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具学具】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水、石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图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将一个乒乓球放在水中。
问:乒乓球为什么能漂在水面上?
尝试得出结论: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漂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展示:石块放到水中现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归类,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讨论,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得出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为下一节的阿基米德原理做好铺垫。
三、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结合课堂小结进行板书,有助于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浮 力
一、定义:
二、产生的原因:
三、浮力大小:
【作业设计】完成课时练中的达标检测和提能演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