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对下图史料反映的税制说法正确的是( )
郧县贺思敬庸调布 怀集庸调银饼
A.实现“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B.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井田制
C.百姓不服役可以缴纳免役钱与助役钱
D.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2.清朝乾隆年间的《嘉兴府志》记载:“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这一做法客观上( )
A.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B.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激化了人地矛盾问题
3.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的丁银,并实行摊丁入亩。这些赋税制度改革对户籍制度的影响是( )
A.强化了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参考标准 B.开创了户籍分类登记的管理制度
C.实行“主户”“客户”分籍管理办法 D.削弱了户籍在赋税管理中的作用
4.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访其淫,明救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唐《白居易集》卷《重赋》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后晋《旧唐书》卷《杨炎传》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非常客观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5.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现了完全货币形式征收赋税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所谓“编户齐民” ,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这一制度( )
A.固化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差异 B.是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C.有利于政府掌控人口征发赋役 D.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确立的标志
7.唐前期实行“以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后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明朝后期,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 )
A.征税标准日趋复杂化 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赋税种类逐步多样化 D.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8.自洪武九年开始折纳上交物品至洪武十七年正式出现折色概念,以折色物品征收田税一直存续于整个明代,为保证田税折色征收与实物米麦价值的一致性,严格规范本色与折色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下表)。明代的这一做法( )
夏税 正色 米、麦 银:钱:钞:米=1两:1000文:1贯:1石 棉苎:米:麦=1匹:6斗:麦7斗 麻布:米:麦=1匹:4斗:麦5斗 注:云南以金、银、布、贝、漆、丹砂代折秋粮(洪武十七年)绢
折色 钱、钞绢
秋税 正色 米
折色 钱、钞绢
A.促使朝廷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B.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D.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
9.“正经界论”,是要求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整理确定不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土地疆界区限,以维护土地所有权的思想主张。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815~819年),提出“定经界,核名实”,清查土地数量和贫富户口,切实按贫富差异纳税。柳宗元的举措( )
A.反映了唐初税收运行乱象 B.为租庸调制实施创造条件
C.折射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0.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颁发上谕指出:“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该上谕内容反映出( )
A.乾隆帝时开始推行地丁银制度
B.清廷对百姓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C.清朝严禁土地兼并以缓和矛盾
D.地丁银税成为清朝唯一财政来源
11.如表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财政收入趋势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 ②财政收入的增加缓解了统治危机
③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④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据此可知海关关税改革( )
A.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B.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C.为保护国内的生产行业而施行 D.关税法制化建设取得了进展
13.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问题突出、户籍制度混乱及徭役税赋加重,大量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生;由于一部分农民逃亡后,其所承担的徭役便分摊到其他农户身上,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一状况( )
A.有助于城市商业的发展 B.证明均田制并未产生实效
C.推动了人口布局的变化 D.凸显了赋税改革的必要性
14.刘邦建汉后,立即废除了秦时的“泰半之赋”,把田赋减为十五税一。文帝时把田赋减为三十税一,还曾连续十二年免收田赋。景帝则正式把田赋三十税一定为制度,终汉代一直实行。这表明汉代的农业政策有利于( )
A.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B.提高农民政治地位
C.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15.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B.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C.制度缺陷,现实困境 D.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16.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 )
史实 结论
A 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 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
B 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C 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依契约分。” 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
D 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 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
A.A B.B C.C D.D
17.苏辙道:“三代之民,以力事上,不专以钱。近世因其有无,各听其便,有力而无财者使效其力,有财而无力者皆得雇人。人各致其所有,是以不劳而具。”宋代这一变化体现( )
A.政府强化了人身控制 B.百姓力役负担减轻
C.实物向货币地租转变 D.力役按银两来征收
18.下表是西汉至明代有关粮食征收的记载(选录)
记载(选录) 史料出处
“谷贱伤农,夸三辅太常各减贱,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 [东汉]班固《前汉书·昭帝纪》
“(唐)太宗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市籴考二》
“两浙州县合输绵、绸……皆以市价折钱,却别科米麦,有亩输四五斗者。”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上》
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实征夏税、秋粮总数:夏税,大小麦米4605242石;秋粮,米22033170石。 《大明会典》
表可用于说明西汉至明代( )A.主粮变化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B.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
C.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趋势 D.主粮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
19.西周时期,从事地区间贩运贸易的主要是官贾,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孟子·梁惠王下》载:“昔者文王之治歧也,……关市讥(同“稽”)而不征。”据此可知,当时“关”的主要职能是( )
A.稽查过往商旅 B.扩大征税范围
C.维护官商地位 D.抑制商品交换
20.下表所示为1946年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部分事件。这些事件( )
A.体现了反帝斗争的部分成果 B.夯实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基础
C.巩固了国共合作的基本原则 D.顺应了反法西斯斗争的需求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图片材料中的关键字“庸调”二字可以推断出此税法为唐租庸调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唐租庸调制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出自于两税法,排除A项;唐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免役钱与助役钱”来源于宋朝募役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乾隆年间”“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反映的是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以土地作为实际征税标准,废除了人头税,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从而激化了人地矛盾,D项正确;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有助于减轻百姓负担,排除A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项;废除人头税,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从而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赋役实行固定的丁银,并实行摊丁入亩”可知,清朝这一措施的实行标志着人头税废除,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弱化了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参考标准,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户籍分类登记的管理制度,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宋朝实行“主户”“客户”分籍管理办法,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可知,材料一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A项正确;根据材料“赋不加敛而增入”可知,材料二认为两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B项;白居易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但是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员腐败有失偏颇,排除C项;材料一认为两税法的失败在于官吏的腐败,材料二认为两税法没有加重百姓负担反而增加了政府收入,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两税法的,不能说“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可知唐朝赋税部分征收货币,这就需要农民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销售换取货币,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根据“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可知没有完全实现货币形式征收赋税,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赋税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租庸调以人丁为单位到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 ”可见“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政府租赋徭役的征派,增强了政府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可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差异,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并非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以丁为本”,后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这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明朝中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D项正确;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征税标准日趋简单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无法体现“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排除B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赋税种类逐步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色包括“米、麦”等农作物,折色包括“钱、钞绢”,两者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说明百姓可以用钱和手工业品缴纳赋税,这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朝廷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从材料无法判断,排除A项;加重百姓负担从材料无从得出,排除B项;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正经界论”,再结合柳宗元“清查土地数量和贫富户口,切实按贫富差异纳税”可知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所示时间是唐中期之后,排除A项;租庸调制在唐初即实行,排除B项;土地兼并现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考查清朝户籍制度改革。材料主要指出了乾隆帝延续康熙以来清政府的税收和人口政策而实行永行停止编审之例,这反映了清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项正确;地丁银制度始于雍正统治时期,排除A项;土地兼并是少数人掌握多数的土地,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强调清政府财政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中“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财政收入趋势表。”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因素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比如厘金的出现,①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③正确。①③,A项正确;财政收入的增加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不利于缓解统治危机,②错误;关税数额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虽然田赋相比关税、厘金数额在下降,但农业依旧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④错误。④错误,排除B项;②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降低关税,以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说明海关关税改革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法律制度,无法说明关税的法制化建设,排除A、D项;海关主要征收的是进口商品的税收,与国内生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问题突出、户籍制度混乱及徭役税赋加重,大量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生;由于一部分农民逃亡后,其所承担的徭役便分摊到其他农户身上,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户出现大量逃亡现象,由此转嫁的各种税加重了农户的负担,致使民众又选择逃亡,陷入恶性循环,这凸显了唐政府进行赋税改革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均田制未产生实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人口布局由此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刘邦建汉后......把田赋减为十五税一。文帝时把田赋减为三十税一,还曾连续十二年免收田赋。景帝则正式把田赋三十税一定为制度,终汉代一直实行。”可知,汉高祖减轻赋税,汉文帝和汉景帝都进一步减轻赋税,可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A项正确;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需要对土地精耕细作,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三位诗人都描述了两税法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反映出两税法制度缺陷,现实困境,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影响,而其他三个选项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不取主人凭由”和“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地主对客户的控制能力较弱,体现出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B项正确;根据“上四等户令充役”可知上四等户承担徭役,排除A项;题干中为“举借粮种”并非货币信贷,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田宅的归属,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了以钱代役的现象,这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人身控制的放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力役不是地租,排除C项;力役按银两来征收出现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中西汉到明代粮食征收的记载,在西汉时期赋税征收的粮食为“菽、粟”,在唐朝时期征收的粮食为“粟、麦、粳、稻”,元朝征收的粮食为“米麦”,明朝征收的粮食为“大小麦米”,由此可知西汉至明代主粮发生变化,同时粮食征收也体现了赋税制度的变化,如元朝征收的“绵、绸……皆以市价折钱”,明朝按照夏税秋粮两种形式进行征收,A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实物向货币征收的趋势,题干中给出的材料中明万历年间仍然征收实物,排除C项;主粮品种主要是麦和米,并没有多样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西周时期“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和“关市讥(同“稽”)而不征”可知关的主要职能是稽查商旅,A项正确;关的主要作用是稽查并非征税,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官商地位问题,排除C项;题干中强调稽查,并非抑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6年国民政府收回了东北地区关税主权,体现了反帝斗争的部分成果,A项正确;1946年由于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排除B项;1946年夏内战爆发,国共两党当时处于战争状态,排除C项;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