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6 14: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小饮
欧阳修
造化无情不择物,春色亦到深山中。
山桃溪杏少意思,自趁时节开春风。
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
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到丰乐亭游玩,感叹自然的公平无欺,在深山之中也有烂漫春光。
B.虽然山桃溪杏缺少情韵,但它们也能够绽蕾吐芳,在春风中自得其乐。
C.五六句描绘的正是花开时节,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
D.这首记游诗写景兼抒情,立意新颖,表达平易流畅,情感真挚而深厚。
2.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起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了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巧,结构缜密。首联扣题,尾联借景抒情,"归思"即为全诗诗眼,也照应首联"宦游人"。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端居
吴融
片雨过前汀,端居枕簟清。
病魔随暑退,诗思傍凉生。
别燕殷勤语,残蝉仿佛鸣。
古来悲不尽,况我本多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室外写到室内:阵雨落在屋前水边的平地上,室内的枕簟也清凉了许多。
B.颔联写诗人的病痛随暑退而消,诗思傍随着秋凉的产生而萌动,暗扣诗题。
C.颈联运用拟人、比喻修辞,写听到别燕之语、残蝉之鸣,便不免又引起愁思。
D.全诗是诗人病愈后有感而作,因事咏怀,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有人认为本诗虽情调悲婉,但语言具有质朴浅白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①飞花②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解把:解得,懂得,②飞花:柳絮。
这首诗巧用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①
杜甫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飘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注】①此诗大概是乾元元年作者在华州时作。李白、郑虔、王维等好友因被牵连而受祸,别有用心者仍一直在罗织罪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就将小人之媢嫉者比作鸷鸟,将君子之幽放者比作白鸥,表现出两者的尖锐的对立。
B.诗人指出,有鸷鸟的恣行妄为,弄势逞威,谦谦君子般的白鸥哪能得以伸展才华,得偿所愿?
C.地上草露沾衣,空中蛛丝犹张密网,万物有灵,不要因执着妄想而失去本色,要尊重自然规律。
D.前三联写独立所触之景,险象环生。前两联奇偶自对,互相解释,首联一强一弱,对比鲜明。
2.诗人的忧思万端,所由何来?请结合诗句谈谈您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以诗人完成一天耕作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7、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使用了哪些方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本诗颈联是如何凸显农人劳动场景的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寄别马巴州①
杜甫
勋业终归马伏波②,功曹非复汉萧何。
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的巴州刺史。②马伏波:东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③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身不逢时。
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
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
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倩”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
2.本诗颈联“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有何含义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游 春 词
[唐]令狐楚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宋]蔡襄
日暖香繁已盛开,开时曾绕百千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1.令狐楚在《游春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借“春风(东风)”抒情写意,但又有差异,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钱征君少阳①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②。
(注)①此诗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李白曾在另一首诗中说其“眉如松雪齐四皓”,对其很推崇。②姜尚钓于渭水上游的磻溪,适逢文王前来打猎,遂同车而归,立为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即写"酒",再交代时间,描绘出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时节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
B.颔联中"两鬓各成丝"一句的"各成丝",是说钱少阳和诗人李白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
C.尾联借用姜太公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对钱少阳寄予厚望,也表明了作者艰难的处境。
D.本诗自然流畅,又含蓄蕴藉,诗人任性而写,在思致绵邈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①北音书断,丹凤城②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B.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情态。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彩。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①,武陵一曲想南征②。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注: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①胡骑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晋代名将刘琨奏胡笳退敌之事。②武陵:后汉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武陵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扣题起兴,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诗人的心绪。
B.颔联,实写悠扬宛转的笛音在风中传播,虚写明月映照关山的景象,实虚相生。
C.颈联,上句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下句是写诗人听了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
D.全诗运用烘云托月,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有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之感。
2.请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滕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
杨继盛②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③,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④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判定案。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身陷囹圄,只能借天空之云看友人南行,虽不言愁,而离愁别绪已在其中。
B.诗人借月色和星光,描摹自己想象中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C.“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瑟的悲情。
D.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不乏遒劲与执著。
2.本诗尾联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同有异。请指出二者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八月十五夜月(其一)①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③欲数秋毫。
注:①此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流浪到夔州时所作。②折大刀:与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的传说相关。“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③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借象征团圆的月亮和吴刚的传说来抒发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B.诗人想象吴刚攀上桂树望到天高地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C.诗人远望,水路尽是茫茫的霜雪,阻断了他回乡的路,内心又增添了愁怨。
D.“见羽毛”“数秋毫”极写圆月之明亮,以此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请赏析“转蓬行地远”这句诗。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注】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气势惊心动魄。
C."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D.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2.两诗尾联都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元丹丘山居
李白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照应题目,交代了友人栖居的地点,并说明了他选择山居的具体原因。
B.大好春光静卧山林,日头高照犹不起床,一个疏懒不羁、虚度青春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最后两句用对话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种沉浸烟霞、不受纷扰生活的羡慕。
D.这首诗融叙述、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情感率真,韵味悠长。
2.诗中"松风""石潭"两个意象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裴晋公林亭①
温庭钧
谢博林亭署气微,山丘零落喝音徽。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
池风已传春水浴,诸禽犹带夕阳飞。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坊有万几。
【注】①裴晋公:即裴度。裴度曾徙东都留守,后被朝廷重用,东山再起。②池凤:池中风盛,亦指中书省或宰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点题,写正值夏季,林亭周围的暑气渐渐消散,但裴度已音容不存。
B.额联写裴度为天下苍生而东山再起,并夸口说自己年老还要再次回到这里。
C.尾联直抒胸意,写诗人悠然来到裴晋公林亭,深感即使有纷繁的政务也无妨。
D.前三联写裴晋公林亭周围环境以及他的人生境遇,尾联抒发情怀,脉络清晰。
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泥溪
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①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一"塞"字,把斜阳的光芒写得具体可感,温暖明亮,用字新警峭拔。
B.诗歌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傍晚的花朵像喝了酒而泛上红晕;平静的水面绽放笑容,生动形象展示了景色的优美。
C.颈联通过叙事、议论来抒发感情。因"喜阴"而"休驾",因"疑昏"而"问程",诗人表情神态也尽在其中。
D.尾联"味过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独特心理,让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23、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拇"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
B.领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闭门
陆游
寂寂云山千万重,闭门不忍叹涂穷。
高秋酒熟雪浮瓮,中夜剑归雷吼空。
近报犬羊逃漠北,岂无貔虎定关中。
君王犹记孤忠在,安得英豪共此功?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雾笼罩,群山万重,四周一片寂静,使诗人不由得产生了途穷之叹。
B.深秋饮过刚刚酿熟的美酒,作者兴奋地当空舞剑,发出雷鸣般的吼声。
C.“犬羊”“貔虎”形成鲜明的对比,分别代指敌人和南宋勇猛的将士。
D.“岂无”“安得”两次反问,现实的矛盾体现的是诗人的苦闷和渴望。
2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27、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送丘克明副使休官归河南 舒逊
二孤①高枕大江流,天入苍茫日夜浮。
帆影远连巴蜀晓,橹声清入洞庭秋。
菊松雅兴同元亮,泉石幽盟慕许由。
别后相思梅正发,月明千里倚江楼。
注释:①二孤:指大孤山、小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用了杜甫《旅夜书怀》《登岳阳楼》里的句子,境界开阔,气魄宏大。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旷远清静的画面,烘托了离别之情。
C.颈联用典准确,运用陶渊明和许由典故,赞扬了丘克明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D.作为一首送别诗,没有送别的忧伤,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休官生活的向往之情。
2.尾联是怎样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箴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注】箴:规诫。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邹阳、枚乘二人虽创作迅速,却不敌司马相如辞赋用力之深。
B.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迟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
C.说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作诗的道理服务。
D.这首诗是为规诫诗者而作,没有刻意进行过度雕琢,却能于简淡中见哲理。
(2)诗的最后一联是何含义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暑旱苦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无力驱除暑热,落日着翅不肯下山,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B.人心害怕江海枯竭,天意不惜河汉干涸,诗人揣测天意,笔墨开阔,寄情深挚。
C.昆仑积雪,蓬莱遗寒,诗人虚实结合,突出暑旱之苦,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
D.诗人以暑旱喻指当时社会的黑暗,以昆仑、蓬莱喻指理想社会,抒发爱憎之情。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襟?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30、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
过沙沟店
王恽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人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过沙沟店》写诗人拜访游览沙沟店时的所见所闻,“过”是 “拜访”的意思。
B.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体会到季节的转换。
C.从 “清风破暑”和 “麦浪深”可以推知,诗人所写之景正是夏末秋初的时节。
D.颔联化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
E.桑柘即桑木与柘木,代指农桑之事。作者写的是旅途所见,关心的是民间疾苦。
2.本诗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一联颇为精妙,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颔联描绘了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的情景。
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化用《论语》中的典故“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和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暗示自己难遇明主想要归隐的心情。
3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3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泉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歌第一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状态,其中“梦初惊” 写泉声将睡梦中的诗人惊醒后引起的心理反应,该句对其刻画得惟妙惟肖。
B.诗歌第二句用“窗”的“幽”和“枕簟”的“清”描写居室的幽深安谧以及诗人卧具的洁净,以此营造出一种清幽、恬静的意境。
C.诗歌颔联用“无人”和“只有”对比,“无人”写没有人与诗人一起欣赏美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只有”表现出山间景色的美好。
D.“月空明”表现了空旷的山谷被一片皎洁的月色笼罩着,诗人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以此反衬泉水的清澈明丽。
E.尾联画龙点睛,诗人不愿意用琴声来比喻听到的泉水声, 害怕这样会失去泉声的意味,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颈联说:“传‘闻’字之神。”请结合评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3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3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李白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
王子①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
观胡人吹笛②
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③。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①王子,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鸣声。②李白自天宝三年被排挤出京后到处游历,曾来到宣城,与宣城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写下本诗。③梅花,笛曲;敬亭,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的一、二句都点明吹笛者及引发诗人感慨的由来。“秦声”指下文长安的乐曲,唐朝都城长安旧属于秦地。
B.两诗的三、四句都明确交代了“吹玉笛”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十月,地点一为钟山,一为吴山。
C.两诗的五、六句都从听者角度凸显了“笛声”的感染力。“王子”二句与“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用手法相同,即正面衬托。
D.前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特点,后诗侧重于闻笛声而生发的情感。“绕钟山”“落敬亭”写出了乐曲的质感以及缭绕不去的特点。
(2)“万壑皆龙吟”在描写音乐上,与《李凭箜篌引》中的哪一句诗的手法相同?请写出诗句,指出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诗句,分析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3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黄蝶”能否改成“蝴蝶” 为什么 请结合最后一句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写了春末夏初的郊野田间景象,诗人运用________(表达技巧)表达了______ __(感情)。
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③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参加的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通称省试。钱起参加的此次省试诗题为“湘灵鼓瑟”。②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苍梧: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内容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之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写水神冯夷闻瑟而舞,成了湘灵的知音;路过湘水的楚人因其悲而不忍闻。
C."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而远,绵延不绝,凄婉幽怨。
D.全诗驰骋天上人间、幻境现实,多角度描写,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本诗结尾两句被赞颂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从艺术效果的角度赏析这两句之妙。
3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暂”字表明了两人偶然相遇但马上又要分别的境况。
B.“悄悄深夜语”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
C.“悠悠寒月辉”寓情于景,以月之寒冷衬托出情之深切。
D.尾联描写了两人泪眼相对、依依惜别的场景,给人以画面感。
2.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颔联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场大雨的喜悦。
C.颈联写诗人高兴及其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地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请赏析尾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4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眼前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 是如何表达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②,松煤浅染饱霜兔③。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因被诬陷而被贬黔州,元符元年(1098年)迁戎州。此诗作于黄庭坚初到戎州之时。②石泓:砚台的别称。③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霜兔;用雪白的秋兔毫制成的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胸次不能平,吐出岁峥嵘,既是黄斌老画竹时的感受,也是作者黄庭坚苦内心的直实再现。
B.“公与此君俱忘形”是指黄斌老和横竹俱屈服于外部的压力,改变了自己的品格,挺直的竹子变成偃蹇。
C.本诗作者用黄斌老所画横竹的韵,既写出了黄斌老的画技高超,也写出了其性格的倔强不屈。
D.诗的前两联侧重于借画竹表达人物的品质特征,后两联主要咏叹的是黄斌老画技的高超。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径暖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像是电影中由近到远地拉开了镜头,有身临其境之感。
B.颔联用"纵横"、"高下"两词,写出了乡村山水高阔、错落有致的环境特点。
C.尾联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情怀。
D.本诗语言质朴清新,在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善于炼字炼句,意象鲜明,意境清幽。1
2.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在写景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43、古代诗歌阅读,完成问题。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B.本诗描写的行动具体而真切,这些行动一个紧接着一个,一层深似一层,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
C.主人公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因“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入房"。
D.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诗中细致地表现了他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
2.试分析诗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山头溪畔,桃花和杏花正在开放,还有穿着朴素的乡村少女们,无忧无虑地在花下嬉戏打闹,主人你也不必取笑她们,你也只是一个正在赏花的白发老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错误,不是“京都少女”而是“乡村少女”。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回答诗歌含意的题目一般要回答上手法,一般答题模式是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主人公请不要哂笑山花和村女,可叹你已是花前老翁年迈衰残。结合全诗来看,在对丰乐亭春景的描绘中,作者说山桃溪杏比不上洛阳牡丹的称艳,山村野女自然也不及汴梁城中闺秀的娇媚,但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感伤,同样乐其所乐。万物生长,其环境有异,美丑不一,但是生命本身都值得赞美、值得欣赏。“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表达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旷达和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2、答案:D
解析:
3、答案:1.C
2.①此诗用字平实浅白,无令人难解的用典或譬喻,如“端居”“病魔”等词,将诗人闲居的冷寂、经受疾病的痛苦显豁直白地表达出来;②尾联中“悲不尽”“本多情”更是直白如话,坦言自己因多情(多愁善感)体悟到的悲苦之绵长、深重。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运用拟人、比喻修辞”错,颈联没有运用比喻,“仿佛”是想象。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质朴无华,有的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此诗用字平实浅白,无令人难解的用典或譬喻,前两联写“片雨过前汀,端居枕簟清。病魔随暑退,诗思傍凉生”,诗人描写阵雨落在屋前水边的平地上,室内的枕簟也清凉了许多。诗人的病痛随暑退而消,诗思傍随着秋凉的产生而萌动。其中“端居”“病魔”等词,将诗人闲居的冷寂、经受疾病的痛苦显豁直白地表达出来,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明了。
尾联写“古来悲不尽,况我本多情”,自古以来悲伤无穷无尽,更何况本就是多情的我呢!此处“悲不尽”“本多情”更是直白如话,作者直言自己因多愁善感而体悟到的悲苦,这种悲苦无限的绵长、深重。
4、答案:拟人(或“比喻”);趋炎附势、得势便张狂。
解析: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5、答案:1.C
2.(1)别有用心者横行霸道,一直在罗织罪名。(2)君子遭遇不平,处境艰难,无辜遭人排挤,志行受阻,人生不得志。(3)无意沾惹是非,但不得已卷入其中,无法脱身,世事险阻,令人惆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万物有灵,不要因执着妄想而失去本色,要尊重自然规律”错,“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是说夜露已经将草地沾湿,而蛛丝犹张密网,表达的是幽人无意惹上烦忧,又有小人蓄意加害,并不是要尊重自然规律。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点出“万端忧”,忧思万端的由来在前三联。前六句写独立所见之景,后二句抒独立所感之情。结合注释“李白、郑虔、王维等好友因被牵连而受祸,别有用心者仍一直在罗织罪名”可知,全诗托物兴感,有忧谗畏讥之意,表达了诗人所处年代的政治黑暗以及诗人为国担忧的情怀。首联“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诗的开篇就将小人之媢嫉者比作鸷鸟,将君子之幽放者比作白鸥,表现出两者的尖锐的对立。“白鸥”,没有高贵华丽的外表,没有趋炎附势的品格,历来是高人逸士的象征,也因此受到淡泊名利,浮云富贵的隐逸之士的喜爱。意在表明君子品格高洁,无意沾惹是非,而世事险阻,难以保全自己。有鸷鸟的恣行妄为,弄势逞威,谦谦君子般的白鸥哪能得以伸展才华,得偿所愿?表现了君子无辜遭人排挤,处境艰难,人生不得志的忧思。颈联“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意思是,夜露已经将草地沾湿,而蛛丝犹张密网。君子虽无意沾惹是非,但别有用心者一直在罗织罪名,小人对君子的陷害无处不在,君子因无辜遭人陷害而忧思。
6、答案:B
7、答案:(1)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2)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3)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新酒”“招近局”“燃荆薪”这些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4)用典抒情。借孟子的典故,表达自己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
解析:
8、答案:1.C
2.①通过“喧”“倚”等动词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人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②一幅动人喜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尽在眼前,这是对未来丰收的期许。③暗示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创造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解析:1.“自说”为农人说,赊酒说明生活也并非十分富足。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手法,最后说明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颈联“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写的是捣米的石碓的声音回响在山涧之中,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农民劳作的场景且对仗较为工整。反映出了一幅忙碌而喜悦的劳作场面,蕴含着对丰收的期待。写出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与前面说到的县官的清廉为官,治理有序密不可分。
9、答案:1.A; 2.①本联意为:我独自拿着鱼竿,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间,以后难以再随鸿雁一起去拜访你了;诗人在此设想了别后的状况;②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年华不再的感伤和寄情山水、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③也表达了以后和朋友相距遥远、再难相聚的忧伤。
解析:1.因为友人与伏波将军同姓,用此典,有以马援指代友人马巴州之意,是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祝愿,而不是感叹朋友的身不逢时。
2.诗歌解析: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时杜甫53岁,客居阆中。马巴州,指巴州刺史。生平不详。据《新唐书》“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的记载,说明曾有“召补”杜甫担任京兆府功曹一事,杜甫实际未赴任。据推测,“召补”的具体时间可能是在东川期间(763--764)。此诗以出处殊途,记临别心事。首二句宾主并提,中四句叙将别之情,末二句陈各有所志之意。不赴功曹,故思乘舟南下。欲成勋业,应想骊驹玉珂。整首诗宾主自相照应,委婉有致。
诗歌大意:马巴州您像马伏波一样将有功于国家,而我这个“功曹”可比不了汉萧何那样的“功曹”。我自己在蜀地滞留的生活已经太久了,而南国江湖水是那样的多,云是那样的悠闲。我独把鱼竿,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难以随鸿雁一起飞过去拜访你了。我知道您对江湖生活不感兴趣,您的兴趣在仕途朝堂。
10、答案:1.令狐楚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早春图。诗人晨起登楼,见一花开,顿觉春意从四面扑来;仰看暖日晴云,感受东风和煦。虽是早春,却感到了浓浓的春意。
2.令狐楚诗说“暖日晴云”懂得自己在春天的出场次序,东风无须加以催逼。通过对“东风”的告诫来表达对早春景象的喜爱和希望春天渐次而来、便于慢慢欣赏的心情。蔡襄诗第三、四句写诗人猜测“春风”如同人一般多情,因痴爱梅花而去又复来。表现了梅花的可爱和诗人对梅花的极其喜爱之情。
解析:
11、答案:1.C; 2.①伤春之感。“春风余几日”,写出春光将近,余日无多,表达伤春之情。②人生迟暮的感伤。“两鬓各成丝”,写年华老去,鬓发斑白。③劝勉钱少阳年老而仍可出仕建功,同时也隐含了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尾联设想钱少阳也像姜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
解析:错在“表明作者艰难的处境”。尾联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
12、答案:1.B
2.①衬托(反衬),首联以“海燕双栖”,写燕子相依相偎,反衬主人公的孤独; 以“郁金堂”“玳瑁梁”写屋子之华美,反衬主人公的落寞。②借景抒情(正衬),颔联颈联写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③直抒胸臆,尾联“含愁独不见”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相思之愁。④以景结情,结尾“明月照流黄”,写明月照在帷帐上,相思无处不在,更深地表现主人公的浓重。
解析:1.“拟人”手法,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以居室的华美来反衬主人公的落寞,以燕子的双栖来反衬主人公的孤独。中间四句用两两对称形式刻画这对少年夫妇生离死别的哀愁:丈夫远戍辽阳,妻子独居长安,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乐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更何况远征辽阳的丈夫长久没有音讯,存亡未卜,独居长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长夜,无法入睡。这是借景抒情。最后两句更从正面一点,对表现全诗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卢家小妇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别远戍的丈夫,愁肠百结,“谁谓含愁独不见”中“愁”是直抒胸臆;谁知这时夜空的明月却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她的罗衣上,显得格外的柔和、静悄,多美好的少妇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这是以景结情。
13、答案:1.D; 2.虚写,客居异乡的诗人想象故乡的风景;衬托,以杨柳之摇衬托自己的迟暮之悲,抒写怀乡之愁。反问,结句以反问收束,表达内心无限感慨。
解析:1.“慷慨”,理解不妥。
2.尾联道出全诗主旨,“故园杨柳今摇落”是客居异乡的诗人对“故园”风景的悬揣,想必在如此萧瑟的清秋时节,杨柳早已枯黄、零落了;可是“我”,还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是以杨柳之衰映衬自己的迟暮之悲。结句以反问收束,如何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 这一自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14、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墨梅图中并无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只是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2)B项,第一首诗的主旨是赞颂画师画梅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姝,并不是对“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的讽刺。C项,第二首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将“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诗人的“画外音”属过度解读。
(3)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诗歌鉴赏】[其一]该诗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清姝。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虽墨色,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仆奴”一词,是对庸俗的鞭挞。诗中隐然可见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生态度。
[其四]该诗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含章檐下”借用宋武帝寿阳公主的典故。诗一入手便把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衬托出梅花的美。次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即指毛笔),这一句赞美了画师的技法。后两句更进一层,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高超,而且艺术境界也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至于为白为黑,原不在意。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1.B; 2.①本诗作于狱中,尾联写自己依然狂放不羁,表明不畏权奸、不肯妥协的信念;又以“病未除”自嘲,凸显一腔怨愤。②王诗是托友人之口给洛阳亲友做出告慰,重在传达自已依然高洁、坚持操守的品性。
解析:“西曹月满幽人榻”不是想象。
17、答案:1.C; 2.这句诗意为诗人像‘转蓬”一样避乱流浪到偏远的夔州:“转蓬”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地写岀了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活,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反对战乱的思想。
解析:“疑霜雪”是写月光而非真的写霜雪。
18、答案:1.B; 2.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
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
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解析:1.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
2.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
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
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
施诗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19、答案:1.C
2.《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赞美之情。《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
解析:1.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故选C。
2.《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所以此诗尾联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0、答案:1.B; 2.松风能清除襟袖的污垢,石潭水能洗涤内心的俗气,诗人借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友人摆脱世俗、追求高雅的人生境界。
解析:“虚度青春”理解错误。
21、答案:1.B; 2.①颈联寓情于景,写池中的凤凰传闻已沐浴春水,小洲上的禽鸟尚伴夕阳飞翔。
②运用白描,营造出林亭幽静和谐的意境,烘托悠然忘我的心境,表达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③“池凤”语含双关,又隐指中书省或宰相,暗含渴望经世致用之意。
解析:1.“夸口说”错,属于误解词意。虚言,白说,徒然说。
22、答案:1.C; 2.①热爱自然,轻松愉悦的心情:前两联通过蜿蜒的沙路、明亮的斜阳、柔美的晚花,和浅浅的涟漪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②留恋景色又急于赶路的矛盾心情:第三联描述诗人既担心时间已晚急于赶路,又留恋树阴不愿离去的矛盾心理。
③对归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日暮时分,飘来炊饼的香味,诗人感叹,这神味道胜过于盘珍馐。
④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1.议论的表达方式错误。
2.略
23、答案:1.C; 2.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C.“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误。该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虚写梦回边关,实写身居乡野,表达了作者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凄苦,从诗歌颈联来看,并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故选C。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作者兴奋地当空舞剑,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错误,“雷吼”应该是剑在匣中发出雷鸣声,暗示诗人渴望战场杀敌立功;“中夜剑归雷吼空”是说诗人心怀国事,半夜观剑不眠。故选B。
25、答案:①不计较个人得失,胸怀国家大局的爱国之情。诗人陷入困境却不忍心为自己感叹,深夜观剑不眠,心怀国事。②对敌人必亡,南宋将士必胜的坚定信念。听闻敌人逃亡漠北,断定敌人必亡的形势已成。③诗人自己收复失地,建立大功的雄心壮志。尾联诗人希望自己能与天下英雄豪杰共同建立大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闭门不忍叹涂穷”一句,“闭门”“涂穷”是说诗人的境遇,晚年退居家乡,报国无门,“不忍叹”是说诗人连自己的途穷之叹都不忍产生;“中夜剑归雷吼空”是说面对国家大局,诗人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心念国家社稷。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爱国的深情。颈联“近报犬羊逃漠北,岂无貔虎定关中”两句前句写敌人败逃,后句写南宋将士必胜的信念。“犬羊”“貔虎”分别代指敌人和南宋勇猛的将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岂无”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抗金胜利的坚定决心。尾联“君王犹记孤忠在,安得英豪共此功”这里的“孤忠”指的是诗人自己,表明爱国报国之心;“安得英豪共此功”运用了反问修辞,加强了语气,是一种豪情壮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26、答案:(1)B;(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27、答案:1.D; 2.①虚写,想象别后的日子里对丘克明的思念。
②直抒胸臆,直接说出对好友的相思之情。
③借物抒怀,借梅花或明月抒发思念之情。
解析:没有送别的忧伤
28、答案:(1)B
(2)[1]含意:要知道极乐神仙的境界也大多是从苦难之处修炼得来的。
[2]建议: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
解析:(1)颔联首句不是“直接”说的。
29、答案:1. D2. 诗人直抒胸臆,直言或有清凉世界,若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不忍独游其间。诗人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
解析: 1.通读全诗诗人是因为暑旱有感,并没有喻指社会黑暗之意,选项有拔高之嫌
30、答案:1.AC; 2.(1)颈联描写了行云微阴下,诗人信马途中看到的田野山岭一派静谧祥和的景象;(2)①动静结合,远岭野色是静景,而行云游马是动景。②远近结合,远处的山岭,近处的田野,上有行云。③拟人手法。着一“抱”字,就把阴天中本是静默肃穆的山岭,写出了温暖又主动的情意,“弄”字,更是把本显压抑的阴云写的调皮欢快。(3)表现了诗人轻松惬意的心情。(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1.A“过”不是“拜访”的意思,是经过。C不是“夏末秋初”,是春末夏初。
2.高柳长途,信马摇鞭。鸟鸣柳枝,提醒旅人季节的转换。时序正在麦收以前暮春初夏,清风吹破接连三天的初暑,滋润大地的细雨普降大地。后四句是描述阴天时的天气,没有日光,用阴字是对的。正因为是轻阴,才有树色变化。“远岭抱树围野色”,如同山水画的远景近景。“行云随马弄轻阴”,“桑柘阴浓麦浪深”,如同水墨画的浓淡湿枯,而且是动态的。整首诗色彩的绿色变化,随着诗人行程观察的沿途景物变幻。他利用了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涵义。桑柘是指桑木与柘木,代指农桑之事。色彩的深浅,是心情的转换,是对民生的关注。作者写的是旅途所见,关心的是民间疾苦。旅途的轻捷呼应的是农家丰收的期待,毕竟距离金黄麦浪翻滚的日子不远了,也距离蚕吃老食的时候不远了。
31、答案:B
解析:B.“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32、答案: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解析:“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一“想见”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虚写,结合前文“归去来兮一钓丝”,这幅想象的美景充分表现诗人思归之情,借景抒情;“篱东”用了东篱采菊的典故,抒发归隐之情。
33、答案:1.CD; 2.“传‘闻’字之神”的意思是诗歌的颈联紧扣题目中的 “闻”字来写景,即诗人通过想象的手法,化听觉为视觉(用视觉描写听觉),紧扣“闻”字描写泉水奔流于悬崖、低谷的景象。颈联上句,写诗人听到泉水声音的急速,想象着泉水在岩石上曲折流淌的样子;下句写听到泉水声音的低缓,想象着泉水在平坦的石头上流淌的景象。
解析:1.C项,“表现出诗人的孤独”表述错误,“无人” 表现的应是夜深人静的状态。D项,“反衬泉水的清澈明丽” 表述错误,“月空明”是衬托泉水的清澈,不是反衬。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回答本题, 应注重分析题干中的“传‘闻’字之神”的意思,然后分析 “闻”字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34、答案:1.A; 2.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解析:“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35、答案:(1)B
(2)昆山玉碎凤凰叫 以声喻声
(3)①“听吹笛”一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对韩侍御吹笛的欣赏赞美之情。②“观吹笛”一诗侧重描写作者观看胡人吹笛后的痛苦之情,作者由观胡人吹笛而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表现了自己遭流放之后的怨愤之情和对人生的眷恋之情。
解析:(1)B项,前诗没交代时间,后诗地点为“敬亭山”。故选B。
(2)《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龙吟”也是声音,借此写韩侍御吹笛的声音。
(3)第一首诗极力地描写笛声的美妙悠扬,说美妙的乐声围绕着钟山,山壑中响起龙吟般的声音。还写到古人听到韩侍御美妙的笛声的反映,主要目的在于表现对其吹笛记忆高超的欣赏与赞美之情。第二首诗主要写的是诗人听到胡人用玉笛吹奏出来的《出塞》曲的反应,说让“我”泪流不止,甚至都沾湿了帽子,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处境,想起了长安,不觉悲从中来,抒发的是自己被流放的痛苦与怨愤之情。“却望长安道”,诗人回首遥望长安,心中还想着君王,对其眷念不忘。
36、答案:1.不能。因为是黄蝶,所以飞入菜花才无处寻。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人对生活(或: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
37、答案:1.B; 2.(1)以景结情,余味无穷:曲终人散,不见湘灵,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答“借景抒情”也可以,但阐释要准确)(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答“呼应开头”或“首尾呼应”就可以):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的有机整体。 (3)结尾突转,意外迭出。音乐突然结束转入景物的描写是一重意外,诗歌从神奇虚幻的世界回到客观的景物世界,是又一重意外。带给读者奇妙的审美体验。
解析:1.动人的瑟声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但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2.从手法上来看,结尾句主要在写景,而诗歌的前面在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所以是“以景结情”;诗歌前面在写乐曲声,给人带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而结尾句写到“曲终”,人也回到了现实世界,所以是由动转静,由虚转实。从结构上来看,主要考查尾句与前面内容的关系,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所以结尾处是在呼应开头。解答时,先概括一点妙处,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点。
38、答案:1.D; 2.诗人以落叶和断蓬比喻自己与陈羽二人漂泊不定的境况,形象地描写了两人同为游子漂泊无依的境遇,传达出彼此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
解析:1.D.分析有误,尾联的意思是谁说年轻人的分别都是泪眼相对依依惜别呢,表达出的是分别时的旷达。
2.“落叶”指凋零的树叶,“断蓬”指无根蓬草,这里以这两个意象来比喻自己与友人漂泊不定的境遇,两人同为天涯漂泊之人,传达出一种惺惺相惜之情。
39、答案:1.C
2.尾联,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农民们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解析:1.C项,“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地生活了”是对“莫相思”的错误理解,“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的意思。
2.本题要求赏析尾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表达诗人对农民们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40、答案:1.D; 2.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解析:D项“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
41、答案:1.B; 2.①愤懑,对自己被贬官的抑郁不平、愤藏之情;
②倔强不屈,借竹子的不屈来表达自倔强不屈的特怀;
③赞赏,对黄斌老的绘画技巧的赏。
解析:“改变了白己的品格”说法错误。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
42、答案:1.C; 2.写景上:都运用反衬手法,都通过描写鸡鸣、犬吠,以动(声音)衬静,反衬了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谧:②情感上:都通过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1.C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情怀”分析错误,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故选C。
2.首先审清题干要求,将此诗的颈联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进行比较,比较的角度是写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露”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通过“狗吠“鸡鸣“深巷“等词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动衬静,表达诗人对隐居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因此,均运用了反衬手法,均表达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43、答案:1. B
2.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解析:1. B项,“叙述诗”错误,应为抒情诗,通过动作写心理。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项,故B项正确。综上,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