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09:3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2.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
A.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3.表为文献记载明代中后期各省引种玉米的情况表。这些记载可印证,当时( )
省份 引种时间
广西 嘉靖十年(1531年)
河南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江苏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甘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云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福建 16世纪中叶前后
浙江 万历元年(1573年)
A.玉米经过多途径传入 B.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C.玉米在中国传播很快 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4.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主要在亚欧大陆种植。16世纪后,甘蔗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这一变化( )
A.引发了全球性的物种大交流 B.标志着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D.给美洲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
5.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6.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7.如图所示,该时期北美农作物种类构成的主要成因是( )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北美经济的发展
C.英国殖民政策的限制 D.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
8.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材料体现了(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微增
9.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10.圣地亚哥·卡尔瓦说:“数量庞大、种类庞杂的玉米衍生物不断进入日常生活。玉米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跨越所有的阶级壁垒与认知分歧。它是所有人的食物,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土著还是外地人,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强力的纽带。”玉米由美洲独享转变为世界共享主要得益于( )
A.玉米耐热高产的特质颇受欢迎 B.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C.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 D.商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11.“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欧洲社会生活因新航路开辟发生变化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C.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社会进步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2.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
A.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 B.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
C.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4.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 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16.15世纪末至16世纪,美洲许多独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其传播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或美洲传到亚洲。材料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价格革命的发生
C.美洲农业的发达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7.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他们多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丰收。当地农民还谈道:“小麦收割后,会被大量卖到里次德岛、新西兰等地。”这反映出小麦在美洲的推广( )
A.完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 B.为美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C.拓宽了美洲人民的饮食习惯 D.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18.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知,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
C.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 D.影响了欧洲各国人口结构
19.1500年到1800年的几个世纪中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前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由此可见,洲际物种交流( )
A.对人类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B.导致世界局部人口的锐减
C.促进了人类交通的近代化 D.一定程度保障粮食的来源
20.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
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但玉米种植尚不广泛,因此在《农政全书》中正文没有提及玉米,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政全书》有提及玉米,但没有反映出洲际物种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蜀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蜀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带“胡”字的是之前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的,而带“番”字的则是通过新航路从美洲等地传入的,这反映出了传入地的不同,即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入地不同,不能说明华夷观有所变化,排除B项;传入的物种不一样,与综合国力大小无关,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并不能阻止物种的交流,因此也与材料中不同地区的物种传入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各省引种玉米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随着全球贸易来到中国,并且在较短时间推广到内陆地区,反映了玉米在中国推广较快 ,C项正确;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表现为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材料不能得出这些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主要在亚欧大陆种植。16世纪后,甘蔗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可知甘蔗的传播反映了人类各文明不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区域,而是走向了彼此交流的一个整体,因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只是全球性物种大交流的一个表现,而不是引发物种大交流的原因,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材料现象促进了美洲的开发,给美洲地区带来深重灾难的是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掠夺,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可知,三则史料都提到番薯是明代传入中国的,C项正确;只有第一则史料提到番薯产自菲律宾,属于孤证,排除A项;三则史料都未提到番薯是通过朝贡贸易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万历属于明朝后期的年号,因此最早种植于清代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据材料“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可知,康熙服用“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后疟疾速愈。结合所学可知,原产美洲的金鸡纳传入欧洲是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新旧大陆间的物种交流频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而不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洲遭到破坏”,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但材料主旨是康熙皇帝服用“原产美洲的金鸡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可以看出北美殖民地有着苹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促进了物种交换,A项正确;北美殖民地农作物种类的分布,与北美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仅从图示的农作物种类分布,不能得出英国的殖民政策,排除C项;自然地理因素是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换,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由材料“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可知,材料强调了美洲作物的广泛种植对亚欧的影响,即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工业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三则材料均涉及“番茄”,明代赵函《植品》的记载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王象缙《群芳谱》的记载也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且最初仅用于观赏,后来中国人才逐渐食用番茄,这表明番茄的传播引种经历一个认知的发展转变的过程,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番茄被引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三则不同材料记载了番茄被引入中国的情况,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的玉米转变为世界共享的食物。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因此材料中美洲的玉米向外传播主要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C项正确;玉米本身受欢迎,但玉米本身不能传播到美洲之外,需要借助其他要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经济联系才可以逐渐加强,因此玉米跨洲流动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B项;商业革命使欧洲商品种类丰富,不是农产品商品化,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因此“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非最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商品的传播,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无法证明其一定有进步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强调的是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引进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充分用土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外来物种的传入并没有改变明清时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因为②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方香料大量涌入欧洲市场,影响了西方人生活,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海外产品在欧洲的畅销,与全球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无关,排除A、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东方的香料,其属于调味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由欧亚传入美洲,所以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所以②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甘蔗原产地在亚洲,所以③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樱桃、杏等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传入欧洲,所以④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的传入促进了美国游牧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及其制造技术的传入,“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说明物种传播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排除A项;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作物就已经开始影响美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末至16世纪,美洲许多独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许多原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的多条线路与全球航路的开辟有直接关系,A项正确;价格革命的发生与材料信息描述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美洲农作物品种外传,与美洲农业是否发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多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小麦收割后,会被大量卖到里次德岛、新西兰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可以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种植,还大量被当作商品销售,这反映出小麦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当地的经济结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移民,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移民在北美种植小麦,与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引进了美洲的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大大降低了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的死亡率,A项正确;“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洲农作物对欧洲的影响,无法体现“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改善了欧洲人的膳食结构,并未影响欧洲各国人口的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材料讲到伴随着洲际物种交流,带来有利的方面是”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不利的方面是“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从前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由此可见,洲际物种交流对人类发展是一把双刃剑,A项正确;世界局部人口的锐减,只是材料涉及的一部分信息,排除B项;人类交通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保障粮食的来源,也只是材料涉及的一部分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描述的是葡萄,葡萄原产地不属于美洲,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描述的是辣椒,辣椒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描述的是玉米,玉米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描述的是番薯,番薯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