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文学常识类试题 专项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文学常识类试题 专项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6 14: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文学常识类试题 专项练习
1、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称号,如"仁宗"。
B."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等。
C."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本意指掌管为皇帝起草诏令事务,后用作官名。
D.古代官员在"丁忧"其间不得为官。若有特殊原因,国家也可丁忧者为官,称为"夺情"。
2、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官、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末。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3、对下列中国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是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明陪鲤对”。
B.“结发”,指古代的一种婚礼仪式。具体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束发,以示正式结为夫妻,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结发同枕席”即为此意。
C.“寡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寡德之人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项伯”中的“侯”“伯”是指他们的爵位。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坐,张良为侍坐。从座次可以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以及项羽对范增的尊敬。
5、下列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官职名称的一项是( )
A.答司马谏议书 B.上枢密韩太尉书
C.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D.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
7、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是一个区域名,指的是泰山以东的地区,与现在的“山东省”不同。
B.门客,又称食客,依附于贵族门庭的人,作为一种职业, 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之租税。
D.太保,是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傅,周代始置,为辅佐国君的官。
8、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的情景。
B.家塾,是私塾的一种,主要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
C.生员,唐时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明、清时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
D.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古时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在大殿主持。
B.太师,古代官职名,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汉以后历代相沿,多为重臣的加衔,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阙,唐代官职名。补阙是唐代谏官,掌管规谏和举荐。其中,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1、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中的“乘”指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B.古代军队的编制有师有旅,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C.庠序,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D.“冠者五六人”中的“冠者”指的是成年男子。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15、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形成合力造车的样子。多指车厢,一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D.《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旄节,可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以牦牛尾为饰,用作信物。
B.栘中厩,汉代有栘园,其中的马厩称为“栘中厩”。
C.长君,可以是对他人长兄的尊称;女弟,指弟弟和妹妹。
D.上林,古代宫苑,是皇帝游猎的场所,汉时在长安西。
1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夏商周时已有封禅的传说。
B.庚子,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
C.行在,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相近的词语还有“行宫”
D.礼部,古代官署,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科举学校、宗教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
19、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巩,东周则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史称东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20、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2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传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B.相传左丘明除撰写《左传》之外,还撰写了《国语》。《左传》重在记事,《国语》重在记言,二者均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为"十三经"之一,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D."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大夫"是官职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 大夫、士三级。
2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2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2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迁”在此处是贬谪、放逐的意思。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即为此意。
B.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两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C.鼎元,指状元。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甲”。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
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太保。贾谊曾被封为“太傅”,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
25、下列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师,本指周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2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创始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27、下列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査公务;"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仼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是夕始觉有迁贬意。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
2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与韩愈《师说》中“经传”意思相同。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顾问。
D.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着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
29、下列对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激愤。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D.重阳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30、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宁”指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始设太学。
C.“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33、下列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中的古代女子的妆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山: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
B.贴金:唐代女子好在额部涂上黄色,谓之"贴金",过夜后其色有明有暗。
C.蛾眉:飞蛾触须般细又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离骚》里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诗句。
D.花面:指花和女子的容颜,"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34、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孟子 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B.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C.关汉卿是金末元初人,元杂剧的奠基人,与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D.说明文写作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了解事理,安排写作顺序,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等等。
3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36、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
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3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牍,简为竹片,牍为木片。在纸张发明以前,文字书写在简、牍之上,后世于是将“简牍”作为典籍、文书的通称。
B.寒食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禁烟火,吃冷食。相传,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忌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后相沿成俗。
C.太牢,指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具备;少牢,指古代祭祀时只用羊、猪二牲。一般诸侯祭祀用太牢。
D.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表示女子已经成年,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纪。“笄”是古人用来束发或固定帽子的簪子。
38、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B.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C.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3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40、下列文化常识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秦汉以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九个官职的名称历代多所变更。
C.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或用作王室、国家的代称。
D.《汉书》东汉班固撰,记载东汉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首部断代史。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徙”只是一般的调动官职。
2、答案:D
解析:
3、答案:B
解析: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4、答案:C
解析:“项伯”的“伯”不是位,是他的字。
5、答案:D
解析:这里应指前一种。
6、答案:C
解析:A项,司马光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
B项,韩琦时任枢密使,掌军政大权,因职权相当于汉代的太尉,故称韩太尉。
D项,太史令是官职名。
7、答案:A
解析:“泰山以东的地区”错误,应为“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8、答案:A
解析:描写的是七夕的情景。
9、答案:C
解析:“十人为伍”错,五人为伍。
10、答案:C
解析:“十人为伍”应为“五人为伍”。
11、答案:A
解析:“左迁”必是降职。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商代叫庠,周代叫序”错,应为“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3、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14、答案:C
解析: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15、答案:B
解析:B.“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错误。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故选B。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D
解析:“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18、答案:D
解析:D.“副职为郎中”错误,应该是“副职为侍郎”。
19、答案:A
解析: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都于巩。
20、答案:A
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21、答案:C
解析:“纪传体”错,应为“编年体”。
22、答案:A
解析:(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
24、答案:D
解析:“位次于太师、太保”错,太傅位次于太师,但高于太保。
25、答案:B
解析: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
26、答案:D
解析:选D。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27、答案:D
解析:D项,“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说法错误,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名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叫“右迁”,“迁除”、“迁升”等,降级叫“左迁”、“迁削”、“迁谪”,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故选D项。
28、答案:A
解析:A项,“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错误,“传”指解释儒家经典的传文,如《春秋左氏传》。
29、答案:A
解析:变徵的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3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错,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二牲叫少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故选C。
31、答案:D
解析: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32、答案:A
解析:A项,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33、答案:B
解析:“贴金:唐代女子好在额部涂上黄色,谓之‘贴金’,过夜后其色有明有暗”错误,“贴金”说的是古代的衣饰,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唐代女子在额部涂上黄色,谓之“额黄”。
34、答案:D
解析: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
35、答案:B
解析:徙:此处意为调职。
36、答案:A
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司马迁著《史记》 ,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 《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
37、答案:C
解析:“诸侯祭祀用太牢”错,天子祭祀社稷时用太牢,诸侯祭祀宗庙时用少牢。
3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不一。C.会试的应考者无国子监监生,且录取者称为“贡士”。D.“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故选B。
39、答案:C
解析:“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40、答案:D
解析:D.《汉书》记载西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