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09: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 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2.宋代沿袭唐代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这一过程( )
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适应了皇权强化需要
3.西汉刺史虽“秩六百石”,但监察范围广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监察对象主要为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故有人评价道:“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这一评价折射出,刺史制度( )
A.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升 B.标志着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分离
C.与儒家等级思想相违背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4.有学者指出:“(唐朝时)如果以资产作选举的标准,则等于承认兼并,亦即促成小自耕农为佃农。过去的经验,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各世族必攫取大帝国的税收来源,使官僚组织僵化,因之而使全国瓦解。”作者意在说明 ( )
A.增加资产缴纳户税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
C.佃农一般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D.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5.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原来的注疏经学不受待见,社会上兴起了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的新学风,这种风气逐渐风靡天下,形成所谓的“宋学”,这个学界动态很快反映到朝廷政策之中,就有了新科明经考试制度。由此反映了宋代( )
A.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 B.科举制适应时代发展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6.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纳入官吏选举制度之中,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价倍增,如铫期为父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如果遇丧不奔,往往身败名裂,如元帝时陈汤“父死不奔丧”,为司隶校尉弹劾而下狱。这说明当时( )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风气 B.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D.民众道德水平普遍提升
7.钱穆认为,自唐代开始,中国文学艺术“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宋以后的文学艺术都已平民化了”。这一转型( )
A.受到选官制度的推动 B.与社会主流思想相关
C.取决于国家教育发展 D.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8.到了隋唐时期,尽管士族依靠科举制度继续延续其家门地位,但这并非是缘于阀阅,而是因为在面对同一选拔机制时,士族子弟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获得社会声誉,故而更容易在科场较技中取胜。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士族权力来源方式的变化 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C.门第血缘关系的日益淡化 D.官僚群体日渐儒化
9.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据此可知( )
A.“德’“才”是古代选官的唯一标准
B.宋至明清时期选官标准发生重大改变
C.以“德”“才”为选拔标准符合儒家思想
D.宋代开始确立“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
10.下面是四个朝代的平民阶层在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图。图中的趋势促使中国古代( )
A.民主政治日趋显现 B.贫富分化逐步缩小
C.吏治环境日渐清明 D.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1.明代参加武科考试属于卫所(军队编制)子弟的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曾国藩曾指出:“各行省山泽猛士,又罗之以科举,所以储采干城之选,至周且当”,文举不中也可以改选武举。由此可见,清代的武科考试(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提升了八旗绿营的文化水平
C.服务于军事改革的迫切需要 D.削弱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
12.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卫瓘指出九品中正制“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有“入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九品中正制度已沦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
B.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C.西晋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D.西晋时期确立了依靠舆论评价考核官吏的选拔方式
1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选官制度逐渐公平公正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物质基础
14.按唐制,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由皇帝过问,而监察官(御史一般只有七品)都要由皇帝选任;宋代规定宰辅不得举荐台谏,台谏必须由皇帝“中旨”任命;明清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等科道官也由皇帝裁决,“永著为例”。这些做法( )
A.维护了专制君主的权威地位 B.确保了君相关系的长期和谐
C.减少了中枢机构的决策失误 D.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发展完善
15.据载:元昊(后建立西夏)早蓄奸险,务收豪杰,故不第举子数人自投于彼,元昊或授以将帅,或任之公卿,倚为谋主。后来,宋朝在西北地区的进士录取比例调整为“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据此可知,当时的边疆形势推动了宋朝( )
A.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B.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
C.干弱枝强局面的形成 D.崇文抑武政策的制定
16.下表为宋、明两朝海南地区贬官数量、学校设立以及科举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明朝海南地区( )
朝代 被贬至海南的官员数量(人) 拥有学校的数量(所) 科举录取数量(人)
府、州、县学 书院 社学、义学 进士 举人
宋朝 81 10 2 2 12 13
明朝 22 13 17 129 62 605
A.战略地位日益重要 B.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C.文化教育多元并存 D.社会环境日趋优化
17.唐代杜佑指出:御史虽品秩一般,却“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唐睿宗时,侍御史杨孚弹劾权贵反遭毁谤,唐睿宗感慨地说:“御史绳奸慝亦然,若非人主保卫之,则亦为奸慝所噬矣!”这体现了唐代的御史( )
A.依附君主 B.清正廉直 C.职权扩大 D.位高权重
18.唐代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要接受定期的考课。考课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分为初考和复考,并设有专职监督和群众监督来保证考核人不滥用职权,以考课等级决定官员的升降赏罚。这表明唐代( )
A.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B.看重官员执政能力
C.官员管理制度严格 D.官员升迁需要资历
19.《后汉书》对上计制有如下记载,州郡属官“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罪。”即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赈灾救济等情况上报中央。据此可知,上计制除了考核政绩外,还有利于( )
A.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B.中央政府掌握全国情况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0.下图为20世纪初出现的竹枝词。文中内容反映了当时( )
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 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
A.传统教育的落后 B.选官领域的变革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洋务运动的发展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 恪勤非懈”“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等信息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强调“四善”,说明唐代考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即重视考核官员的德行,通过“二十七最”来制定出不同等级进行考核,说明注重官员的政绩,因此表明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A项正确;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而题干内容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这不能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不代表唐代考核制的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了,并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制,没有体现地方监察体制,无法得出监察州县各级官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说明宋代以后,由于“言官多结党营私”不利于加强皇权,于是为了加强皇权,“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D项正确;“宋代以降至明清”对监察体系不断做出调整,不一定能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排除A项;国家决策是否失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仅凭监察制度无法避免国家决策失误,排除B项;监察机构与司法机构职权不一样,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刺史制度下,刺史以低级官员身份监察高级官员,这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提倡以贵治贱的思想相矛盾,C项正确;刺史制度有利于促进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刺史的监察职能,未涉及刺史的行政权,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中“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按照资产进行选举官员的标准,必然会威胁帝国统治。结合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可知,当时的科举制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强调的是科举制对政权稳定的影响,排除A项;佃农一般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是在宋朝,排除C项;材料与藩镇割据无关,强调的是科举制对政权稳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随着经学注疏的发展,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学风的兴起,推动北宋政府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了明经考试一科,说明科举制适应时代变化有所发展,B项正确;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在中国古代呈现强化而非弱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试内容而非考试程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宋代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朝以孝治理国家,把孝纳入选官制度和监督官员中,促使孝道成为评价个人的重要依据,从而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选官制度重视孝道说明统治者重视官员品行,是进步的表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但汉朝以孝治天下从汉惠帝就推行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士大夫和官员的道德影响,而“民众”的范围太广,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发展、完善的推动,A项正确;文学艺术的平民化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结果,与社会主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取决于国家教育发展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唯物史观,排除C项;唐宋时期文学艺术的平民化并非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士族权力主要来源于家世,但根据材料“到了隋唐时期,尽管士族依靠科举制度继续延续其家门地位,但这并非是缘于阀阅”,说明隋唐时期,“阀阅”在士族取得权力中的作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科举制度在继续延续其家门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反映了士族权力来源方式的变化,A项正确;通过上述分析,材料的重点在探讨士族权力来源方式的变化,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由于隋唐时期恩荫制度的存在,主张变法革新依然存在,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的确提高了官员的儒学素养,但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等著名政治家和封建政府多强调选拔官员时,须重视德才兼备,特别是应“以德为先”原则,是因为以“德”“才”为选拔标准符合儒家思想和传统治国理念,C项正确;“德’“才”是古代选官的唯一标准的说法绝对,并且与中国古代曾实行世官制等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宋至明清时期选官标准有所改变,排除B项;“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在宋代以前就已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东晋到北宋,平民阶层在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是因为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变,选官标准发生变化,即由门第家世向才学转变,这促使中国古代门第观念逐渐淡化,D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四个朝代的平民阶层在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这是因为选官标准发生变化,未体现贫富分化逐步缩小,排除B项;图中的趋势促使中国古代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但是否吏治环境日渐清明,材料信息不充足,不能体现C项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相对于明代武举,清代武举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吸引了地方骁勇和文举落第士子参加,拓宽了社会流通渠道,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武举并不侧重文化水平的考查,而是以骑射武术等方式考查,且面向府州县民众开放,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军事改革的内容,排除C项;清代的武科考试并不足以削弱满清贵族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段灼批判九品中正制“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即选拔人才时品级高的都是公侯子孙,世家大族的子弟,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门阀士族势力迅速发展,九品中正制沦为维护其政治利益的工具,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的时候确实能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中体现的是该制度的弊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是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沦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没有体现对官吏的评价与考核,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样就会导致熟悉儒家经典和追求道德声望的一个特有群体的出现,并固化为察举的对象,B项正确;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并不能保证选官制度逐渐公平公正,排除A项;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这些选拔标准有利于世家大族子弟,因此不能打破世家大族政权的垄断,排除C项;材料与郡县制明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按唐制,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由皇帝过问,而监察官(御史一般只有七品)都要由皇帝选任;宋代规定宰辅不得举荐台谏,台谏必须由皇帝‘中旨’任命;明清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等科道官也由皇帝裁决”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亲自掌握监察官员的任命,这是君主通过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君权的措施,维护了专制君主的权威地位,A项正确;确保了君相关系的长期和谐,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减少了中枢机构的决策失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发展完善,在材料里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一部分科举落第的举人投奔西夏立国者李元昊,受到重用并强化了西夏实力,这推动宋朝增加了西北地区的科举录取进士的人数,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朝南北经济文化的问题,排除A项;干弱枝强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未涉及宋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宋朝崇文抑武的制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明朝的海南与宋朝时期相比,各类学校激增,科举录取的人数大量增长,海南地区的文化环境大为改善,相应的社会教化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会环境的优化,海南地区也就不再适合作为流放之地了,D项正确;海南战略地位凸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科举考试的内容在明朝时期主要考查四书五经的内容,各地之间没有差异,排除B项;海南地区的学校存在多种类型,但是各类学校进行的教育都是以儒家为主要内容,以参加科举为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御史品秩一般,却有“官之雄峻”,原因在于有皇权支持,唐睿宗承认“人主保卫”使御史得存等,反映出御史服务皇权,依附君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御史的清正廉直,排除B项;御史的监察职权并没有改变,排除C项;御史品秩一般等体现的是其位卑权重,而非位高权重,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要接受定期且严格的考课,并以此作为官员升降惩罚的依据,这说明唐代官员管理制度很严格,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对官员管理严格,无法由此得出官员文化素质较高,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官员管理严格,无法由此得出看重官员执政能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官员升迁需要经过考课,没有体现官员升迁需要资历,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即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赈灾救济等情况上报中央。”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计制度下,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薄,上报中央,由御史参与审核计算,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这有利于中央政府掌握全国情况,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排除A项;上计制度加强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有利于中央政府了解地方情况,并非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可知,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20世纪初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晚清政府通过学堂和留学生渠道选拔官员,反映了当时选官领域的变革,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传统教育的落后,排除A项;科举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排除C项;20世纪初,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