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09: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下图为会议印发的介绍国外、境外经济快速发展的若干专题材料。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
A.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试图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D.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
2.1962年到1965年之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往来大幅增加。在此期间,中国从日本、奥地利、西德等国引入了价值数亿美元的设备。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B.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形成
C.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下表为1953年和1957年我国部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数据。材料中的贸易状况时间( )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与苏联进出口贸易总额
1953年 80.92亿元 47.83亿元
1957年 104.5亿元 5186亿元
A.促进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与当时外交政策密切相关
C.保证了“米棉之战”的胜利 D.助推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其意义在于( )
A.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B.推动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C.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5.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这一事件当时被西方称为“外交核爆炸”,媒体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B.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C.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6.下表是《人民日报》1997年有关美国的报道统计表(不完全统计)。据表可知( )
分类 条数
政府报道 639
经济报道 217
科技报道 172
社会生活报道 238
中美关系缓和报道 450
中美关系紧张报道 36
A.中美关系影响媒体报道 B.中美各领域互动频繁
C.国人对美印象基本正面 D.美国是世界最强国家
7.1964年1月,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一成果( )
A.推动“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理念的落实 B.有助于打破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
C.是新中国国际地位开始得到提高的表现 D.使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得到有效的维护
8.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现代中国( )
1 1984年5月31日审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规定
2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政治制度
3 2001年2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
A.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想 B.以史为鉴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
C.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D.改革开放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9.下表为1950-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这一趋势反映了 ( )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B.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C.第三世界国家合作加强 D.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只同各国共产党交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同亚非拉地区的执政党,后来是欧洲社会党、工党等进行交往。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 )
A.逐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B.促成了美苏关系的缓和
C.始终立足于国家实力的变化 D.受到了多极化格局的影响
11.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七大 D.中共十九大
12.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3.1949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指出:“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周恩来所说的“另一种形式”( )
A.学习了苏联联邦制的历史经验
B.后来被确立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在政协会议上被纳入法制轨道
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14.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该规定( )
A.为新中国民族自治政策提供了借鉴 B.加快了“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建立
C.蕴含了中共以和平民主建国的主张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5.下表为1960- -196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影响双方建交的主要因素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C.美苏的霸权主义 D.国际秩序的稳定
16.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据此可知( )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B.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格局演变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D.中国实力增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17.2022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泰国曼谷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菲律宾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会创始人赫尔曼·劳雷尔认为,习近平主席为亚太地区发展提炼的“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走开放包容之路”“要走和衷共济之路”内涵非常深刻。以上材料表明中国( )
A.致力于谋求地区和平发展 B.积极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C.重点搞好与周边国家关系 D.拓宽与发达国家合作领域
18.下表反映了中法两国在20世纪40-60年代的关系变化。由此可说明( )
时间 华短半夜战关系王涨工火距球
1949年10月 法国政府因中国支持越南人民的解放战争,拒绝承认新中国
1954年 中法两国总理首次会晤打开两国关系的新起点
20世纪60年代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法国总统想借中国力量把美国赶出亚洲
1964年1月 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法同时发布联合公报
A.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B.国家利益可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
C.中法国家利益一致 D.美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19.毛泽东曾说:“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下列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国家统一领导为前提 B.新疆是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C.1954年宪法中首先提出 D.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0.1960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访华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总理阿巴斯时,相当明确地表示,如果中国需要在阿尔及利亚和法国两者间选择与谁建交,中国肯定选择前者。1961年2月,毛泽东向访华的法国议员密特朗表示,中法建交只有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处理与法国的关系佐证了( )
A.国际上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 B.中国积极支援民族解放运动
C.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方针 D.全方位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台湾、日本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崛起,而西德、法国的崛起离不开马歇尔计划的投资,因此印发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材料,主要是为了借鉴其经济发展经验—一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而非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C项;“开始”一词不准确,之前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已经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和一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往来,这与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有关,A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当时新中国与大部分西方国家外交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冷战结束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表格材料中1953年和1957年我国与苏联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占到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和一半以上,这是受当时“一边倒”外交方针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米棉之战”的胜利都是在1953年以前完成的,与此时贸易状况无关,排除A、C两项;虽然1953年至1956年底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但社会主义改造是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对外进出口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可得出把民族意识,民族团结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凝聚力,而不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排除B项;这一修订的内容,并不能就此解决相关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和打压,20世纪60年代身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国和中国建交,这打破了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全面封锁,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出现分化,世界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A项正确;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是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中法建交并非是首次打破美国的封锁,排除B项;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材料所述中法建交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与工业化建设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日报》1997年有关美国的报道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并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中美两国高级领导人进行了互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缓和、良好的发展时期。《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关系缓和报道很多,对中美关系紧张的报道很少,说明中美关系影响媒体报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没有体现两国互动往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无法得出“国人对美印象基本正面”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日报》对美国政府、经济、科技、社会生活及中美关系等方面的报道,这无法体现“美国是世界最强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时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发生分化。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因此,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冲击了当时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控制和垄断,B项正确;“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理念是指在欧洲地区而言强调欧洲国家的独立自主,而材料反映法国与中国建交,排除A项;新中国国际地位开始得到提高的表现是抗美援朝战争,排除C项;新中国开创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使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得到有效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步入法制化轨道,《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审议通过且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说明改革开放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以史为鉴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社会政治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1950——1971年支持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数量逐渐上升,尤其1960——1971年支持中国的票数上涨较快,说明更多国家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新独立的国家数量增加,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崛起,反映了多极化趋势出现,从而冲击了两极格局,所以这一趋势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B项正确;支持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数量逐渐上升,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而且1966——1971年处于文革时期,经济发展受挫,“不断提升”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支持中国的票数上涨不是第三世界国家间合作的结果,排除C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标志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材料只反映了投票情况,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只同各国共产党交往,但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同亚非拉地区的执政党,到欧洲社会党、工党等进行交往,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逐渐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与美苏关系缓和没有联系,美苏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实力的变化,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与国家实力的变化关系不大,应为始终立足于国家利益,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受到不同时期国家利益的不同要求的影响,且题干并未体现多极化格局对中国共产党党际交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A项正确;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为党的指导思想,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中共十七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以看出从1949年,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到1954年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区域自治被纳入宪法的过程,不能说明少数民族地区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所说的“另一种形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A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纳入法制轨道是在1954年《宪法》颁布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1946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就提出了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自治的原则,尽管只限于边区,但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借鉴,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党在边区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排除B项;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建国是共产党的建国方针,材料也没有蕴含和平民主建国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所反映的民族政策不属于物质基础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60—1964年”和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可知,此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国际局势紧张,亚非美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为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纷纷与中国建交,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成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排除B项;此时处于冷战,国际局势紧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题干提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调整是为了维护当前我国的国家利益,C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中国在现代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未涉及政治经济多极化问题,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常理,政府外交政府取决于国家利益,并非国家格局,国际格局只是对外交政策调整有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间段,中国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习近平主席为亚太地区发展提炼的“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走开放包容之路”“要走和衷共济之路”为切入点,强调中国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亚太繁荣作贡献,B项正确;致力于谋求地区和平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A 项;材料表明的是亚太地区的发展,没有说重点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特别指出与发达国家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法两国从敌对到合作,建立正常的关系,这是基于两国的国家利益而决定的,反映出国家利益可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B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没有瓦解,排除A项;一致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针对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A项正确;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已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尔及利亚是法属殖民地,1954年掀起民族解放运动,1962年独立,根据材料“中法建交只有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可知,中国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方针,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