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播放神州八号火箭发射视频 欣赏视频并交流 利用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为我国有这样的先的进科学技术而自豪。
引入新课 神州八号发射时,为什么要携带大量的燃料?火箭利用那种能量做动力升空呢? 学生思考讨论 引入本课课题:内能
新知建构 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 思考 使学生建立接下来的学习目标
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 回忆并回答 为内能概念的建构做铺垫。
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概念。 学生讨论并交流 建立内能的概念,认识内能包含的两种形式
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讨论并交流 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表意见 进一步理解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形式的能。
提出问题 1.如何使手的内能增大? 根据这一事例请学生提出关于内能可以探究的问题 大胆表达自己想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想假设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猜想可能改变内能的方法 根据事例、生活经验,针对问题提出猜想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实验探究 [出示研究项目]1.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 2.如何点燃火柴头? 3.如何使一块冰熔化? 分组做实验后互相交流 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体验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突破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哪两种? 讨论、归纳、交流,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实验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
知识深化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热量?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知识整理:知道什么是热传递,分析内能的变化,了解什么是热量等。 明确热传递相关知识
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实验时厚玻璃筒内放沾有乙醚的棉花,然后迅速向下压活塞,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仔细观察实验,思考并表达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能力
演示2:热功互换器实验用饮料瓶自制的热功互换器演示实验(用打气筒向里面打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2.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3.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屏幕小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 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认真思考得出结论总结如何通过做功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结合屏幕图片事例加深认识 通过提问搭桥降低根据实验得出结论的难度。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观察结果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知道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突出重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互相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将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强化记忆所学知识点,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建构
知识巩固应用 出示习题(大屏幕展示习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相互补充。 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应用所学知识解题开阔视野 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巩固。
板书设计 15.2 内能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2.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教学反思 内能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希望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教好的理解内能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这方法意义重大。 本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难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验探究不但帮助师生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实验探究方法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就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师生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