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26 08:1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10的过程,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会把10以内的数按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区分“10个”和“第10”个。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十位”和“个位”的意义,初步感受“满十进一”,会在计数器上正确地拨出“10”。
2.经历数数、排顺序、比大小、 比较“10个”和“第10个”、拨计数器表示“10”的过程,建立数感。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10的过程,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10的序数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十位”和“个位”的意义,初步感受“满十进一”,会在计数器上正确地拨“10”。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培养数学眼光
(一)谈话激趣,引出“10”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精彩激烈的运动会。你们知道吗?运动会里蕴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呢!请看——(PPT出示)
运动会是在10月举行的;
运动会开幕式是10时开始的;
一二三年级都是10支队伍参加比赛;
迎面接力比赛每边都是10名运动员……
引导学生从中找到共同的数学信息——“10”。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0(板贴课题)
(二)观察字形,练习书写
师:老师想把“10”请到日字格里,怎么写?
指名学生说,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学写10。
【设计意图】这节课以“运动会”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情境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了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亲身经历过的运动会情境中,转换角度来“回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从轻松的书写中拉开10的认识的帷幕。
活动二:数序训练,初步建立数感
过渡:运动会上挑战多,闯关成功有奖励!同学们,让我们带上智慧和勇气,开启今天的闯关之旅吧!
第一关:
1.数一数,理解10的基数意义
师:比赛马上要开始了,这项比赛需要10名运动员参加。请你数一数,运动员到齐了吗?(PPT出示:运动场上有8名运动员)
指名说。
师:如果再添1个呢?(PPT演示)
师:现在又来了一个。(一共有10名)
师:谁能带大家数一数?(指名上台数,一边数一边标记)
师:你数的可真快!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吗?(指名说)
预设:我是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一个一个数的。
师:除了一个一个数,还有更快的数数方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PPT配合演示)
2.辨一辨,理解10的序数意义
师:看!老师帮小运动员们挂好了号码牌。仔细观察,从左往右数,第10名运动员是几号?(9号)10号是第几名运动员?(第8名)
3.排一排,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
师:同学们,能帮这些运动员按顺序排好队吗?
指名上台排序。
全班反馈:他是按什么顺序排的?还能怎么排?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现实背景下逐步感受和体验中建立起来的。通过运动员上场的情境,直观认识“8个加上1个是9个,9个加上1个是10个”,感受自然数逐一递增,增强数感。而运动员站位与其号码牌并不一一对应,于是有了“序数”及“数的大小顺序”知识的生成点。整个情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形式活泼,轻松自然,但又没脱离对数的概念的学习,力求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到实处。
活动三:比较大小,训练数学语言
第二关:
1.巧用情境,激趣质疑
师:拔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有几支队伍正在做赛前准备。同学们,请看!(PPT出示3组拔河图)这3场比赛能开始了吗?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指名多个学生说。引导得出:有2组人数不相等,不能开始比赛。
2.数数验证,比较大小
教师引导分男女生比赛数,或分小组比赛数,验证得出:
第一组(左边8人,右边10人)、第二组(右边10人,左边9人)都不能进行比赛。教师相机板书:8<1010>9
第三组:左右两边人数相等,可以比赛。板书:10=10
【设计意图】关注基础知识教学,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渗透“公平”“检验”等意识。教师巧妙将8、9、10三个数的大小比较,安排在“拔河比赛能否开始”这一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测——哪一组不能,为什么不能。然后用比赛的形式进行数数验证,得出大小关系并强化认识。这一活动,同时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活动四:直观操作,深化10的认识
过渡:智勇双全的小裁判们,祝贺你们顺利闯过了第二关!听说第三关挑战更大、更难。有信心战胜它吗?(有)出发!
1.动手操作,尝试10的不同表示
(1)师:第三关在篮球场上,这里也有今天的“主角”——(出示PPT):
记分牌显示,红队目前得分是10分;一场篮球比赛共4节,每一节都是10分钟。仔细观察,细心的你还在哪里找到了10?
(2)指名说(红队蓝队各派5名运动员上场比赛,一共有10名队员。)
(3)师:“10”还能怎么表示?让我们动手试一试。请看第三关活动要求——
(PPT出示活动要求)数小棒,用小棒表示赛场上一共有10名运动员;摆小棒,让大家很快就看出是10根小棒。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收集作品,利用投屏功能进行展示。
(5)集体反馈
预设1:一根一根分开摆
预设2:两根两根分开摆
预设3:五根五根分开摆
预设4:把10根捆成一捆来摆(请学生具体说一说怎样想的)
引导对比,交流得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能最快看出是10根。
2.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两位数
过渡:师: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做一个约定:每10根小棒,我们就把它捆成一捆。
(1)师生互动,引导理解“几捆就是几个十”“1个十加几个一,是十几”,感受新约定的方便。
(2)课件演示“10个一”与“1个十”的关系,教师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3)师:同学们,从10开始,我们要进入到两位数的学习了。什么是两位数?就是像10这样,要占两个日字格、有两个数位的数。数学上规定: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我们还在哪里见过个位和十位?(计数器上)
(4)课件演示计数器从1拨到10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认识“10”中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没有珠子,写“0”占位。
【设计意图】“一个十”的表示、数位的认识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供体验过程,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理解数的组成。从不同摆法的对比,到约定“每10根小棒就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到“计数器上十位的一颗珠子,就代表这1个十”,直观形象,巧妙地建立“小棒——计数器——两位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五: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1.联系生活发现10,感受数学价值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0。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10?请说一说。
2.了解计数的演变历史,渗透数学文化
师:“数”的用处可真大!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些有趣的、非常有用的数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演变的呢?本节课最后,老师要送给勇士们的闯关奖励——请看(视频播放“计数的演变历史”)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数学科学文化素养。教师注重全方位挖掘数学价值,从课堂到运动场上,从运动场上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10、寻找10、感受数的作用、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播放计数的演变历史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体会到数学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感受小小的数里有大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