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韩愈提倡古文,又创作骈散结合的文章,这也与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等有关。韩愈之所以对骈文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是因为骈文从一开始就处于主体地位,其无可替代性和广泛应用性使之无法脱离文人的生活。从先秦散文到汉赋,散文逐渐吸取辞赋的表现手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越来越注重形式,讲究骈四俪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讲究押韵、对偶、用典等。萧统的《文选》辞藻华美,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必然与前代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它一向被文人视为必读的一部书。南朝后期,骈文受到宫体诗的影响,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的道路,堆砌大量的典故,导致内容晦涩难懂。初唐时期,陈子昂要求复古革新,主张文道合一,也并未反对骈文。中唐韩愈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扩大了散文的体裁范围,逐步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强调文章之“道”,但是他并未撼动骈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骈文一直用于公文、书信等,可见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接受角度来看,骈文形式美、文风华丽的确优于古文。韩愈倡导的“文以明道”的“道”即孔孟之道,力图挽救已经没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如果过分强调先秦散文的价值,以己之力创造新词,不沿袭前人的词句,那么所作的文章必然文采不佳,价值不高,万一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韩愈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欧阳修等人。韩愈的两大文风“奇”和“平”,欧阳修继承的是“平”的文风。将《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和《醉翁亭记》相比,前者借李愿之口表达对隐居的向往之情,“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后者以贯穿全篇的“乐”字表达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都受骈文影响,骈散结合,浑然天成,“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无论在句式还是修辞都有相似之处。欧阳修在学习韩愈的同时,也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学风格。
(摘编自黄雪梅《论韩愈对骈文的态度》)
材料二:
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他在《进学解》中谈到了自己为学之勤奋:“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韩愈知识架构的基础。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他的学习充满主动性,“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提炼、思考、领会的过程。他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其一系列读书札记,如《读荀》《读鹖冠子》等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
在韩愈的文化思想中,一种植根于传统,但又注目于现实的品质极为突出。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而不株守其内容。他立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先贤智慧,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因而他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新。
对于儒学的发展与传承,《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的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其《原道》中“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的思想方法,也与汉代以来直至《五经正义》的经学方法截然不同。汉唐儒学以五经为本,韩愈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外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孟子·许行》对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韩愈则以此为基础,通过古今两种“为民之制”的对比,批判佛老二教的不事生产、于世无益,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影响着韩愈,他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对骈文的态度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B. 中唐的韩愈继承并发展初唐陈子昂的主张,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但并没有影响骈文在当时的地位。
C.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勤学苦思、深入汲取;另一个是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具有研究性和批判性。
D. 韩愈创新性提出的“道统”的说法是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这种创新学说旨在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韩愈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由《送李愿归盘古序》和《醉翁亭记》可知,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多体现在思想方面。
C. 韩愈的读书札记说明,深入的比较研究是促进学者提出独特学术见解的一种途径。
D. 韩愈继承发展《孟子》对社会分工的阐述来批判佛老二教,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
3. 下列选项,与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时“研究性和批判性”特点最一致的一项是( )
A.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唐·韩愈
B.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
C.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清·刘开
D. 继往圣,开来学。——宋·朱熹
4.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这段文字骈散结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 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韩愈在研学过程中的创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此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让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1881年12月5日
(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中国书籍出版社)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回顾燕妮与马克思两家的关系入手,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
B. 文中大量文字写马克思的工作与遭遇,这是因为两人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可以侧面表现燕妮的工作与精神。
C. 燕妮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经历了流亡的痛苦,失去爱子的痛苦,遭受诬蔑、孤立无援、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
D. 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赞美、悼念和惋惜之情。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但去世后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
B. 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C. 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D. 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8. 这是一篇悼文,这类文章应该赞美逝者的品德,从而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文章却说“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9. 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浑瑊,皋兰州人也。瑊本名曰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节度使安思顺遣瑊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瑊从李光弼出师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节者,素称骁勇,与瑊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实封二百户。
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瑊书与希烈交通,瑊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瑊马一匹并鞍辔,锦 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李希烈,以瑊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候。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瑊但感激诫厉之。时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曰忠武,赙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京兆尹监护。葬日,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旧唐书·浑瑊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B.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C.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D.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
B. 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C. 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D. 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浑瑊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
B. 浑瑊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
C. 浑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
D. 浑瑊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帝否决。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4. 浑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6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注]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指出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
B. 第二句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该句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C. 前四句诗人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D. 诗的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16. 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从艺术手法方面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杜牧在《阿房宫赋》对美女头发也有精妙描述,该句是“ ______ , ______ ”。
(2) 《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3) 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将个人的悲伤融入国家深陷战乱这一宏大背景中,感情格外深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 ① ,落荒而去。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 ② 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 ③ ,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 袁隆平深深地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 “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展示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21-22小题。
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 ① 。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② 。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 ,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同志们,出现问题时,我们一定会考虑到大家的利益。
B. 你这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
C. 张校长叮嘱同学们:“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 我们必须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深同学:我每天都会给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只有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才能安心地休息。考上心仪的大学是我高中学习的最大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受更多的苦。我心中会充满力量,奋力前行。
大鹏同学:当学习成为任务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不会把学习当任务。在学习时,我会保留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感兴趣的内容,享受学习的过程,期待在学习中会有更多的精彩发生。
针对以上两位同学的观点,班主任老师计划在班会上举行“学习要有明确的任务,还是要享受过程”的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您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 案
1.D 2.B 3.C
4.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采用四字、六字句式。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句式整齐;“圣益圣”和“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和“愚人之所以为愚”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
③形式上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内容上用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的道理。
5.①我们要学习其勤学苦思、深入汲取的精神。
②我们要学习其深入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
③我们要学习其融会贯通,继往开来的精神。
6.B 7.C
8.这篇悼文纪念的对象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卡尔 马克思的夫人,因此,作者从燕妮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这个角度追忆了她艰难而又坚强的一生。“个人品德”已从其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且它与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贡献相比,显然要作为次要的内容,因此作者只是一笔带过。
9.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10.C 11.A 12.D
13.①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
②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14.①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堵截;
②从乾陵北取道: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掎角之势,分散敌人势力。
15.B 16.①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李诗第二句借空山凝云写出李凭弹奏效果的独特魅力,白诗用“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勾勒音乐之奇效。
②都运用了比喻(或通感) 夸张的手法:如李诗中“昆山”两句,白诗中“如急雨”、“如私语”使得音乐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等。
③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来描写音乐。李诗中神山、月宫及相关事物,白诗中间关莺语、铁骑等,都属想象,借助这些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17.(1)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8.①身心俱疲 ②义无反顾 ③亦步亦趋
19.“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是一种权威论断,它被明白无误地写在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和《遗传学原理》中,辛诺特和邓恩是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而《遗传学原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
(参考:《遗传学原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作者是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这部经典著作中。)、20.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21.D
22.①就是文学短评②都可以加以评论③叙议有机融合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