出描写水手笑的词语,用“ ”画出描写猴子表现的关键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孩子表现的关键词句,并将关键词句简单记录到学习单中,简单做批注。
3、提示:要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区分。
4、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汇报
A、师:我们先来聚焦“水手的三次笑”
学生汇报:第一次哈哈大笑;第二次又大笑起来;第三次笑得更欢了。
逐一出示PPT桅杆部分水手信息图。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B、我们再来看看水手哈哈大笑时,猴子有什么表现呢?
更加放肆起来;摘帽子;爬桅杆;
追问:此时的孩子呢?
他也笑得很开心。
C、当水手大笑起来时,猴子——
坐在横木上用牙齿咬,用爪子撕;故意逗他生气
追问:你觉得此时的猴子怎么样?——特别淘气、调皮
此时的孩子——
哭笑不得;眼巴巴望着;吓唬;大喊大叫
D、于是水手笑得更欢了,猴子却更加放肆起来,它——
坐顶端;钩绳子;扭身子;龇牙咧嘴
此时的孩子——
气得脸都红了;脱上衣;丢桅杆;走横木
小结:你们看,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更加能够了解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联。我们刚才默读课文找到的有关水手、猴子和孩子表现的关键信息,通过表格的形式一罗列,就非常的清晰明了了。你们课后也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图示来把信息梳理清楚,这就是学习当中我们可以用到的思维导图。
过渡:围绕水手的三次笑声,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孩子和猴子内心,水手的笑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
A、当猴子在人群中模仿人的动作,惹得人们哈哈大笑时,猴子可能在想( )
B、于是,它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此时的水手们大笑起来,孩子可能在想( )
追问:水手在笑话我呢!——你如果就是那个孩子,此时你感觉怎样?
C、当水手们大笑起来,猴子表现得更加放肆,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孩子的帽子,此时的孩子,可能还在想( )。
D、水手们看到猴子撕得更凶了,于是笑得更欢了,猴子在笑声中将孩子的帽子挂在了最高的横木上,此时的孩子在想:( )
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把刚才的体会再送到文中去,来体会一下水手的笑声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吧。
教师引读:
海面风平浪静,一只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学生读:他显然知道大家拿他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调到孩子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很快爬到了桅杆上。
师:水手们见状,大笑起来。
生(个读):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生(个读):猴子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师:水手们笑的更欢了
生(齐读):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反复读)
师:只见猴子——将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上的一头,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师:就在水手们一次次的笑声中
生:孩子气急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的走上横木。
出示PPT(船):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种种表现,促使孩子最后一步一步走向了危险。
那现在你发现,水手的笑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
小结:是的,水手的笑在鼓励着刺激着猴子(箭头1);也在伤害着孩子(箭头2),猴子的表现也在激怒着孩子(箭头3);虽然对水手的笑描写的不多,但是它对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板书:推动)
三、聚焦情节,凸显人物特点:
1、过渡:我们了解了猴子的表现和水手的笑刺激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孩子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危险的境地。
出示文段:师引读。
过渡:这个时候,你想救他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办法?
2、学生表达:救生圈、渔网、拿东西接着……
在最危急的时刻,故事中的关键人物谁出现了——船长,他在危急时分救下了孩子,请孩子们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此时此刻的船长是怎样做的?
3、出示第5段,自由朗读
4、学生汇报:拿枪指着孩子;命令跳水
师:是的,这是船长当时的做法。
5、粗浅引读: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站在了最高的横木上,随时都有摔到甲板上粉身碎骨的危险,即使他拿到了帽子回转身也难以下来,此时的船长特别的急切,于是他对着孩子大声喊:——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6、在危急关头,船长让孩子跳水,他之所以这样做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7、接下来,我们再次一起沉入课文中——
8、合作交流:再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有什么依据促使船长在危急关头这样做呢?请运用“共学单”,任选其中一种方式记录船长的思维过程。
9、学生表达: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船长,请把你思维过程告诉大家吧!小组派代表汇报还原船长思维过程.
小结评价:
A:这位船长从文章当中捕捉到了这些信息,真正走进了船长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他的思维过程。如果船长能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表述自己当时的想法就更好了!
B:你从这些细微的地方讲述了船长的思维过程,能够感受到船长思虑的周全;真正的了解了船长的思维过程。
C:船长综合了各种情况,天时、地利、人和,从而有了这样的做法。
10、过渡:通过刚才走进船长的思维过程,我们知道了在危急关头船长这样做的依据。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下刚刚你们想出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谁的更好?好在哪里?
师:是啊,多一秒就有多一秒的危险。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抢时间。船长的办法在那种危急时刻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11、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A:这几个字,一个短语,这不是商量,是命令,是威胁,于是他命令道:
B:“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C:师: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孩子,此时的船长必须声嘶力竭大声喊,孩子才能听到,才能在第一时间救出孩子的生命,于是他喊道——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D: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急切的、命令的、声嘶力竭的大声喊道:——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小结:孩子听清了父亲的话,于是水手明白了船长的做法,保护了孩子最终的安全。
12、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深入故事情节,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临危不惧、思虑周全 )的船长,体会了人物的特点。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突显着人物的特点(板书:突显)
我们再一起走进文中,来感受船长机智、沉着、冷静、果断。
出示第5、6段,齐读。
四、拓展研学: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篇文章中——《鲨鱼》,他描写了炮手救了两个被鲨鱼进行袭击的孩子,他的思维过程和船长的思维过程有什么异同呢,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
用你喜欢的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炮手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