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检测卷
(范围:七上第1单元;满分:70分;时间:4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小刚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半坡村
2.(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
A.170万年 B.70万-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3.(2022·全国·七年级)“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②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③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着群居生活 ④北京人懂得使用石器和火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2022·山东东营·二模)2021年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一百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联合出品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揭秘古人类发展进化的重大历程。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B.北京人采集的植物果实放在陶器中
C.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狩猎 D.北京人围坐在火堆旁取暖和烧烤食物
5.(2022·江苏·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三模)北京猿人不管是在体形上还是在脑容量方面都更接近现代人。其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甚于下肢骨,这表明北京猿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表明猿人到近现代人转变的关键是
A.能够直立行走 B.形态样貌变化
C.长期劳动的结果 D.会使用火
6.(2022·全国·七年级)北京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依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考古学家推断北京人的基本特征有
①打制石器 ②学会用火 ③种植粮食 ④饲养家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020·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假如你生活在山顶洞人时期,你可能做哪些事情?
①挖掘水井②用骨针缝制兽皮围裙③用磨光的小石珠、贝壳等来美化自己④能把骨头、石头钻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8.(2022·天津河西·二模)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观察下面一组石器图片,据此可知,当时的原始居民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过穴居野外生活 D.会人工种植水稻
9.(2022·河南·模拟预测)大约距今四五千年,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的核心地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A.历史悠久,延续至今 B.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具有冲突与融合的双重趋势
10.(2022·全国·七年级)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11.(2021·福建三明·九年级期末)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12.(2022·广东深圳·二模)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2020·山西晋中·模拟预测)西昊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西吴壁村南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挖据时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上述材料说明
A.山西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
B.山西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居全国首位
C.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说明尧、舜、禹等属于史实
D.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
14.(2022·河南洛阳·一模)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是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可知
A.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原始的畜牧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15.(2022·广东韶关·二模)传说当中,神农尝百草,教民种粟,轩辕蒸谷为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炎黄时期开始掌握农业耕作技术 B.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的东西
C.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D.真实的历史,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16.(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孔颖达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据此可以判断,“华夏”概念
A.最早出现在唐朝 B.仅存于地理层面
C.根植于中华民族 D.只存在于古籍中
17.(2020·山东·济宁市兖州区东方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时期 D.西周建立初期
18.(2022·四川自贡·七年级期末)2021年中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以“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启华章”为主题。华夏儿女祭拜黄帝,主要因为他
A.发明文字、编制了乐谱 B.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
C.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9.(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20.(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传说与真实的历史关系反映的历史信息,就是虚假与真实,是互相联系的,他们往往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传说往往是根据历史的真实世界衍化而出的。下列内容能够说明传说与历史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是
A.相传盘古开天辟地,说明最初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
B.相传伏羲的母亲因为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伏羲,说明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相传炎帝教民耕种,说明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D.相传黄帝已经会制作衣裳,说明6000年前的半坡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
21.(2022·广东·模拟预测)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22.(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传说中的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该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战争发生在四五千年前的长江流域 B.交战的双方是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C.战争的结果是炎帝失败,归顺黄帝 D.这一战役后形成了华夏族
23.(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4.(2022·全国·七年级)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
A.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B.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D.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25.(2022·江西赣州·模拟预测)中国科学家带领一支国际科研团队,模拟重建了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一处4000多年前的远古滑坡坝遗址,并证明了因滑坡坝崩溃而形成的洪水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以上研究成果为哪一传说提供了旁证
A.阪泉之战 B.仓颉造字 C.黄帝造舟车 D.大禹治水
第II卷(非选择题,2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26题6分;27题14分;共20分)
26.(2019·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观察以下史实和推论。(6分)
史实:北京人遗址上的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一较大的灰烟层有4个,第四层的灰烬层最厚处超过6米。
推论: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火。灰烬成堆说明他们已经很好地管理火,并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请你按照这一思路,从以下史实中得出相应推论。
史实 1:从第 13 层上出土了几件打制石。
推论 1:
史实 2: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石头、兽骨和树种。
推论 2:
史实 3: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制作得都比较尖利。
推论 3:
27.(2022·陕西延安·七年级阶段练习)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4分)
任务一【对号入座】
(1)请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3分)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黄帝④半坡原始居民⑤北京人⑥炎帝⑦山顶洞人⑧尧舜禹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传说中的祖先
任务二【分析论证】
(2)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两个问题须分别作答)
材料 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因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
问题一: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衣、食、住、用火、使用工具、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4分)
问题二:河姆渡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你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6分)
任务三【方法总结】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1分)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检测卷
(范围:七上第1单元;满分:70分;时间:4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小刚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半坡村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晚于元谋人,排除B项;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陕西半坡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都晚于元谋人,排除CD项。故选A项。
2.(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
A.170万年 B.70万-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些远古人类被称为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可以看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A项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B项不合题意;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使用打制石器。C项不合题意;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3.(2022·全国·七年级)“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②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③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着群居生活 ④北京人懂得使用石器和火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可归纳出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北京人懂得使用石器和火,①④符合题意;根据“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可归纳出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着群居生活,③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项排除。故选择B。
4.(2022·山东东营·二模)2021年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一百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联合出品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揭秘古人类发展进化的重大历程。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B.北京人采集的植物果实放在陶器中
C.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狩猎 D.北京人围坐在火堆旁取暖和烧烤食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排除ACD项。故选B项。
5.(2022·江苏·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三模)北京猿人不管是在体形上还是在脑容量方面都更接近现代人。其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甚于下肢骨,这表明北京猿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表明猿人到近现代人转变的关键是
A.能够直立行走 B.形态样貌变化
C.长期劳动的结果 D.会使用火
【答案】C
【解析】根据“北京猿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可知,长期劳动使得北京猿人在体形上更接近现代人,C项正确;材料强调劳动对北京猿人的影响,排除A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项。
6.(2022·全国·七年级)北京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依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考古学家推断北京人的基本特征有
①打制石器 ②学会用火 ③种植粮食 ④饲养家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灰烬、烧石和烧骨,可得出北京人学会用火,依据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得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①②正确;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以打猎、采集为生,还没有过上原始农耕生活,也不会饲养家畜,题干中也没有体现,③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7.(2020·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假如你生活在山顶洞人时期,你可能做哪些事情?
①挖掘水井②用骨针缝制兽皮围裙③用磨光的小石珠、贝壳等来美化自己④能把骨头、石头钻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山顶洞人还不会挖掘水井,①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2022·天津河西·二模)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观察下面一组石器图片,据此可知,当时的原始居民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过穴居野外生活 D.会人工种植水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石铲、石刀、石墨盘”可知,石铲用于翻土可以种植庄稼,石刀用于收割,石墨盘用于谷物加工,这些说明人类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捕鱼狩猎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类国穴居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种植水稻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河南·模拟预测)大约距今四五千年,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的核心地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A.历史悠久,延续至今 B.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具有冲突与融合的双重趋势
【答案】C
【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的核心地区,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排除A项;材料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并非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冲突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2·全国·七年级)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依据“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等信息可知该遗址应是指河姆渡遗址,河姆渡远古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建筑,①②③④分别对应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红山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2021·福建三明·九年级期末)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故D错误。
12.(2022·广东深圳·二模)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可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已经筑屋定居,建立了村落,以农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故C项正确;原始人群最初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以农业为主,不是以狩猎为主,排除ABD,故选C。
13.(2020·山西晋中·模拟预测)西昊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西吴壁村南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挖据时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上述材料说明
A.山西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
B.山西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居全国首位
C.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说明尧、舜、禹等属于史实
D.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在西昊壁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这说明当时在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D正确;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是云南的元谋县,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人物,不属于史实,C排除;故选D。
14.(2022·河南洛阳·一模)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是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可知
A.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原始的畜牧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结合 所学知识,碳化稻粒是农作物,与原始农业有关。刻符龟甲是一种占卜工具,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骨笛是一种乐器,与艺术出现有关,A正确;舞阳贾湖遗址属于淮水水系,不属于长江水系,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出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排除C;题干没有原始畜牧业的内容,排除D。故选A。
15.(2022·广东韶关·二模)传说当中,神农尝百草,教民种粟,轩辕蒸谷为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炎黄时期开始掌握农业耕作技术 B.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的东西
C.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D.真实的历史,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传说当中神农尝百草,教民种粟,轩辕蒸谷为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生活,C项正确;依据传说不足以判断一定是到了炎黄时期远古居民才开始掌握农业耕作技术,排除A项;原始农业出现已经得到了证实,因此不能说明神农的传说完全是虚构的东西,但是传说毕竟带有想象、夸张的成分,也不能说完全是真实的历史,因此传说还需要与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排除BD项。故选C项。
16.(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孔颖达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据此可以判断,“华夏”概念
A.最早出现在唐朝 B.仅存于地理层面
C.根植于中华民族 D.只存在于古籍中
【答案】C
【解析】依据“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和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概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C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已经有“华夏”的称呼,而《尚书》是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文化典籍之一,排除A项;依据题干“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可知,“华夏”概念并不仅存于地理层面,排除B项;依据题干可知,华夏概念并不只存于古籍中,也有世人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和见解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0·山东·济宁市兖州区东方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时期 D.西周建立初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都是。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通过推举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C项正确;山顶洞人时期、半坡氏族时期还没有出现禅让制,排除AB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2·四川自贡·七年级期末)2021年中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以“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启华章”为主题。华夏儿女祭拜黄帝,主要因为他
A.发明文字、编制了乐谱 B.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
C.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受到华夏儿女的祭拜,D项正确;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排除A项;黄帝打败国炎帝和蚩尤,但是这不是华夏儿女祭拜他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说明中华文化又具有一体性特点,B项正确;兼收并蓄 、 一脉相承 、丰富多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D项错误,故选B项。
20.(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传说与真实的历史关系反映的历史信息,就是虚假与真实,是互相联系的,他们往往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传说往往是根据历史的真实世界衍化而出的。下列内容能够说明传说与历史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是
A.相传盘古开天辟地,说明最初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
B.相传伏羲的母亲因为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伏羲,说明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相传炎帝教民耕种,说明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D.相传黄帝已经会制作衣裳,说明6000年前的半坡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
【答案】C
【解析】相传神农氏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C选项内容能够说明传说与历史有一定内在联系,C项正确;最初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不属于真实的历史,排除A项;“相传伏羲的母亲因为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伏羲”与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做装饰品,已经懂得审美,D项内容不能够说明传说与历史有一定内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2·广东·模拟预测)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答案】C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会烧制彩陶。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C符合题意;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不能通过题干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排除A;中原地区彩陶和炎帝都与黄河流域有关,排除B;炎帝鼓励发明创造不是从题干考古发现中印证的信息,排除D。故选C。
22.(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传说中的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该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战争发生在四五千年前的长江流域 B.交战的双方是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C.战争的结果是炎帝失败,归顺黄帝 D.这一战役后形成了华夏族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阪泉之战发生在四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黄帝与炎帝之间的一场战役,经此一战轩辕黄帝大获全胜,天下归心。炎帝战败俯首陈臣,将天下王权交付给黄帝。彻底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因战争产生而形成的帝、后双头领导体制。C项叙述正确,故选C。
23.(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C
【解析】题目给出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前时期的史实。所以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朝,A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在国家产生后,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建立后,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D,故选择C。
24.(2022·全国·七年级)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
A.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B.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D.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C
【解析】图一反映了炎帝教人耕种反映了原始农业发展, 图二黄帝建造宫室反映了定居生活的兴起,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炎黄联盟,A错误;私有财产的形成促使社会阶级分化,材料没有反映私有财产,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炎黄统一黄河流域,D错误。综上故选C。
25.(2022·江西赣州·模拟预测)中国科学家带领一支国际科研团队,模拟重建了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一处4000多年前的远古滑坡坝遗址,并证明了因滑坡坝崩溃而形成的洪水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以上研究成果为哪一传说提供了旁证
A.阪泉之战 B.仓颉造字 C.黄帝造舟车 D.大禹治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滑坡坝崩溃而形成的洪水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可得出为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提供了旁证,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2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26题6分;27题14分;共20分)
26.(2019·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观察以下史实和推论。(6分)
史实:北京人遗址上的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一较大的灰烟层有4个,第四层的灰烬层最厚处超过6米。
推论: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火。灰烬成堆说明他们已经很好地管理火,并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请你按照这一思路,从以下史实中得出相应推论。
史实 1:从第 13 层上出土了几件打制石。
推论 1:
史实 2: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石头、兽骨和树种。
推论 2:
史实 3: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制作得都比较尖利。
推论 3:
【答案】(1)北京人已会制造简单的工具,已是早期的人 类。
(2)北京人已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
(3)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活动中渔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解析】
(1)由“从第 13 层上出土了几件打制石”可以推断出北京人已会制造简单的工具,已是早期的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由“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石头、兽骨和树种”可以推断出北京人已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
(3)由“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制作得都比较尖利”可以推断出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活动中渔猎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7.(2022·陕西延安·七年级阶段练习)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4分)
任务一【对号入座】
(1)请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3分)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黄帝④半坡原始居民⑤北京人⑥炎帝⑦山顶洞人⑧尧舜禹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传说中的祖先
任务二【分析论证】
(2)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两个问题须分别作答)
材料 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因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
问题一: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衣、食、住、用火、使用工具、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4分)
问题二:河姆渡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你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6分)
任务三【方法总结】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1分)
【答案】(1)洞穴中的祖先:②⑤⑦;定居时代的祖先:①④;传说中的祖先:③⑥⑧.(完全正确才可得分)
(2)问题一: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问题二: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化石和考古发现.
【解析】
(1)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洞穴中,属于我国洞穴中的祖先。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子,他们都过定居生活,属于我国定居时代的祖先。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他们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传说中的祖先。故答案为洞穴中的祖先:②⑤⑦;定居时代的祖先:①④;传说中的祖先:③⑥⑧。
(2)问题一:根据题干中的“北京人”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
问题二:分析两种文明的不同点,主要从他们的居住、食物等方面进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湿润,因此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子中,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中,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3)本题是总结型题目,主要通过以上材料进行综合获得。因为人类出现之初没有文字记载,只有通过发现古人类的生活遗迹来证明,根据所学可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和考古发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