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五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劳作方式: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合作在内的组织形式
农业:家庭式劳作为主,也有庄园式劳作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共性:手工劳动
回顾: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与共性
目录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
01.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02.
一、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
观察图片,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
手工作坊
世代传承
从分散走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彻底的雇佣关系
机器大生产
集中劳动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蒸汽锤(锻造大型锻件)
英国发明:James Nasmyth(1841)
工程师,多产发明家,与瓦特为友
依靠蒸汽,推动了重锤冶金工业的发展
中国引进:李鸿章与大沽船坞(1882)
修船、造船、生产枪炮的综合军事基地
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摇篮——天津
1.机器大生产的作用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使企业家们能够将其利润再投资于新设备的购置,进一步扩大了经济中的生产能力。如此连续不断,自我支持性的经济增长就逐渐被视为新的工业经济的一个根本特性。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下)》
2.工厂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分工使同样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
其原因有三:
第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
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
大量精简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胜任多人的工作。
——据亚当·斯密《国富论》整理
(1)特点
机器: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工人: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协同、厂主监管)
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2)作用【思考点】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科学管理、提高效率、挖掘潜质
经济效益更大
3.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
代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
汉阳铁厂(中国近代第一座大型钢铁工厂)与汉阳枪炮厂(“汉阳造”)
汉阳铁厂的变迁:铁厂—公司—并入武钢
艰难创办(1890-1894):洋务运动
曲折发展(1894-1918):清末民初
末世衰落(1918-1945):战争不断
浴火重生(1945-1985):建设基地
(2)民族资本家: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范旭东筹建永利碱厂
1917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创办,开创中国化学工业的先河。
1926年,“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最高金质奖章
抗战期间,侯德榜(总工程师)发明“侯氏制碱法”
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原因? 自强求富
民族资本家发展民族工业的原因? 实业救国
共同点:救国
关系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
01.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02.
属经济基础
属上层建筑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积极影响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801-1871年的英国 纺织业为主的城市人口 港口城市 纺织以外的其他制造业城市 各县城及旅游城市
增长率 299% 214% 186% 139%
——整理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思考:英国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吗?英国的城市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
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链接高考:
2018年海南卷第19题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哥伦比亚花市:从臭名昭著到花香四溢
哥伦比亚路是在维多利亚时代伦敦人口井喷时期形成。
19世纪,犯罪和贫困笼罩着这片地区,它也因为肮脏的街道、烟尘和污浊的空气而臭名昭著。
慈善家、男爵夫人伯德特-库茨通过在街道上建立市场来重振商业。随着该区域犹太人的增加,周末市集逐渐兴盛,服务于周边带小花园的户主们。
到1980年代,逐渐演变成成伦敦乃至世界知名的花市。
——据《花开伦敦:探索哥伦比亚路花卉市场》等整理(《《hiEU》2019年4月))
①形成的原因?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井喷
②在19世纪臭名昭著的原因 城市规建滞后,生活环境恶劣
③再次兴盛的原因? 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
链接高考:2012年全国卷第40题(摘编、改编部分材料)
材料 1866年,英国一年内1102个人在马路上丧命,促使铁路工程师J.P.Knight提出改良措施,试图管理控制城市交通。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之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多地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的交通问题。随着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①工业革命
②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增加
③交通运输工具和种类增加,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行人安全问题日益显著
1843年,是否已有飞机飞过金字塔?
1842年,亨森和约翰申请了一款飞机的专利,即“空中蒸汽马车”
1843年,亨森与斯特林菲洛等四人,合作成立“航空运输”公司。
为了宣传,公司印制了许多“空中蒸汽马车”在世界著名地标上飞行的图片,引起媒体极大关注并转载。
但招致社会广泛的质疑,认为是个骗局。
1848年,公司解散。
亨森离开后,斯特林费洛继续开展飞行试验。
1868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的第一届航空展会上,他展示了一架三翼飞机的模型。虽仍未解决飞行稳定性的问题,但成为制造有动力固定翼飞机的重要转折,对莱特兄弟的设计都产生了影响。
——据宋庆国主编《史诗般的跨越:航空及其技术发展历程 上》整理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
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
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3)乡村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社会的流动性大增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
人们的眼界开阔: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向城市。
(4)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1859年,“大本钟”建成,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1884年,法租界公董局正式启用外滩信号台,后因风雨折断。1908年重建,到1950年代中期,随着无线电、电话电报等服务水平上升而停止使用。
1833年,英国首创“落球报时”,在格林尼治天文台泰晤士河畔建造了落球报时塔,专为航海服务。
(5)文化素质的提升
《夜校的明灯》(安源路矿工人夜校)
洋务运动时期培养人才,改革教育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①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
②表现:
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20世纪,中国开始出现大量小学堂,中共创工人夜校。
2.消极影响
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缺乏总体规划。城市布局显得凌乱、无序。工厂主、企业主的利益和方便决定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式,而居民尤其是工人的舒适、健康和幸福从来就不被考虑。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整理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城市的分裂: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
链接高考:2017年
全国I卷第33题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803年的英国占有国家财富的比例 1867年的英国占有国家财富的比例
收入最多的2%的人 1/5 2/5
收入最多的10%的人 2/5 超过2/1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要求八小时工作日,最终被镇压。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浪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课小结
你更喜欢
快生活
还是
慢生活
这是
最好的时候
还是
最坏的时候
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