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制与教化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所有权的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倡导礼法结合
2.据《汉书·韩延寿传》记载,“民有昆弟讼田”,时任左冯翊(官职)的韩延寿认为是自己 “不能宣明教化,至令骨肉争讼”,当即“闭门思过”,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基层治理依靠宗族自治 B.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倾向
C.地方施政排斥法治手段 D.理学思想渗透社会生活
3.《明史·烈女传》记载:“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该现象表明( )
A.政府法治建设收到显著功效 B.儒家伦理道德的世俗化趋势
C.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 D.社会教化的强制化和法治化
4.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
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
5.下表为《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西周大司徒职责的记载(节选)。据此可以认定,当时( )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以乡八刑纠万民 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A.德治法治争端初起 B.援礼入法开创先河
C.教化刑罚相辅相成 D.社会局面安定有序
6.下表是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所出律典M12《□律》“目录”。由此可见,汉代( )
简号 分栏 1 2 3 4
一 告律 盗律 贼律 亡律
二 捕律 囚律 具律 复律
三 兴律 关市律 杂律 钱律
四 厩律 效律 凡十四律
A.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B.司法实践注重律例
C.文书制度有所发展 D.重视法律治理作用
7.明代“三法司”是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指重大刑狱要由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当时重要的司法和监察制度。由此可见,明代( )
A.实施严刑峻法政策 B.创新发展了古代的司法制度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将制衡机制运用于司法领域
8.北宋儒士撰写的《吕氏乡约》中写道:“德业相劝……患难相恤”;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其中写道“……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推广儒学 B.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体现礼法结合
C.乡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 D.儒学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9.宋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得宋代的法制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开创长官躬亲断狱听讼之先河,并明悉其在起诉中应受理和不应受理责任,特殊情况允许百姓白纸起诉。这反映了宋代( )
A.法制建设渗透民本主义色彩
B.冗官问题严重造成官员间竞争
C.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10.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诏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鞠系者,颂系之(免戴刑具)”。这说明当时( )
A.律令儒家化影响刑罚判决 B.优待弱势群体的传统显现
C.政府重视社会层面的救济 D.休养生息政策使刑罚减轻
11.《唐律疏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材料说明唐律的特点是( )
A.轻罪重罚 B.重视国家安全
C.体系完备 D.防范对外交往
12.《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的主张( )
A.体现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成为礼法并施的重要依据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暗示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13.自唐代以来,家礼出现,并且在社会上流行,下层民众开始接触并了解礼乐制度,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由此改观。据此可知,唐代家礼( )
A.发挥了社会政治教化功能 B.申明了封建统治的合法性
C.强化了家族宗法血缘关系 D.增强了唐朝文化的吸引力
14.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了郑国的法律。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将法律刻在鼎上,公布了晋国的法律。两国“铸刑书(鼎)”,在中国法制史上是( )
A.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B.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先河
C.是中国律令儒家化的开始 D.标志着中华法系正式确立
15.《大明律》规定:“凡对制及奏事上书,诈不以实者,杖一百,徒三年。非密而妄言有密者,加一等。若奉制推按问事,报上不以实者,杖八十、徒二年。”这一规定说明,明代( )
A.强化社会舆论导向控制 B.刑罚具有因人而异差异
C.重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政府注重行政效率提升
16.《唐律疏议·断狱》“辄引制敕断罪”,此条规定,允许皇帝以“制敕断罪,临时处分”。还为此做了解释:“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制敕,量情处分。”材料反映了( )
A.《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B.唐代皇帝参与立法,强化专制集权
C.中国古代以法治国,法治高于人治 D.《唐律疏议》以礼入法、礼法并用
17.《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的不同
C.以神权政治为核心治理国家 D.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
18.历史事件或事物之间存在下列三种联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礼刑关系的发展,也大致如此,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礼刑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的礼刑并存、秦至汉的礼刑对立、魏晋至明清礼刑相结合
B.商周时期的礼刑并存、东周到秦的礼刑对立、两汉至明清礼刑相结合
C.商周时期的礼刑对立,东周至秦的礼刑并存、两汉至明清礼刑相结合
D.商周时期的礼刑结合、秦至汉的礼刑并存、魏晋至明清的礼刑相对立
19.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以礼入法 C.三教合一 D.纲常伦理
20.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重视道德建设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教化的乡约完全依靠儒学士人 B.古代家风建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朱熹《家礼》规范家庭和幼童行为 D.明朝撰写的《吕氏乡约》是教化范本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可知,汉代针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颁布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契”适应当时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需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土地转换方面法律,无法得出体系化法律体系,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策松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手段,没有体现礼,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时任左冯翊(官职)的韩延寿在处理民间兄弟田地纠纷时以“闭门思过”的方式宣明教化,取得非常好的司法效果, 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后,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倾向,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倾向,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未体现基层治理依靠宗族自治,且材料体现的是地方主官带动这起田地纠纷的解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地方施政对法治手段的态度,无法得出排斥法治手段,排除C项;理学产生于宋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地方官员每年都要上报地区内的节烈妇女的事迹,特别的赐给立祠庙祭祀,次等的亦树立牌坊表彰,这种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反映了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妇女贞节观念的颂扬,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A项;儒家伦理的世俗化出现在明朝后期,它体现为儒家伦理的社会化、平民化与生活化过程,而材料只强调了妇女贞节观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了政府对于节烈妇女树立牌坊建筑,不能体现出社会教化的强制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依据材料“关乎死刑判决重需由御史中丞(央监察关责与部侍、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别法庭,把会的结果报皇帝审批”,可知唐朝时有专门监察官对审判进行督查,这说明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大理寺是唐朝最高审判机关,权力没有旁落,排除B项;材料强调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不能就此说明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排除C项;当时司法制仍然属于封建度范畴,“近代”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以乡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可以看出当时注重对百姓的教化,根据材料“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可以看出当时同样重视刑罚的运用,由此可知当时教化与刑罚相辅相成,C项正确;德治与法治之争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援礼入法始于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当时教化与刑罚并重,不足以说明社会局面安定有序,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的法律条款涉及广泛,体现了汉代重视法律治理作用,D项正确;秦汉均有依法治国的理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口律的目录,未体现律例,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属于文书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当时重要的司法和监察制度”可知,“三法司”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职权分离、相互牵制的特点,因此是将制衡机制运用于司法领域,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三法司”之间相互牵制,并不能体现严刑峻法,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是“三法司”之间相互牵制,这种做法在明代之前就存在,并不属于创新,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三法司”之间相互牵制,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且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儒士撰写的《吕氏乡约》中写道:‘德业相劝……患难相恤’”“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可知,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从儒士倡导逐渐到政府推广,手段从主教化逐渐到主训诫,带有强制性,内容也从规范乡民道德行为到宣扬君主圣谕,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可见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C项正确;宋代乡约体现了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推广儒学,但明清时期的乡约由于政府的推广而带有强制性,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排除A项;“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体现礼法结合”在宋代之前就已实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乡约宣讲的内容主要是君主的圣谕,而不是直接宣讲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的起诉方式考虑到普通民众自身文化因素,故允许“听讼”与“白纸诉讼”,弄明悉官员在起诉中应受理和不应受理责任,体现了民本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宋代法制建设,不属于官员竞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百姓起诉,但未涉及起诉的原因,无法说明是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宋代起诉中的规定,并未提到审判程序,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鞠系者,颂系之(免戴刑具)”,可以看出西汉初期对于特殊人群的照顾和优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特殊人群的优待,不能得出律令儒家化影响刑罚判决以及政府对社会的救济,排除AC项;材料可以看出对特殊人群的优待,不能得出刑罚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律中之所以规定私藏弩、甲要受处罚是为了防范民众利用弩、甲进行造反,对包庇国家之外的进入唐朝做间谍或者接受外部书信的也要受到绞刑,也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由此可以看出唐律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国家安全,B项正确;材料说的都是重视国家安全,对于威胁国家安全的进行严惩,并不是轻罪重罚,排除A项;仅根据对威胁过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罚并不能说明体系完备,因为法律不仅仅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的还有国内方面,不仅仅是防范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指出天地、先祖和君师,是自然、社会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人们通过学习礼制,尊奉天地、先祖和君师,才能达到和谐等,主张注重自然与人伦关系,强调了礼的作用,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分析礼、法结合及其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的作用,并未暗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即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家礼在“社会上流行,下层民众开始接触并了解礼乐制度”可知,家礼逐渐普及化、平民化,从社会上层流行到广大民众接受,规范下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家礼的社会普及化发挥了社会政治教化功能,A项正确;家礼是与家族相关的风俗礼仪,不能证明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家礼对社会的影响,而非强化了家族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家礼对民众的影响,无法体现唐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子产“铸刑书(鼎)”,形成了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先河,B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已经存在,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的开始是在汉代,排除C项;中华法系的形成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据材料“凡对制及奏事上书,诈不以实者,杖一百,徒三年。非密而妄言有密者,加一等。若奉制推按问事,报上不以实者,杖八十、徒二年。”可知,该规定明确报传信息要真实可信,否则要予以严惩,说明政府对信息传递准确性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信息的准确性,而并非是对社会舆论导向控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信息传报不实者的严惩,并不能说明刑罚因人而异,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要求信息传递准确,而非政府重视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允许皇帝以‘制敕断罪,临时处分’。”“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制敕,量情处分。”可知《唐律疏议》允许皇帝临时制定单行法规,虽然理由是“事有时宜”,但依然可以看出皇帝参与立法,这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B项正确;A项表达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人治高于法治,且从皇帝掌握国家立法权可以看出皇权高于法律,排除C项;“以礼入法”指的是西周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以“礼”规范人们的言行,体现了一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大众化的法律规范,材料未体现《唐律疏议》以礼入法,礼法并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礼记》主张,凡安置百姓住处,必须考虑使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气候地势相适应。生在深山谷和长在大河边上的人外表就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习惯也自然两样。政府应当注重对百姓进行礼义方面的教育,不必改变其风俗;同时应当注重统一政令,不必改变其习惯。反映西周强调遵守天道礼法,教化百姓,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礼制的具体内容,排除A项;“自然风土民情的不同”不能概况材料中“修其教”“修其教”等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礼制,看不出神权政治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历史上礼刑关系包含了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三种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周时期礼与刑是并存的两个体系,分别为礼乐制度和早期的法律,如商朝的《汤刑》和西周的《九刑》,在春秋时期出现德治和法治之争,东周到秦时期德治和法治之争主要体现在儒家和法家之争上,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而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思想,律令儒家化的过程开辟,所以两汉至明清时期为礼刑相结合的时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德礼与法律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B项正确;天人感应指天意和人事交相感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指儒学、佛教、道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排除C项;纲常伦理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重视道德建设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朱熹《家礼》中对于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助于家教家风建设,C项正确;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合流,被地方政府利用推广,排除A项;古代家风建设适应的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B想;《吕氏乡约》是宋朝吕大钧所撰写,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