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情与医学成就 课件(23张PPT)+2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情与医学成就 课件(23张PPT)+2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10:31:48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
素养解读: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历史上的疫病流行状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制作中医药成就示意图及西医的传播状况示意图,立足时空观念,掌握古今中外对疫病防治的努力。
天花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鼠疫 6世纪
14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一、历史上的疫病表现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1.天花。是古老的传染病之一,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但是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一个传染病。
法老拉美西斯五世
法王路易十五
天花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鼠疫 6世纪
14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一、历史上的疫病表现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历史悠久、多源发生、患者范围广、死亡人数多
疫病流行特点(时间、地域空间、社会空间角度)?
材料一:疫疾为人类带来的最为直接的灾难是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中国历代老百姓被疫病夺去生命的总数是无法算清楚的。一场疫病死去数十万、数百万人,在古书中每个朝代都曾出现过。而更多的时候古人笼统地以“死人无算”、“道騹相望”、“疫死者几半”等词概括过去。每场鼠疫等凶恶疫病爆发过后,其高死亡率阴影笼罩整个社会,甚至在数十年里也难以磨灭,使得人们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 ——张剑光《三千年疫情》
材料二: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了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通奸、盗窃,已成通常之事。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
2、疫病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旱灾,白水农民王二揭竿酿成明末农民起义,华北社会复陷入一场新的大动乱当中。 ……战争中人口大量死亡,旱灾又使得华北大部分地区陷入饥馑,军队的征战不断将疫情沿途传播,形成明末鼠疫扩散的动力之一。……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威胁统治,导致王朝更替
材料四:城市中的无技能劳动者也因死亡而变得短缺,因此他们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资。有些人来自其他城镇,但许多来自周边农村,任由田地庄稼荒芜。这是遍布欧洲,从都柏林到诺夫哥罗德的城乡移民潮的一部分。当然这伤害了地主,他们的田地和庄稼无人打理。 ——约瑟夫·伯恩《黑死病》
劳动力紧缺,生产停滞
材料五:虽然清扫街道、收集垃圾、清理下水道、掩埋尸体、管理食品销售和对船只进行隔离的社会努力,对阻止瘟疫的传播所起的作用很小,但从护理麻风病人延续下来的公共卫生意识得以加强。鼠疫后宗教精神的复苏带来了一股新的慈善热潮,一批教会和世俗医院建立起来;一些护理病人的宗教规则被颁布。 ——肯尼思·基普尔《剑桥人类疾病史》
公共卫生意识加强
材料六:在黑死期间由于教会的无能已经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怀疑,而黑死病后出现的这种局面更使得教会失去了其在精神和文化上原有的领导地位,为新的思想观念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出了理性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甚至科学的萌芽,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真切地看到文艺复兴的影子。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兴起,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导火索
措施 时期 具体实施
重视公
共卫生 古罗马
古代中国
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东晋
明代
3、抗疫措施
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
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人痘接种法
项目 时期 措施
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
隋唐时期
古罗马
近代医学的进步 18世纪
晚期
19世纪
1928年
4、抗疫措施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宋代安乐坊
古代中医药成就
时间 人物 成就 意义/地位
二、中医药的成就
阅读P82--83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学和中药学主要成就,完成表格。
古代中医药成就
时间 人物 成就 意义/地位
汉代
东汉晚期
战国
唐代
明代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黄帝内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唐本草》
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李时珍
针灸学
西汉时期成书,全面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始于此。
《黄帝内经》
医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书影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病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和“八纲原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确立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的医疗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北宋时期出现的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铜人内部注水,人们用黄蜡密封铜人外表的孔穴,如针灸准确,水从孔穴深处。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代表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发展水平。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插图
《本草纲目》书影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医学家张仲景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积累临床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红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干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思考:根据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理论体系独特完整,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强调整体观念
强调辨证施治
医学专著不断出现
3.新中国成立后
①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②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③中医药工作者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④屠呦呦等从青蒿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⑤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的表现: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成就:
2.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具体表现
建立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 、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的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 、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西式医院
麻醉术
消毒
思考: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西式医院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
(2)西医院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
(3)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史料实证能力训练二】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①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日本是先实用后理论。
②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古代疫病与医学成就
古代的疫病
中医药成就
西医的传播
西医发展
传播过程
传播影响
有利于医学近代化发展
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有利于西方思想传入,启迪民智,改变陋习
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科学化
文化侵略,过于否定中医
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近代后,影响扩大
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
古代成就
现代成就
重大疫病
疫病影响
疫病防控
天花、鼠疫、伤寒、流感
政治:威胁统治,导致王朝更替
经济:生产停滞,饥荒严重
文化:新思想萌芽
社会: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
军事:影响战争成败
中西医结合,设立中医院,走向世界
【课堂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