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课时
16 表里的生物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复习检查,直接导入
1, 齐读题目,分段读课文。
2,上节课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因此对父亲的怀表十分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面有一个小蝎子。
“我”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
1.提出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我”对表里的生物充满好奇 学生自由读课文。
深入学习,感知人物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描写了“我”的心理,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我”的好奇和天真。
2.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有这样的文字,作者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一件难忘的趣事一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共同体味到了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文中找出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证明我的观点,突出“我”爱观察,爱思考。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趣。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语气,尽管这观点会让人觉得幼稚,却表现出“我”是一个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孩子。
(2)“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写出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父亲第一次说不许动表。
“只许听,不许动。”
“小孩儿不许动表。”
第二次说不许动表。“我”想动表与父亲“不许动表”形成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这句话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奇心将要被满足时的紧张心情。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这段话写出了“我”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5)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我”心中充满了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语言富有童真童趣。
(6)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
5. 标点符号的特点。
(1)冒号。
冒号的作用:①提起下文;
②引起下文;③解释或说明;④总结上文。
以第11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 文章接下来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分号。
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了说明几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1自然段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很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请你运用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吧。写完和同桌交流。
拓展练笔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里面有“小蝎子”
证实猜测
作出新猜测:表里的蝎子与众不同
作出猜测:表里面一定有生物
打开给“我”看
表里的生物
产生新疑问:为什么把蝎子放在表里
想动不敢动
凡是能发出声音的, 都是活的生物
本文叙述了“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我”对父亲的表充满好奇。后来“我”的猜测得到证实,“我”又由此产生了新疑问,并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表现了童年的“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探究、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好奇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